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禅定的止觀雙運(寂雯)▪P2

  ..續本文上一頁習修次第而不同,具體的方式以上師傳授爲准,上師讓我們觀什麼,我們就觀什麼。

  要提醒大家的一點就是,習修開示法,是以上師叁密相應爲我們所緣之境,而不是本尊相,所以如果習修的是開示法,那麼就一律以上師的法相作爲下手方便,而不是本尊。因爲你在修開示法的時候,觀的是上師法相,而不是千手千眼觀音。

  關于修止的階段呢,宗喀巴大師把它分爲九個住心,九個住心又分別由六種力成就而就。這九個住心,實際就是非常詳細地論述了在修止的時候所經曆的由低到高的九個過程:

  第一,內住。就是由聞知修止的法要的“聽聞力”入手,即知曉了修止的方法,然後開始安坐習修,攝心系緣,然定力小,散亂多,雜念叢生不斷,猶如河流一般。

  第二,續住。到了這個階段,它是由“思維力”提起正念。這個時候,已經知道學禅定的益處,正知很鞏固了,就是思維力——思維人生無常、人生是苦這些思維力已經增強了,由思維力提起正念,正確習修禅定的正念,這時候逐步進步,能于一段時間內專注于所緣之境,心無散亂,此時的雜念,如溪澗水,時隱時現,就好像那些在山裏流的溪澗水,一會兒流出來了,一會兒又不見了,我想在座的各位大部分實際上就是處在這個階段,只是在很短的時間裏頭好像是專注于所緣一境,能集中在念咒、結印、觀相上去,但是很快又跑掉了,但是跑掉了也沒關系,這時候還能抓回來,又把他抓回來了,又念咒、結印、觀相,可不一會兒,他又跑掉了,這就叫如溪澗水時隱時現,這個時候就叫續住;

  第叁,安住。安注是由“憶念力”時時憶念回想所緣之境,定力漸增,雜念産生時能夠較快察覺,系心于所緣之境上。這個時候已經開始進步了,這個時候會經常的把自己的心集中在所緣之境上,而且這時一旦産生雜念,馬上心就察覺了,立即心就又回到所緣之境上,所以這個時候叫安住,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心,又比續住的時候,有了更長的時間集中在所緣之境上,而且還能夠時時憶念所緣之境,能經常想到上師,不由自主地就想起,實際上你想到上師的時候,就是把心系在所緣之境上的體現,是定力增 強的一個表觀,大家體會一下,可能有的人已經到了這一步了,想到上師的時候,就是自己的心安住的時候,心好像回歸了似的,這時候如果稍做有關雜念,很快就會察覺了,所以叫做“安住”;

  第四:近住。由憶念力時時攝心,較前更進一步,而且在産生散亂掉舉的時候,就是有所懈怠又有些問題的時候,能夠及時地察覺,並且還會予以對治,其實這個時候已經配合上觀修了,因爲“憶念力”已經加強了,這時佛之正見已經産生了,如果沒有觀修的配合的話,沒有産生佛的智慧的話,有問題的時候,是不會察覺的,就是不會說産生散亂掉舉的時候會察覺並且會對治,因爲沒有任何對治方法,只能止在這裏,最多到“安住”就上不來了,學會對治的時候,就已經到了“近住”了。

  第五:調伏。這個階段我們已經有“正知力”了,因“正知力”調伏散亂、掉舉之境,攝心不動,這個時候,已可以嘗到入定的喜樂了。到了這個階段,會很想去習修,因爲你已經嘗到了甜頭了。嘗到了入定的甜頭後,很自然就樂于修止,不會發懶,因爲知道修止所帶來的好處。實際上到了第五個階段的時候,其實前面在第四階段時已經慢慢地體現出來了,到安住時都有一定呈現了,到了第五階段的時候,我們在日常生活裏,那種氣質就能表現出來了。定力的成績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了就體現出來了,我們會感覺這個人,有一種很優雅的氣質,這個人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是非常專注的,如果到這時候,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學習都是非常容易的,如魚得水,生活的時候專注在生活上,工作的時候專注在工作上,玩的時候專注在玩上,這時候,我們就能感覺到自己的心是非常清明、放松的,禅定的效益就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了,我們會品味生活中的每樣東西,包括痛苦,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會換到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個不是痛苦,它會給你帶來一種益處,到了“調伏”這個階段,習修者就已經是一個快樂的人了,會遊刃有余地對付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順緣和逆緣,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慌亂,這就是禅定的功夫了,甚至有人比喻說:到了這個階段,人的身上有一種藝術家的優雅氣質。我們的禅修到了哪一步了,在生活中就能見真功夫,生活是禅定功夫的“試金石”。

  第六:寂靜。寂靜是由“正知力”攝心入定,到了這個階段,已經斷滅了厭修的情緒,更精進了。這時候已經不會說是不願意習修,非常自覺自願地習修,這種厭修的情緒,一絲都不會生起來了,剛才還只是說樂于修止,可能有時候還是會生起厭修的情緒,到了第六階段的時候,就是厭修的情緒已經完全消失了,很樂意,心更寂靜了。

