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寂雯)▪P2

  ..续本文上一页习修次第而不同,具体的方式以上师传授为准,上师让我们观什么,我们就观什么。

  要提醒大家的一点就是,习修开示法,是以上师三密相应为我们所缘之境,而不是本尊相,所以如果习修的是开示法,那么就一律以上师的法相作为下手方便,而不是本尊。因为你在修开示法的时候,观的是上师法相,而不是千手千眼观音。

  关于修止的阶段呢,宗喀巴大师把它分为九个住心,九个住心又分别由六种力成就而就。这九个住心,实际就是非常详细地论述了在修止的时候所经历的由低到高的九个过程:

  第一,内住。就是由闻知修止的法要的“听闻力”入手,即知晓了修止的方法,然后开始安坐习修,摄心系缘,然定力小,散乱多,杂念丛生不断,犹如河流一般。

  第二,续住。到了这个阶段,它是由“思维力”提起正念。这个时候,已经知道学禅定的益处,正知很巩固了,就是思维力——思维人生无常、人生是苦这些思维力已经增强了,由思维力提起正念,正确习修禅定的正念,这时候逐步进步,能于一段时间内专注于所缘之境,心无散乱,此时的杂念,如溪涧水,时隐时现,就好像那些在山里流的溪涧水,一会儿流出来了,一会儿又不见了,我想在座的各位大部分实际上就是处在这个阶段,只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头好像是专注于所缘一境,能集中在念咒、结印、观相上去,但是很快又跑掉了,但是跑掉了也没关系,这时候还能抓回来,又把他抓回来了,又念咒、结印、观相,可不一会儿,他又跑掉了,这就叫如溪涧水时隐时现,这个时候就叫续住;

  第三,安住。安注是由“忆念力”时时忆念回想所缘之境,定力渐增,杂念产生时能够较快察觉,系心于所缘之境上。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进步了,这个时候会经常的把自己的心集中在所缘之境上,而且这时一旦产生杂念,马上心就察觉了,立即心就又回到所缘之境上,所以这个时候叫安住,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心,又比续住的时候,有了更长的时间集中在所缘之境上,而且还能够时时忆念所缘之境,能经常想到上师,不由自主地就想起,实际上你想到上师的时候,就是把心系在所缘之境上的体现,是定力增 强的一个表观,大家体会一下,可能有的人已经到了这一步了,想到上师的时候,就是自己的心安住的时候,心好像回归了似的,这时候如果稍做有关杂念,很快就会察觉了,所以叫做“安住”;

  第四:近住。由忆念力时时摄心,较前更进一步,而且在产生散乱掉举的时候,就是有所懈怠又有些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察觉,并且还会予以对治,其实这个时候已经配合上观修了,因为“忆念力”已经加强了,这时佛之正见已经产生了,如果没有观修的配合的话,没有产生佛的智慧的话,有问题的时候,是不会察觉的,就是不会说产生散乱掉举的时候会察觉并且会对治,因为没有任何对治方法,只能止在这里,最多到“安住”就上不来了,学会对治的时候,就已经到了“近住”了。

  第五:调伏。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有“正知力”了,因“正知力”调伏散乱、掉举之境,摄心不动,这个时候,已可以尝到入定的喜乐了。到了这个阶段,会很想去习修,因为你已经尝到了甜头了。尝到了入定的甜头后,很自然就乐于修止,不会发懒,因为知道修止所带来的好处。实际上到了第五个阶段的时候,其实前面在第四阶段时已经慢慢地体现出来了,到安住时都有一定呈现了,到了第五阶段的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那种气质就能表现出来了。定力的成绩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了就体现出来了,我们会感觉这个人,有一种很优雅的气质,这个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非常专注的,如果到这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都是非常容易的,如鱼得水,生活的时候专注在生活上,工作的时候专注在工作上,玩的时候专注在玩上,这时候,我们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心是非常清明、放松的,禅定的效益就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了,我们会品味生活中的每样东西,包括痛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会换到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不是痛苦,它会给你带来一种益处,到了“调伏”这个阶段,习修者就已经是一个快乐的人了,会游刃有余地对付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顺缘和逆缘,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慌乱,这就是禅定的功夫了,甚至有人比喻说:到了这个阶段,人的身上有一种艺术家的优雅气质。我们的禅修到了哪一步了,在生活中就能见真功夫,生活是禅定功夫的“试金石”。

  第六:寂静。寂静是由“正知力”摄心入定,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断灭了厌修的情绪,更精进了。这时候已经不会说是不愿意习修,非常自觉自愿地习修,这种厌修的情绪,一丝都不会生起来了,刚才还只是说乐于修止,可能有时候还是会生起厌修的情绪,到了第六阶段的时候,就是厌修的情绪已经完全消失了,很乐意,心更寂静了。

