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叁昧初探﹝上﹞▪P2

  ..續本文上一頁偉大,如能剎那證信,身心馬上改變。可惜我們沒這麼利的根器,老是懷疑:一念成佛怎麼可能?但《法華經》中明言,小龍女八歲就成佛。

  

  第二願是世界成就願,就是完全成就無比清澈透明的藥師佛淨土。念藥師佛,就要研究其本願。念阿彌陀佛是希望往生西方淨土,因此對其四十八願要有深刻了解,之後,端身正坐,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才能真正與佛相應。

  

  定心念佛,是一種捷徑念佛,一般來講是修叁個月九十天,坐著念佛九十天,九十天裏一心不亂地一直念、一直念,除了上廁所、吃飯之外,都在端坐念佛,所以現在一般打佛七,也帶點「定心」念佛的方式,但大部分還是散心的念佛型態。

  

  以上所講,還不是菩薩的念佛叁昧,在《文殊般若經》裏,講的念佛叁昧是──要系緣法界,法界一相,也就是說,你要認清整個法界是無我無他,整個法界現前是一味,是無內外的差異,我空、法空、諸佛皆空。所以念佛的時候,只是如實的念。念佛叁昧,到最後端身靜坐,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坐著現前了,他還可以跟你講話,甚至你的身心還可以進到他的世界。

  

  這樣的境界現前時,若有些許執著産生,便會偏離,大家要明白:佛沒有來,也沒有去,這只不過是一法界的如實相而已。所以要了知一切如幻,不執著境界,不執著境界就不落入境界,因此這屬于智慧的內容。而念一佛的功德,等于無量無邊佛的功能,爲的是一佛的功德跟法界的功德同等。

  

  此處也讓大家有個啓示──修行不要貪多務得,雖說每個法都要學,但在實踐時就要一門深入。念阿彌陀佛時,不要隨隨便便又加入其他法門;若修念佛法門,在這段時間就都念佛,當中要學其他法門也可以,但只是聽聞而已,修持時還是要貫徹原本的方法。千萬不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覺得好象一尊佛不夠,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藥師佛」、「南無觀世音菩薩」……一起來,結果愈念愈多,而真的遇到事情時,卻不知道要持念哪一尊佛來加護自己!

  

  所以最好不要自找麻煩,這不是說修學的法門一生不改,而是在修學某一法門的一段時間裏,要專心在那個法門上,這樣才容易成就。你修這個法門成就了,其他法門也很容易成就,你只要見到阿彌陀佛,也很容易見到藥師佛。這是稱名念佛的內涵。

  

  在中國一般都圍繞著稱名念佛,尤其是散心稱名念佛,這是叁根普被,廣大法門,但如果以爲這是唯一的,則是一個法門的倒退、退墮。我們應該說,這個法門很好,可以學,但是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其他法門,不同根器的人可以抉擇不同的方法,隨順方便即可。

  

  觀相念佛

  觀相念佛有二個層次,一是觀相念佛,一是觀想念佛。唐代圭峰宗密大師,他分念佛法門爲「稱名念佛」、「觀相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印順導師則把它分成「稱名念佛」、「觀相念佛」、「功德法身念佛」、「實相念佛」。

  

  觀相念佛,基本上來自眼根,我們眼觀佛像,植入心中,讓「佛」的意念深住心中,了知他是空性的,故他能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是凡夫,是如幻的,所以我們也能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他爲什麼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因他具足無邊功德與無邊智慧,因此我們要像他一樣。

  

  所以,首先觀相念佛需有佛像。現在佛像很多,但在古代佛像很不流行,尤其在原始佛教裏,佛像幾乎不存在,佛像都用蓮花、足印來表示,佛陀走過之處就畫一個腳,坐的地方就畫一朵花。後來有一次佛陀到天上去,有個國王很思念佛陀,就征求佛陀同意,塑了一尊佛陀金像,從此才有佛像。

  

  早期佛像只在寺院裏才有,所以觀佛像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只能到寺院去觀察後回來憶念。有的是先看佛像,心裏就念佛,一直看、一直看,結果整個身心與意識相結合,最後身心轉換成佛的身心,所以早期這是一種很奢侈和難得的法門。常常只能按經典記載的去想象,去組合。慢慢地,佛像大流行每個人都可私自擁有,可從經典去畫佛像。

  

  觀想念佛也有二途,一途是最高明的,如果功夫夠,可入定看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看他,那就不用觀想了,但這種人少之又少。沒辦法就依照佛像來觀想他,觀想佛像就如同頻率一樣,愈調愈接近、愈調愈清楚。雖然畫出來的佛像與真正的佛有別,但卻一定有部分共同點,還是能逐漸證得見佛陀。

  

  修行沒出離心,光是用功是沒用的,用功若只是爲了保護自己,如此一來,修得愈好我執反而愈重。有些小孩子一下子就成就了,有些人卻修了幾十年,無所成就,因他一直在保護自己,不讓佛把其妄心破掉。

