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三昧初探﹝上﹞

  念佛三昧初探

   洪启嵩

  

   念佛法门在初始时,只是为让修行人,在孤独无助时的安慰依靠之用,所以念佛在当时是遇到境界或在荒野无依时,用以安心的法门。到了部派佛教兴起时,也就是小乘佛教发达时,它被收录为五停心观之一。

  

  五停心观就是五种让人妄念停止的禅法,像不净观对治贪欲,数息观对治妄念,因缘观(观察十二缘起)对治愚痴,慈心观对治瞋念,念佛观对治恶业;有些人将念佛观以界分别观取代。这几乎是小乘佛教中最根本的禅法,但这些禅法基本上是以对治众生无明烦恼为重心。但此处所讲的念佛三昧,已经超出传统上小乘的看法,它已变成大乘菩萨必修的要门。

  

  念佛三昧的三种意义

  修持念佛三昧,就必须先了解念佛三昧的三种意义:

  第一、回向成佛菩提

  第二、回向有情众生

  第三、回向真如实际

  

  有如此内容才能称为大乘禅学、大乘菩萨的三昧。

  

  第一、回向成佛菩提,即是说在修持念佛三昧时,不仅是止于原始禅法──因心中充满恐惧,需要佛陀加持,所以穷极呼天,希望佛陀给予护佑;也不仅是止于修持禅学时,因很多境界难了,希望佛陀加持智慧,让自身智慧通达得到解脱而已。

  

  整个念佛三昧的根本义就是──念佛是要成就与佛陀同样的果报,跟他同样具足慈悲与智慧的圆满,与他同样达到心灵上最高明的境界,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所以念佛,第一必须对佛陀具足无限的向上和钦仰,是「悲仰同观上」,观佛是无上,他是法界中最圆满的生命,因此我们要与佛同等无二,所以回向成佛菩提,这是一个念佛者最根本在信愿上的成就。

  

  第二、回向有情众生,佛陀有无边智慧,我们号为菩提萨埵,也就是觉有情(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菩萨行者是佛跟众生之间的一个桥梁,上乞佛法,下化众生,他从佛陀那边得到无限威神的加持,依佛力加持,故广度无量众生,所以念佛三昧是为了回向一切有情,「悲」为根本,为众生的缘故,他粉身碎骨在所不辞,所以念佛是为了众生。

  

  第三、回向真如实际,也就是念佛人了知佛性、众生和我是空,我所念也是空,但以悲悯故而念佛。他了知这些都是空是幻,而空如幻都是缘起所成,于缘起中起空花佛事。

  

  所以在这个层次来讲,回向真如实际,也就是安住在大智慧──摩诃(义译为大)般若波罗蜜多。既然回向真如实际,是安住在智慧中,所以说念佛三昧在大乘菩萨三昧里,根本上是信愿、智慧、慈悲都要具足的,如此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菩萨三昧。

  

  念佛若具备这三者,可说是修学大乘菩萨的三昧。许多人说:「我念阿弥陀佛,我就是大乘菩萨。」此事有待商榷,因为在极乐世界里也有小乘人,所以念阿弥陀佛不一定只大乘才有。

  

  因此,念佛若没具足这三个意义,即使念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去,还是小乘人,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念阿弥陀佛就是大乘菩萨,没发菩提心就不是大乘菩萨,发菩提心就是大乘菩萨。

  

  念佛法门的起源与开展

  在原始佛教中有所谓三念法门,三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僧是真理的实践者和团体;法是如实宇宙的真理。其实法是超越于佛的存在,《阿含经》明言:「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常住。」宇宙真理是永远不变的,佛陀不过是践履了法的真理而已,但在践履法的过程里,我们需要靠佛的教导,才能学习圆满。

  

  念佛法门最早是在《阿含经》里出现的,当时有的在家居士从事经商,经常往来各处。在旷野时,因人烟少,心怀恐惧,这时佛陀为了让其安定,就教他们念佛,这念佛跟一般其他宗教的念天、念神本身内涵上并无二样。

  

  此外有些比丘在阿兰若(远离聚落,适合修行的僻静处)修行,这些修头陀行、修苦行的人,在修行时有时会恐惧,恐惧时佛陀就教他们念佛。

  

  所以念佛法门很早就出现了,在《阿含经》里就有记载,但这种念佛法门完全重信仰,这些重信仰的形式,在很多经典中都有记载,只要你很诚心念佛,你一定可以升天,到最后可以得到解脱,那时念的是「南无佛」──皈命佛。

  

  我们在《法华经》里也看到「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的偈颂,就是「南无佛、南无佛……」,这样子念,因为那时十方佛的信仰仍未普遍发展,大家还不清楚每一尊佛的愿力,所以那时强调称名念佛──称念南无佛而已,但是这个称名的方法,慢慢从信仰的层次到最后大家发觉念佛法门真好。

  

  所有法门本身都是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不但内容不断增广、升华。当我们发觉「念佛」它应不只是信仰而已,应该有其理智面,有可以再发展的地方时,便开始思索为什么念佛?佛是什么?故而发觉到佛陀赋有无边无量的内涵,他具足智慧与悲悯。

