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禅定的止觀雙運(寂雯)▪P3

  ..續本文上一頁、輕、重、涼、暖、澀、滑。禅定的時候,經常會有這八種感覺發生,但是要注意一點,當這八觸發生的時候,每一觸必須同時具備十種功德,如果它不具備這十種功德就不是佛家所講的“正八觸”。練氣功也會有覺受的生起,但它不是佛家所講的“正八觸”,所有這“八觸”的每一種觸的感覺發生的時候,它必須有同時有十種功德表現,就是佛家所講的“正八觸”。

  哪十種功德呢?就是: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和境界相應。

  在《摩诃止觀》中給我們這樣的解釋:

  空:是指自覺虛豁無礙,感覺到虛空的沒有障礙的一種東西,虛豁無礙;

  明:是指定心明淨皎潔;

  定:是指一心安穩,無有散亂;

  智:是指對心智境定的益處,沒有疑惑;

  善心:是指心自然地具有慚愧敬信,感覺到一種慚愧和敬信,就是對佛陀生起一種崇敬和信仰;

  柔軟:是指心具有自主性,不粗犷浮躁,不是指身體的柔軟,不是說“我怎麼入定的時候身體很軟”,不 是這個軟,柔軟是指你的心,它作了一個形容,是指你心處的那個境界,是指心具自主性,不粗犷浮 躁,就是心已經調和了;

  喜:是指所得定心生慶悅;

  樂:是指觸法悟心,恬愉美妙,樂是指心得定以後的恬愉美妙;

  解脫:是指擺脫了貪欲、嗔、睡眠、掉悔、疑,就是五障。所以,瞌睡蟲生起來也是五障之一,障礙現前 ,可使大家都體會有一段就是老想睡覺,困死了,那屬于五障之一;掉悔就是老是莫名其妙的後悔,我 又不該幹這個,我又不該在哪兒呢,又這樣又那樣,後悔了,人生其實已經老是要吃後悔藥,老是覺 得如果當初怎麼怎麼樣,我就現在怎麼怎麼樣,實際上根本沒有那個當初,沒有那個現在,執著它幹 嗎?這就是叫掉悔,擺脫了“五障”的束縛,就是解脫。

  境界相應:境界相應是“八觸”與“定心”相應。雖有“八觸”但不能擾亂定心,可能很多人都被“八觸”擾亂定心 了,很多人都是這樣找感覺去了,早把定心忘到一邊去了,八觸一生起來,高興啊,那麼,你就沒有和你的定心相應,所以是要達到這個境界,叫做境界相應,就是指八觸與定心相應,雖有八觸但是不 能夠擾亂定心,就叫做境界相應。

  那麼我們在生起八觸的時候,同時應該具備以上的這十種功德,如果沒有具備以上這十種功德,就不是佛家的“正八觸”。這實際上也就是我們的身輕安和心輕安的內容,也就是說,你的輕安必須是身和心同時生起來的,如果說缺了一個,那麼就不稱之爲佛家所講的輕安,只有在心一境性和輕安都已經達到了,那麼才達到了修止的目的,叫做“奢摩他”,才能叫做達到了“奢摩他”,否則的話都還沒有,不算“奢摩他”,那麼,身輕安和心輕安又可用“八觸”和“十功德”的方法來描述,描述心輕安是怎麼回事,身輕安是怎麼回事,那麼兩個必須要配合的,都達到了才叫做“輕安”,最後一個功德叫做境界相應,定心不能夠被觸所打擾,如果要被觸打擾了,那麼就不叫“輕安”,在這個基礎上,保持心一境性,就叫做入“奢摩他”了。

  我們下面要介紹很現實很實用的問題,就是修止時的障礙和對治方法。

  在修止的時候,我們可以把習修者所遇到的障礙,把它歸結爲兩類:其一,我們稱之爲“散亂”和“掉舉”;其二,我們可以稱之爲“昏沈”和“沈沒”。散亂、掉舉主要是攝心用力過猛所至,因而又被稱之爲禅定中的“急病”;沈沒、昏沈主要是攝心過于懈怠所致,就是太松了,因而又被稱之爲禅定中的“寬病”,所以我們在禅定的時候,如何對治急、寬二病就是我們就是禅修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如果說這個問題沒有處理好,那麼我們在習修的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就沒辦法克服,就會影響到我們習修的順利進行。

  那麼爲了能夠對付這個急、寬兩病,所以我們的金剛禅定特別設置了如下的對治方法:

  首先我們要對治的“散亂”和“掉舉”。“散亂掉舉”是初修止時的最大障礙。

  “散亂”是指在修止的時候,念頭馳蕩流逸,思此念彼,難以控製,不能夠專注所緣之境上。“散亂”時壓得越緊念頭越多,沒把它調好。

  “掉舉”是指在修止的時候,雖然能夠達到片刻的入靜,只是在定中還是不由自主的生起各種的念頭,還是有各種各樣的念頭浮想連篇,經常回憶起日常所貪戀的東西,如平常你喜歡什麼,它就想起什麼,平常嗔恨什麼,它就想什麼,這實際上犯了禅定中的“掉舉”。“掉舉”可分爲粗細兩種,“粗掉舉”是指心中忽然想起了可愛可恨的事情,而且生起了貪愛,這叫“粗掉舉”;“細掉舉”,就是心中即將現了可愛可恨之際,但是心裏沒有去執著它,但是你沒有完全放棄了禅定。那麼“粗掉舉”的時候,你完全放棄了禅定,而“細掉舉”時,雖然它已經現出來了,現出了這種可愛可恨的這種境界,這個時候你還沒有完全跟他跑,心還沒有生起貪愛,這個都是需要在定中,實際操作中去仔細體味它。

