..续本文上一页之殊胜庄严。观字像,可观一月轮于前,大如指甲,上有吽字,笔划细如毛发。
c.观想明点法
明点代表佛心,其形如卵,其大如豆,像一佛舍利,光明夺目。观想时,应一心专注,观此明点在印堂前约4厘米,然后向前方移动20厘米,以弧形线路从膻中部位进入体内,沿中脉进入下丹田,并停留在此处。这时,微微意守此明点,观想此明点,进入大定。入大定的标准是出现腹内吸的景相,力量较强,大约使脐上下各有一拳头大小的位置被吸动而且内收。此时,六脉微弱,接近于无,呼吸也微弱,呼吸状况对腹部之内吸并无影响,这就是古籍上所说的“息住”“脉住”现象,不是完全没有,而是变为细相了。达到此一境界后,不可过于追求,每月只能练此法3—5次,每次30分钟至一小时。在这一限度内,对健康和开智均有好处,超过,就是失误,切记。
(2)专注于有气息物体之瑜伽
a.金刚数息法。行此法时,结跏趺座,结定印。
数息 身心安静后,集中精神于呼吸,以细微可闻之声数出入息。每坐之数息次数,可依次增加,如一天修四坐,则第一次仅数21息,第二坐数30—40息,第三坐再增,第四坐随力数,要求数息不乱,一一明晰,若有错误,从头再数。初修时,平均每息约为4秒,当逐渐延长每息之时间,息调得微细悠长,达到每分钟一息,就可算二禅息住了。
随息 心随息出,心随息入,注意呼吸何时开始,如何吸入,息入到体内哪些部位,是否遍全身
气息如何从鼻到脐
息与息之间住气多久
如此,即可得知呼吸远近长短的性相,并知吸入之气净洁清明,呼出之气混浊不净。
止息 即观察呼吸之气在身内住于何处。入息时应住于脐,并布住全身;若仅住于脐,仍属粗观,必观气遍住全身,方为细观,这样,心与气始能合住。
观息 观气息之五种颜色随息出入,不相混杂。地气为黄色,水气为白色,火气为红色,风气为绿色,空气为兰色,若一呼一吸中均具足五色,各不相混,即知呼吸出入量之增减。
还息 每一出息观白色光明之□嗡字,灵息从头顶入,由中脉直达丹田,每一入息观真言□吽字放兰色光明。每一住息观□(阿)字,发红色光明,光照丹田,字均直立空中,笔划清晰明亮。这样转出、入、住三气为三真言字,可通解全身脉结之气,使之进入中脉。
净息 呼吸渐次减慢减弱直至停息,可以使支脉解而中脉开,业气尽而智气现,清净自性便会显现。
b.宝瓶气
“先吐气三口,清除体内浊气,徐徐自鼻吸入新鲜空气,气封于密(即下丹田),住气愈久愈好,然后喷出。”住息时,腹部会出现内吸的现象,是好事。但亦应循序渐进,不可初练时即硬住气,那样会出毛病。练习宝瓶气,可使思想不依呼吸,使心离息而独立。通常,我们的心之起伏,常与息相依,息动则心动。本法换气使气息停灭,则为气所引起之妄念,亦自然息灭。
以上之六种方法,任选一适宜自身者去修即可,不是都要修,到有相当定力时,才可修无生瑜伽。
(3)不专注于物体之瑜伽
a.切断想念法(切念法)
禅定中一有妄念萌发立即连根切断。
若其力未充,则切不胜切,断不胜断,切念反而成了大忘念,那么就用下面的纵念法。
b.放任想念法(纵念法)
禅定中念头起时,采取漠不关心,不理不管,既非随他去,亦不阻止他,一如牧童放牛羊于野,任其行动,行者继续禅定。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把牛羊比做妄念,知道牛羊在活动、奔跑的是谁
是牧童。在比喻中,牧童比的谁呢
想清这个问题很有助于止妄念的。
白教祖师说:“放任心于本元而不加整治者,则“明”可生;心于彼境而如平静流水者,则“明满”;完全放弃整治但纵任之,则心永“安止”。此为瑜伽行者不可不知者。”
萨啰哈大师说:“若束缚之,此心反欲奔驰于十方;若放任之,此心反而得安止而不动,我是以知此心不宜羁勒如骆驼。”
c.心不动念法
①捻婆罗门线法
禅定恰到好处,如捻线,不松不紧,细心而均匀,调整心念,不可太紧,不可太松,张弛得宜,操纵合度,则心得安止。
《般若佛母颂》说:“初修止时从紧起,于过紧时宜放松,紧复松兮松复紧,善观于此起慧见。”
②斩绳两段法
使心与妄念隔离,如斩绳二段,以不屈不挠的决心,维持不分心的警觉。控制妄念的方法,并没有放弃认知的本能——能知,于是产生新的妄念,因而必须放弃能知及所知,心停在被动的安止境。
③儿童观画法
儿童观画,以其童心纯净,于画面形象无取无舍,以此告诉修定者在定境看到各种形象幻景,均应无取无舍。“以象喻心,以柱喻能知所知,拴象于柱,各种灵息摄入自己的脉道。如是练习,出现轻妙的状态,出神的极乐,行者几乎昏晕。”“因练习身心不认知状态,感觉身浮在空中,发生幻觉或出现幽灵,既不因悦而取,亦不因不悦而舍。这种既不抓紧亦不阻止视觉的方法,称儿童观画法。”