  

  所以,念佛是学习佛陀的智慧与悲悯,因此要念佛就必须跟佛一样,发心度众生。因此从信到悲、智慧三者都被纳入念佛的内涵里,三者圆满的念佛思想,就变成一个菩萨所必须共学的。到最后菩萨念佛,是要在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念都必须与佛相应,否则就没有实践菩萨道的力量。

  

  念佛法门变成大乘菩萨的共学,每一个菩萨都必须念佛,而且念佛已经超越了传统信仰的层次,变成了菩萨道实践的样态。

  

  但是每个人的根本个性不同,所受的训练不同,因此产生各种不同的念佛样态;有些人从智慧契入,有些从悲心、从信愿契入。从信愿趋入者重视形式,他要持名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或者观想这尊佛的佛像,观想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何他会如此光明巍巍呢?哦!原来他拥有伟大的福德智慧,所以相好具足,我希望得到他的加持,使我与其一样圆满,这是信愿上入手的方法。

  

  有些人从悲心下手:佛陀救度众生,他为一切众生实践成佛,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得到究竟圆满,我要像他一样,所以说我希望念佛的时候,就是要跟他一样具足那种悲悯的力量。

  

  有些则从智慧入手: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一切智慧,这种智慧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所以我心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时,我就是在念佛。

  

  如此一来,念佛法门就无限无边的开展。

  

  念佛在后世中所发展出来的法门,有些人可能比较不熟悉,因为现在称名念佛大量盛行,其他念佛法门几乎不流行。现在提出来让大家了解,原来念佛法门有那么多,大家可依需要,选择一种作为修持的根本。

  

  散心称名念佛

  念佛方法中最常听到,也是我们最常接触的是称名念佛;称名念佛可分两种,一是散心称名念佛,一是定心称名念佛。最早期称名念佛单念「南无佛」,佛本身就具有无量无边的意义。之后,十方佛才慢慢传诵出来。

  很多人因为因缘不同而有不同的念佛因缘。例如在西方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什么成佛,他有他的愿力,有他的悲悯心;东方有阿

  佛,为什么成佛?原来他修忍波罗蜜,是不动佛,人家骂他,他都不生气,他是道德的实践者。又如药师佛,药师佛为什么成佛?他具足大医王的成就,他能应病予药,能治疗众生一切身心的疾病,让众生得到抚平。

  

  所以每一尊佛有每一尊佛的特殊样态,和其成佛的特殊因缘和愿力。这些愿力和样态,就代表要救度无边的众生,而每一个众生,在他当下的每一念里,都是他实践菩萨道、发菩提心的对象。于是到最后,一个医生修持成就了,他就是药师佛,一个建筑师修持成就了,他就是阿弥陀佛。

  

  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生命型态,所以各有其内在因缘,使其抉择不同的佛号来称受,从而开始努力修持,就会成就那尊佛的境界。

  

  散心称名念佛是随时随地的念,念的时候要相信他的本愿,尤其菩萨行者念佛时,一定要了解自己所念的那个佛的本愿,心要跟那个佛的本愿相应,如此,念才会特别有效力。

  

  称名念,就是随时随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随时随地的念,念到最后就是《阿弥陀经》所谓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念佛。

  

  一心不乱念佛要怎样才算初步及格?

  随时随地于二六时中、一天二十四小时这样念佛,就跟阿弥陀佛相应。念到自己的八识田里,所以,老婆骂你的时候,「阿弥陀佛」,跟男朋友吵架「阿弥陀佛」,其至在睡觉、人家掐你脖子时,一掐就脱口念出「阿弥陀佛」。什么时候心中都是「阿弥陀佛」,随时随地都是心念弥陀,这是一般的散心念佛。

  

  定心称名念佛

  所谓「定心称名念佛」一门,语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简称《文殊般若经》。

  

  此念佛法门乃是要「端身静坐,随佛方所」,而「随佛方所」主要是建立在心理层次的范畴。我们所在的地球跟着太阳运转,因此我们的方位随时都在变化,所以西方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西方,而我们认定的西方,是有心理层次的;因为我们认为佛陀在西方,所以在心理上也建立一种方位的感受,因而产生了一些力量。

  

  要念一尊佛的名号,我建议大家先研究他的愿文,你没研究他的愿文,在称名念佛的时候,虽然有效,但效果恐怕只有千百亿分之一。所以,在称名念佛时,不仅要发与那尊佛同等的愿力,甚至要发比他更大的愿心。

  

  药师佛有十二大愿,最重要的是第一、第二愿。第一愿,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时──就是成佛时,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焰网庄严光明无比,我要使十方三世众生跟我一样,这是一切众生成佛愿。看到这句话,如果大家的妄想念头剎那断掉,完全与他相应,而彻彻底底相应时,就成就药师佛了。

  

  因为凡夫见太重,大家总是不信,其实这愿很…

《念佛三昧初探﹝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