  當這個散亂、掉舉力大的時候,我們的禅修是沒辦法順利進行的,應采取如下的對治方法:

  第一、立即察覺,提起正念。在修止的時候,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正知,即能夠及時的察覺念頭將生、已生、未生這個界限,要及時的察覺,心要一定要保持明覺,當散亂和掉舉將生和已生的時候,要立即警覺,將我們的念頭轉到念咒、結印、觀相上。禅修時怕的就是忘了結印、念咒、觀想。就是心不夠明覺,不夠警覺,當這個情況發生的時候,就要立即去察覺趕快念咒、結印、觀想,若提不起正念,那你就要被它打敗了。這個時候只要我們念咒、結印、觀想,心專注一境,那麼念頭就可以斷在未生之際。

  第二、心系臍下。把觀想的位置往下,念頭往下集中臍下,也就是臍下3寸的位置,心定臍下。爲什麼要用這種方法呢?因爲“散亂”和“掉舉”多半是因爲我們心力上浮所至,心力上浮就會引起我們的粗氣上頭,上頭就亂了,所以在修開示法的時候讓大家觀想時位置要靠下,盡量的靠下,在臍下1寸3分處的位置,在丹田的位置觀想就是這個原因,實際上就是爲了能夠對治“散亂、掉舉”的問題,因此,在習修的時候應該把觀相位置放在臍下1寸3分處,令氣隨念下沈,心隨之平靜。

  第叁、放緩其心,令其自然。因爲散亂和掉舉的生起是因爲攝心過猛所至,這個時候往往會有一些表象,如胸悶、頭疼、頭暈等等現象,特別感覺胸悶、憋氣,因此習修的時候,可以不要攝心過于緊,放寬其心,自自然然的系心于念咒、結印、觀相上,心意往下沈,放寬,松緊適度,即可對治。

  第四、如果說我們散亂和掉舉過于的猛烈,以上的方法都不能夠平息的話,就可以采取暫時修止專修對治的方法。針對散亂和掉舉産生的景象而分別加以觀修,並且輔以加行:

  第一種,針對多貪欲的這種障礙。比如說財、色、名、實、睡是那個五花箭,就是多貪欲的一種表現,如果說有多貪欲這種障礙怎麼辦呢?修不淨觀,就是觀自他的身體汙穢不淨,不值得貪戀,觀人生的無常,用苦集滅道這種勝谛來加以分析對照,配合我們的《佛道叁根本要義》的修持上,能夠觀到人生無常,能夠觀到人生是苦、那就會把一個如花似玉的小姑娘一下就看成了一個老太婆,苦集滅道這個真谛就好像一個顯微鏡似的,你把任何看似美好的東西放在那個顯微鏡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美好的東西在那個下面都變成了很可怕的事情。學會了用這佛的這種知見對照自己,用這種不淨觀對照自己,那就會發現你貪戀的東西是不值得貪戀的,看透了這一點,不會加以執著了,並且在這個情況下可以加行《百字明咒》。《百字明咒》是專門去除我們的障礙的,以念《百字明咒》爲主配合觀修等把這個障礙過去了以後,再來修止。

  第二種障礙叫做多嗔恚,就是老是恨別人,看別人不順眼,討厭別人,看見別人雖然也長了兩個眼睛、一個鼻子,就總覺的橫看不順眼,豎看不順眼,或者說是脾氣特別大,老是看別人做事情不對,這個時候就要配合慈悲觀,慈悲觀又可配合修行菩提心,以“七支因果”的教法觀一切衆生皆同父母兄弟姐妹,在無始的輪回中各有各的苦難,生起慈悲心,如果說我們把所有的人都當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那種嗔恚自然就消失了。同時加行《大悲咒》,用觀世音菩薩大悲的力量來使我們生起慈悲心來。

  第叁、針對無明和邪見以及所知障礙。對無明、邪見和所知障礙可修因緣觀,因緣觀就是佛所說“緣起性空”的真谛,用佛所說關于“十二因緣”來分析“現在這一世所受的苦是前世所造的業果,而今世所造必然會種下來世的生死之因,而造成這種生死之因的種就是因爲我們的無明所致,因爲無明不能夠真正認識世間的宇宙真如實相,不能感知”緣起性空“的真谛,形成了各種的所知障,所以要斷除生死的惡性循環,唯有熄滅心中的無明,了知真谛。這實際又配合了《佛道叁根本》清淨見的習修。在此同時還可以加行《百字明咒》,《百字明咒》可以破除邪見、生起正見,而且還可以破除犯戒的過患,可以幫助我們生起智慧,破除邪見。

  第四、針對障礙重的習修者,我們可以把它分爲身體上的障礙和心理上的障礙兩種:

  第一種障礙,身體障礙比較重的,主要是指身體有病患,因病痛無法修止,這個時候,就應以《如意輪金剛法》的法行作爲習修的主要部分,並且要常持《六字大明咒》,常持,就是行、走、坐、臥持誦不斷。同時憶念觀音菩薩的相好、光明和功德,忏悔自己的罪障,這個時候還可以加行《除萬病咒》對治。

  第二種,心魔障礙比較重的時候,主要是指在禅定和在生活的時候,出現了各種幻聽幻覺,在禅定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各種景象,幻聽幻覺然後就以至…

《金剛禅定的止觀雙運(寂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