  第七:最极寂静。由于“精进力”的鞭策,持续不懈,定力易增,而且自主的情绪能力增强,座中能够断除贪欲、忧凄昏沉等各种情绪,在座中的时候,就可以已经断除这种情绪了。

  第八:专注一境。由精进力的勤修不懈,到了此阶段的时候,就能够任意入定,虽然偶起杂念,但是起的时候,就马上灭了,已经没有起灭这个分别,起的时候就是灭掉的时候,起已即灭,这是第八住心。

  第九:等持。等持是由于不断的习修的“串习力”,就是精进努力地去习修,同时就提起正知正念,由于这个不断勤修的“串习力”,定力已经达到非常纯熟的程度,不需要刻意摄心,就可以随时随意地入定,这个时候就没有要摄心的这个感觉了,不需要去念咒、结印、观相了,因为心本来就寂静。

  那么在以上的这九种阶段中,听闻力、思维力、忆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串习力这六种力量是使我们的修止能够得以按次第顺序来进行的一个保证,至于这六种力是怎样使我们能够按次第来得以顺利进行,那只有在座习修各位在具体操作中才能够知道。

  以上我们所说的这九等住心里,在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的时候,由于我们习修的人散乱多、定力小,需要用力摄心,所以我们又称之为“力励运转作意位”,由于它是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行者散乱比较多,定力很小,经常地要用力摄心,所以把它称为力“励运转作意位”;

  而到了第三、四、五、六、七这个阶段的时候,虽然能够持续地入定,但是定心还是有散乱、掉举。因为还会经常被散乱和掉举等把它打断,所以又被称做“有间缺运转作意位”。

  到了第八个阶段,虽然仍需要鞭策其心,但是这个时候的散乱、掉举已经不再是障碍了,因为这个时候已经专注一境了,而且虽然有杂念,但是起已即灭,所以散乱、掉举已经不成为其障碍,而且定心能够恒常相续,所以又称为“无间缺运转作意位”。

  到了第九个阶段,这个时候定力已经相当地纯熟了,已经到了不需要刻意摄心,就能够随意入定,达恒久不动之境界,所以又叫做“无功用运转作意位”。

  以上给大家讲解这个九等住心,以及次第作意位的这四个阶段,目的是让大家在禅定的过程中有一个对照的过程,大家可以根据这以上所讲的阶段,第一是可对照自己习修到那个程度了,二是对照自己还缺什么,能够有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可是在习修的时候不要执著于这九个阶段,拼命的要把自己去对号入座,把它变成一种非常生硬的东西,那样的话,我们很快就对禅修就会失去信心了,本来禅修是一种非常自然、放松的状态,不要搞得非常紧张。

  在这里要给大家引进一个概念,就是“奢摩他”的界定,什么是“奢摩他”?怎么样就叫达到“奢摩他”?

  当习修的人,达到了第九个阶段“等持”,能够不需要用功就能够随意入定了,而且能够经常恒久不动,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虽然能够长时间的入定和定心相应,具备“心一境性”,但是如果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得到“轻安”那么仍属佛教所讲的低层次的“欲界定”,还没有达到“奢摩他”的境地,也就是说必须要达到第九等住心,同时又有“轻安”的生起,那么才叫达到了“奢摩他”。“心一境性”和“轻安”是判断是否达到“奢摩他”的两大标准,如果说你只有“轻安”的生起,但是又没有“心一境性”也不叫“奢摩他”;如果你只有“心一境性”,但是又没有“轻安”,也就不叫“奢摩他”。

  “心一境性”就是摄心一境的定性。

  “轻安”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叫做“身轻安”,一方面叫做“心轻安”,这两部分的轻安缺一不可。“身轻安”就是指入定的时候自然有一种气从身中生起,渐渐的溢满全身,身体变得极为的舒适、快乐和轻松坦荡,自然;“心轻安”就是指在入定的时候,心如止水一般宁静无波,安定愉悦,自然的摆脱了贪欲、嗔奎等不良情绪的影响。那么在轻安生起的时候,一般情况都是身轻安和心轻安同时生起,心轻安的时候,身轻安就会生起,那么在身轻安的时候,心轻安也会更在增长,会感觉到更加的寂静,更加宁静。

  在《摩诃止观辅行》里,它给大家作了一个描述,用“八触”来描述坐禅的时候,身体的一种觉受。

  “八触”,是指在座禅入定后身体上所发生的八种感觉。它产生的原因是心境的转性。

  我们学过密法的修身理论,在密法里把我们人的身心层次分成了三层,粗身、粗心;细身、细心;还有最细微风、心三层,那么我们在修定的时候,因为我们心意转变成细心、最细微风心,由于心意的转细而引起了组成自己身体的诸大元素——地、水、风、火,由粗转细,引起了我们身的变化,那么身就由粗身、细身到最细微风。到了最细微风,由于这个诸大元素从粗转细,它发生了质变,引起了我们身体上的感受,由粗转细,发生质变,产生了“八触”。

  “八触”分别是:动、痒…

《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寂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