  

  一般說來,觀想念佛有二種,一是觀想佛陀的生身,一是觀想佛陀的報身。

  

  佛陀的生身一般稱爲應身或化身,二千五百年前印度的釋迦牟尼佛,生身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以及種種教化與種種功德。但觀想他的生身,不要以爲只觀想不動的佛像,還要變成可移動的,好比先看幻燈片,再變成多媒體,接著可放電影。

  

  至于應化身,起先觀想:「釋迦牟尼佛出生時如何──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接著可觀想:「在菩提樹下悟道時如何」,「涅槃的過程」,也可觀想他悟道或說法時,或他八相成道整個一生。他是活動的,你可以跟他求法,但是求法還是要如幻,有些人不能了知如幻,以幻境當實境,那就麻煩了。以上是屬于佛陀生身的觀想法。

  

  另一種是觀想所謂的「報身」。報身、化身應如何區別?報身就像天空有一個太陽或月亮;化身就像地面上水所倒映的。所以千江有水千江月,因緣成就時,佛陀就會現起。

  

  我們常念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就是祈求他趕快來,在理論上他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才下生人間,亦即在人間成爲淨土時,他下生人間,如果讓人間早點成爲淨土,他就不得不來。

  

  所以,如果你喜歡留在娑婆世界,這階段的目的就是──把地球變成淨土,使彌勒菩薩早日到達地球成佛。也就是說,請佛住世是彼此的責任,不是佛單一的責任。因彌勒佛不太喜歡汙穢的地方(而釋迦牟尼佛則常處于五濁惡世,兩者個性不太一樣),所以早點讓人間成爲淨土,他才來。

  

  如果你喜歡往生他方淨土,有佛住世、沒有叁惡道、清淨莊嚴無比的國土,那就要依那個淨土的佛爲觀想對象,觀想種種莊嚴境界,一心與之相應,配合願力則能往生。

  

  報身的身體跟人間示現的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在人間示現,所示現的身相不能超出人類所能接受的感官頻率,否則我們的身心受不了。釋迦牟尼佛所顯現的身體,所謂「常光一丈」是用人類的形式來表達,但報身整個顯現,就無量無邊,如同《華嚴經》所講的無量光明。我們也可那樣觀想,但必須加上自己的想象力。不管如何,一般次第修持是先觀佛像,把佛像攝入腦子裏再觀想,到最後甚至加入自己,而進入念佛的境界。這就是觀想念佛。

  

  在《觀無量壽經》中有所謂的「十六觀法」,這亦屬觀想念佛,其中後叁觀──即第十四觀指的是上品上、中、下生(上輩者)的觀法,第十五觀指的是中品上、中、下生(中輩者)的觀法,第十六觀指的是下品上、中、下生(下輩者)的觀法。這裏的「觀」並不只是單純的觀想而已,它還有實踐、相應的義涵,也就是說,如果能相應于第十四觀的內容即是上品往生者,能相應于第十五觀內容者即能往生中品。例如第十四觀上品上生是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足這些便是成就第十四觀之上品上生者,也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至于前十叁觀實是一般的禅觀法,十四、十五、十六觀則是往生要具足的觀法。上品、中品、下品的觀法也都可以修前面十叁種觀法,因爲這十叁種觀法都是配合西方淨土的種種莊嚴及無量壽佛而設觀:

  「第一落日觀。第二水想觀。第叁寶地觀。第四寶樹觀。第五寶池觀。第六寶樓閣觀。第七華座觀。第八像觀。第九一切佛身觀。第十觀音觀。第十一勢至觀。第十二雜想觀。第十叁普觀。」

  

  這些觀法的名稱有不同的說法,所觀的內容並非單獨一項,在《觀無量壽經》當中有清楚的說明。其中第八觀,經中說:

  「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于現身中得念佛叁昧。」

  

  第九觀觀無量壽佛即見諸佛,經中說: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生攝取不舍,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念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叁昧。」

  

  上述成就念佛叁昧的觀法,正是念佛法門中觀想念佛的正解。其余的觀法亦可納入觀想念佛的廣義中。

  

  這十叁觀有其階次順序:從初觀的落日觀,是順應西方極樂世界、光明歸藏之所在而起觀,讓你定心,讓你跟西方産生因緣,以心爲攝受,有彌陀攝受我們、我們入彌陀兩個涵義。在心上趨向彌陀,在相上攝心一念、淨念相續、生起叁昧。

  

  接下來是水觀,建立如海水倒映的境界,並有清淨之意。見水清淨透明,無有汙穢、滯礙。再來是建立七寶所成的土地觀,寶樹、寶池、寶樓閣觀等等莊嚴境、各種諸鳥合鳴、樂器演奏、光明境界等等一直到第七觀,這是從大觀到細觀,從靜而動,有音有色的依報觀。

  

  第八觀是觀住在其中的佛菩薩,首先先建立彌陀自性,我…

《念佛叁昧初探﹝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