  第七:最極寂靜。由于“精進力”的鞭策,持續不懈,定力易增,而且自主的情緒能力增強,座中能夠斷除貪欲、憂淒昏沈等各種情緒,在座中的時候,就可以已經斷除這種情緒了。

  第八:專注一境。由精進力的勤修不懈,到了此階段的時候,就能夠任意入定,雖然偶起雜念,但是起的時候,就馬上滅了,已經沒有起滅這個分別,起的時候就是滅掉的時候,起已即滅,這是第八住心。

  第九:等持。等持是由于不斷的習修的“串習力”,就是精進努力地去習修,同時就提起正知正念,由于這個不斷勤修的“串習力”,定力已經達到非常純熟的程度,不需要刻意攝心,就可以隨時隨意地入定,這個時候就沒有要攝心的這個感覺了,不需要去念咒、結印、觀相了,因爲心本來就寂靜。

  那麼在以上的這九種階段中,聽聞力、思維力、憶念力、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這六種力量是使我們的修止能夠得以按次第順序來進行的一個保證,至于這六種力是怎樣使我們能夠按次第來得以順利進行,那只有在座習修各位在具體操作中才能夠知道。

  以上我們所說的這九等住心裏,在第一個階段和第二個階段的時候,由于我們習修的人散亂多、定力小,需要用力攝心,所以我們又稱之爲“力勵運轉作意位”,由于它是在這個階段的時候我們行者散亂比較多,定力很小,經常地要用力攝心,所以把它稱爲力“勵運轉作意位”;

  而到了第叁、四、五、六、七這個階段的時候,雖然能夠持續地入定,但是定心還是有散亂、掉舉。因爲還會經常被散亂和掉舉等把它打斷,所以又被稱做“有間缺運轉作意位”。

  到了第八個階段,雖然仍需要鞭策其心,但是這個時候的散亂、掉舉已經不再是障礙了,因爲這個時候已經專注一境了,而且雖然有雜念,但是起已即滅,所以散亂、掉舉已經不成爲其障礙,而且定心能夠恒常相續,所以又稱爲“無間缺運轉作意位”。

  到了第九個階段,這個時候定力已經相當地純熟了,已經到了不需要刻意攝心,就能夠隨意入定,達恒久不動之境界,所以又叫做“無功用運轉作意位”。

  以上給大家講解這個九等住心,以及次第作意位的這四個階段,目的是讓大家在禅定的過程中有一個對照的過程,大家可以根據這以上所講的階段,第一是可對照自己習修到那個程度了,二是對照自己還缺什麼,能夠有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可是在習修的時候不要執著于這九個階段,拼命的要把自己去對號入座,把它變成一種非常生硬的東西,那樣的話,我們很快就對禅修就會失去信心了,本來禅修是一種非常自然、放松的狀態,不要搞得非常緊張。

  在這裏要給大家引進一個概念,就是“奢摩他”的界定,什麼是“奢摩他”?怎麼樣就叫達到“奢摩他”?

  當習修的人,達到了第九個階段“等持”,能夠不需要用功就能夠隨意入定了,而且能夠經常恒久不動,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雖然能夠長時間的入定和定心相應,具備“心一境性”,但是如果在這個階段,並沒有得到“輕安”那麼仍屬佛教所講的低層次的“欲界定”,還沒有達到“奢摩他”的境地,也就是說必須要達到第九等住心,同時又有“輕安”的生起,那麼才叫達到了“奢摩他”。“心一境性”和“輕安”是判斷是否達到“奢摩他”的兩大標准,如果說你只有“輕安”的生起,但是又沒有“心一境性”也不叫“奢摩他”;如果你只有“心一境性”,但是又沒有“輕安”,也就不叫“奢摩他”。

  “心一境性”就是攝心一境的定性。

  “輕安”它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叫做“身輕安”,一方面叫做“心輕安”,這兩部分的輕安缺一不可。“身輕安”就是指入定的時候自然有一種氣從身中生起,漸漸的溢滿全身,身體變得極爲的舒適、快樂和輕松坦蕩,自然;“心輕安”就是指在入定的時候,心如止水一般甯靜無波,安定愉悅,自然的擺脫了貪欲、嗔奎等不良情緒的影響。那麼在輕安生起的時候,一般情況都是身輕安和心輕安同時生起,心輕安的時候,身輕安就會生起,那麼在身輕安的時候,心輕安也會更在增長,會感覺到更加的寂靜,更加甯靜。

  在《摩诃止觀輔行》裏,它給大家作了一個描述,用“八觸”來描述坐禅的時候,身體的一種覺受。

  “八觸”,是指在座禅入定後身體上所發生的八種感覺。它産生的原因是心境的轉性。

  我們學過密法的修身理論,在密法裏把我們人的身心層次分成了叁層,粗身、粗心;細身、細心;還有最細微風、心叁層,那麼我們在修定的時候,因爲我們心意轉變成細心、最細微風心,由于心意的轉細而引起了組成自己身體的諸大元素——地、水、風、火,由粗轉細,引起了我們身的變化,那麼身就由粗身、細身到最細微風。到了最細微風,由于這個諸大元素從粗轉細,它發生了質變,引起了我們身體上的感受,由粗轉細,發生質變,産生了“八觸”。

  “八觸”分別是:動、癢…

《金剛禅定的止觀雙運(寂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