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叁昧初探﹝上﹞

  念佛叁昧初探

   洪啓嵩

  

   念佛法門在初始時,只是爲讓修行人,在孤獨無助時的安慰依靠之用,所以念佛在當時是遇到境界或在荒野無依時,用以安心的法門。到了部派佛教興起時,也就是小乘佛教發達時,它被收錄爲五停心觀之一。

  

  五停心觀就是五種讓人妄念停止的禅法,像不淨觀對治貪欲,數息觀對治妄念,因緣觀(觀察十二緣起)對治愚癡,慈心觀對治瞋念,念佛觀對治惡業;有些人將念佛觀以界分別觀取代。這幾乎是小乘佛教中最根本的禅法,但這些禅法基本上是以對治衆生無明煩惱爲重心。但此處所講的念佛叁昧,已經超出傳統上小乘的看法,它已變成大乘菩薩必修的要門。

  

  念佛叁昧的叁種意義

  修持念佛叁昧,就必須先了解念佛叁昧的叁種意義:

  第一、回向成佛菩提

  第二、回向有情衆生

  第叁、回向真如實際

  

  有如此內容才能稱爲大乘禅學、大乘菩薩的叁昧。

  

  第一、回向成佛菩提,即是說在修持念佛叁昧時,不僅是止于原始禅法──因心中充滿恐懼,需要佛陀加持,所以窮極呼天,希望佛陀給予護佑;也不僅是止于修持禅學時,因很多境界難了,希望佛陀加持智慧,讓自身智慧通達得到解脫而已。

  

  整個念佛叁昧的根本義就是──念佛是要成就與佛陀同樣的果報,跟他同樣具足慈悲與智慧的圓滿,與他同樣達到心靈上最高明的境界,身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所以念佛,第一必須對佛陀具足無限的向上和欽仰,是「悲仰同觀上」,觀佛是無上,他是法界中最圓滿的生命,因此我們要與佛同等無二,所以回向成佛菩提,這是一個念佛者最根本在信願上的成就。

  

  第二、回向有情衆生,佛陀有無邊智慧,我們號爲菩提薩埵,也就是覺有情(菩提爲覺、薩埵爲有情),菩薩行者是佛跟衆生之間的一個橋梁,上乞佛法,下化衆生,他從佛陀那邊得到無限威神的加持,依佛力加持,故廣度無量衆生,所以念佛叁昧是爲了回向一切有情,「悲」爲根本,爲衆生的緣故,他粉身碎骨在所不辭,所以念佛是爲了衆生。

  

  第叁、回向真如實際,也就是念佛人了知佛性、衆生和我是空,我所念也是空,但以悲憫故而念佛。他了知這些都是空是幻,而空如幻都是緣起所成,于緣起中起空花佛事。

  

  所以在這個層次來講,回向真如實際,也就是安住在大智慧──摩诃(義譯爲大)般若波羅蜜多。既然回向真如實際,是安住在智慧中,所以說念佛叁昧在大乘菩薩叁昧裏,根本上是信願、智慧、慈悲都要具足的,如此才算是一個完整的菩薩叁昧。

  

  念佛若具備這叁者,可說是修學大乘菩薩的叁昧。許多人說:「我念阿彌陀佛,我就是大乘菩薩。」此事有待商榷,因爲在極樂世界裏也有小乘人,所以念阿彌陀佛不一定只大乘才有。

  

  因此,念佛若沒具足這叁個意義,即使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還是小乘人,所以千萬不要以爲念阿彌陀佛就是大乘菩薩,沒發菩提心就不是大乘菩薩,發菩提心就是大乘菩薩。

  

  念佛法門的起源與開展

  在原始佛教中有所謂叁念法門,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僧是真理的實踐者和團體;法是如實宇宙的真理。其實法是超越于佛的存在,《阿含經》明言:「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諸法常住。」宇宙真理是永遠不變的,佛陀不過是踐履了法的真理而已,但在踐履法的過程裏,我們需要靠佛的教導,才能學習圓滿。

  

  念佛法門最早是在《阿含經》裏出現的,當時有的在家居士從事經商,經常往來各處。在曠野時,因人煙少,心懷恐懼,這時佛陀爲了讓其安定,就教他們念佛,這念佛跟一般其他宗教的念天、念神本身內涵上並無二樣。

  

  此外有些比丘在阿蘭若(遠離聚落,適合修行的僻靜處)修行,這些修頭陀行、修苦行的人,在修行時有時會恐懼,恐懼時佛陀就教他們念佛。

  

  所以念佛法門很早就出現了,在《阿含經》裏就有記載,但這種念佛法門完全重信仰,這些重信仰的形式,在很多經典中都有記載,只要你很誠心念佛,你一定可以升天,到最後可以得到解脫,那時念的是「南無佛」──皈命佛。

  

  我們在《法華經》裏也看到「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的偈頌,就是「南無佛、南無佛……」,這樣子念,因爲那時十方佛的信仰仍未普遍發展,大家還不清楚每一尊佛的願力,所以那時強調稱名念佛──稱念南無佛而已,但是這個稱名的方法,慢慢從信仰的層次到最後大家發覺念佛法門真好。

  

  所有法門本身都是隨著時代不斷地變化,不但內容不斷增廣、升華。當我們發覺「念佛」它應不只是信仰而已,應該有其理智面,有可以再發展的地方時,便開始思索爲什麼念佛?佛是什麼?故而發覺到佛陀賦有無邊無量的內涵,他具足智慧與悲憫。