④象体无觉法
定力已深,至后住阶段时,偶有妄念发生,觉知之心仍安住不动,如象触荆棘,因皮甚厚,不畏刺激,漠然无觉。
由于修定功夫已深,偶起妄念,防止意识会自动出现,不请自来,形成相对。须知防止意识产生,亦是妄念,故应在妄念起时,既不阻止,亦不为所动。
(4)专注瑜伽最后安止境
如海洋平静无波,仍有觉知,但心已达平静之本元状态,认知一切为一元的妙观察智生起,不为任何幻动所迷。达此境界,可修无生瑜伽。
2.无生瑜伽法
《法要》称:“修习无生瑜伽,分析动与不动的本性,并通达宇宙意识,分三部分:1.分析动与不动;2.通达无上菩提;3.无生瑜伽禅定。”
(1)分析动与不动
分析心之动与不动,需要下列分析过程:
在不认知的安止状态下,或不重视想念之生灭状态下,出现妙观察智,然后再观察:当心不动时,不动心之真实本性如何
如何保持不动
如何从不动变动
当动时,是否保持不动之安静
在不动状态时,是否有动
动与不动有何差别
动(想念)之真实本性如何
动如何变不动
”
此种精妙的提问,可以引导读者直悟玄机,明心见性,《法要》之高明处,不可轻视。
“行者始知,“动”既非异于“不动”,“不动”亦不异于“动”。这样观察,如对“动”与“不动”之真实本性仍未参透,应观察妙观察智是否有异于动与不动,或观察这是否是动与不动的真实本性。经过这样明白的智力分析,行者无所发现,因观察者(心)与被观察者(想念),是不可分离的。不能认知不可分离的真实本性的境界,名为“心行处灭”,或谓之“言语道断”。”
“西藏大手印祖师说:“幻心境虽高,终只幻加幻,超过幻心境,不是幻心法,能见及所见,究竟不可分;依上师慈教,乃达此妙谛。””
“又印度寂天圣者大师说:“坚住三摩地,刹那心勿昏。如理勤推究,真谛自能明。””
“又《大宝积经迦叶品》说:“譬如擦二木,相擦而生火,生火刹那间,而复烧二木;动不动合一,能生于正智;生彼正智已,动不动俱亡。””
以上所述,已离于言诠,其理甚深,与心经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理。禅定中认知空有一元,不住于空亦不住有,不住于动,亦不住于不动,心系一缘。进而舍此一止境,才能获得成就。
(2)通达无上菩提
“任何思想、观念或模糊(或扰乱)的感情发生,既非将之放弃,亦不允许控制;应允许他们自起自落,自生自灭,不去引导或促之成型,行者仅认知而已。如是久之,想念虽未被放弃,其实相(或自性空相)自然呈现,用此种方法,来看阻碍菩提道上之一切,反为所用,此即所谓利用道障以见道。”
“行者仅认知想念,无取无舍,可了解能舍弃的心与被舍弃的念两者不可分离,心即获得解脱。这种解脱技巧,称为练习崇高道的精髓,或称为禅定之反面法。”
“心解脱后,行者悯念一切有情尚未得如我之认知自心真相,未得如我之解脱自在,遂生无限同情之大悲心。”
依此法修行,得见真如自性,把心安于无生无灭的境上,此即无生法忍。复生起大悲心,普度众生成就。
(3)无生瑜伽禅定
①现在过去未来三时之禅定
用妙观察智对过去未来现在进行分析,三者本来一体不可分离。现在之念,停住不过刹那即成过去,未来念起,即成现在,时间仅为幻相。由此可知,心所示现的时间及一切皆为幻相,一切生灭法,离开真心外,了不可得。进而认知时间、生死均不实存,菩提亦如虚空,无始无终,不生不灭,超越时空。
②心与物之分析禅定
“从物质与非物质之观点,加以分析:有情之心,是物乎
抑非物乎
如谓物,是何物质组成
如谓具体存在,是何形状
是何颜色
如为认知本能,将同于生灭之想念乎
如为非物,如何有不同之观点
谁造此心
”
“如心为物,行者于禅定后,能视作实在的。但从妙观察智的观点,心不能称为任何实物,不能归入物的一类。用妙观察智分析,心不能列入非物一类,亦不能证明其不存在。因此,心既非物,亦不是非物,不能放在任何一边,所以称中道。”
“此种信念之建立,非来自演绎法、归纳法,但源于上师之慈教。此各人自有之宝藏,只是能否注意而已。因此,这种教导,被称为大真理。如偈云:上师所教深入心,启示各人自开悟,悟自心中各怀有,唾手即得无价宝。”
③单一与多数之分析禅定
“有情之心是一个乎
抑数个乎
如为一个何能示现种种幻象
如为数个,如何能这样
所有之心,皆不可与真空体性封锁分离。
“如是观察,心不可数,既非单一,亦不是多数,单一是一边,多数是另一边,不住两边,此之谓大手印。”
“瑜伽行…
《《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逸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