  

  所以,念佛是學習佛陀的智慧與悲憫,因此要念佛就必須跟佛一樣,發心度衆生。因此從信到悲、智慧叁者都被納入念佛的內涵裏,叁者圓滿的念佛思想,就變成一個菩薩所必須共學的。到最後菩薩念佛,是要在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念都必須與佛相應,否則就沒有實踐菩薩道的力量。

  

  念佛法門變成大乘菩薩的共學,每一個菩薩都必須念佛,而且念佛已經超越了傳統信仰的層次,變成了菩薩道實踐的樣態。

  

  但是每個人的根本個性不同,所受的訓練不同,因此産生各種不同的念佛樣態;有些人從智慧契入,有些從悲心、從信願契入。從信願趨入者重視形式,他要持名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或者觀想這尊佛的佛像,觀想佛陀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爲何他會如此光明巍巍呢?哦!原來他擁有偉大的福德智慧,所以相好具足,我希望得到他的加持,使我與其一樣圓滿,這是信願上入手的方法。

  

  有些人從悲心下手:佛陀救度衆生,他爲一切衆生實踐成佛,使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得到究竟圓滿,我要像他一樣,所以說我希望念佛的時候,就是要跟他一樣具足那種悲憫的力量。

  

  有些則從智慧入手:佛具足十力、四無所畏、一切智慧,這種智慧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所以我心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時,我就是在念佛。

  

  如此一來,念佛法門就無限無邊的開展。

  

  念佛在後世中所發展出來的法門,有些人可能比較不熟悉,因爲現在稱名念佛大量盛行,其他念佛法門幾乎不流行。現在提出來讓大家了解,原來念佛法門有那麼多,大家可依需要,選擇一種作爲修持的根本。

  

  散心稱名念佛

  念佛方法中最常聽到,也是我們最常接觸的是稱名念佛;稱名念佛可分兩種,一是散心稱名念佛,一是定心稱名念佛。最早期稱名念佛單念「南無佛」,佛本身就具有無量無邊的意義。之後,十方佛才慢慢傳誦出來。

  很多人因爲因緣不同而有不同的念佛因緣。例如在西方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爲什麼成佛,他有他的願力,有他的悲憫心;東方有阿

  佛,爲什麼成佛?原來他修忍波羅蜜,是不動佛,人家罵他,他都不生氣,他是道德的實踐者。又如藥師佛,藥師佛爲什麼成佛?他具足大醫王的成就,他能應病予藥,能治療衆生一切身心的疾病,讓衆生得到撫平。

  

  所以每一尊佛有每一尊佛的特殊樣態,和其成佛的特殊因緣和願力。這些願力和樣態,就代表要救度無邊的衆生,而每一個衆生,在他當下的每一念裏,都是他實踐菩薩道、發菩提心的對象。于是到最後,一個醫生修持成就了,他就是藥師佛,一個建築師修持成就了,他就是阿彌陀佛。

  

  每一個人有不同的生命型態,所以各有其內在因緣,使其抉擇不同的佛號來稱受,從而開始努力修持,就會成就那尊佛的境界。

  

  散心稱名念佛是隨時隨地的念,念的時候要相信他的本願,尤其菩薩行者念佛時,一定要了解自己所念的那個佛的本願,心要跟那個佛的本願相應,如此,念才會特別有效力。

  

  稱名念,就是隨時隨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隨時隨地的念,念到最後就是《阿彌陀經》所謂的,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念佛。

  

  一心不亂念佛要怎樣才算初步及格?

  隨時隨地于二六時中、一天二十四小時這樣念佛,就跟阿彌陀佛相應。念到自己的八識田裏,所以,老婆罵你的時候,「阿彌陀佛」,跟男朋友吵架「阿彌陀佛」,其至在睡覺、人家掐你脖子時,一掐就脫口念出「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心中都是「阿彌陀佛」,隨時隨地都是心念彌陀,這是一般的散心念佛。

  

  定心稱名念佛

  所謂「定心稱名念佛」一門,語出《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簡稱《文殊般若經》。

  

  此念佛法門乃是要「端身靜坐,隨佛方所」,而「隨佛方所」主要是建立在心理層次的範疇。我們所在的地球跟著太陽運轉,因此我們的方位隨時都在變化,所以西方並不是固定不動的西方,而我們認定的西方,是有心理層次的;因爲我們認爲佛陀在西方,所以在心理上也建立一種方位的感受,因而産生了一些力量。

  

  要念一尊佛的名號,我建議大家先研究他的願文,你沒研究他的願文,在稱名念佛的時候,雖然有效,但效果恐怕只有千百億分之一。所以,在稱名念佛時,不僅要發與那尊佛同等的願力,甚至要發比他更大的願心。

  

  藥師佛有十二大願,最重要的是第一、第二願。第一願,當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時──就是成佛時,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焰網莊嚴光明無比,我要使十方叁世衆生跟我一樣,這是一切衆生成佛願。看到這句話,如果大家的妄想念頭剎那斷掉,完全與他相應,而徹徹底底相應時,就成就藥師佛了。

  

  因爲凡夫見太重,大家總是不信,其實這願很…

《念佛叁昧初探﹝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