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打斷了自己的習修不能夠繼續進行下去,這是心摩障礙比較重的表現。這個時候主要是以觀修來對治,應該這樣的想,若出現幻覺,無論是令人恐怖的形象也好,或者是令人喜歡的形象也好,或者看見佛菩薩的形象也好,或者是聽見佛菩薩的聲音也好,都應該用佛法的觀點來分析它:這無非是在寂定中,意識中顯現的一種幻覺,無其實體,決不當真,“凡所有相,必是虛妄”,不爲其動,見怪不怪,其怪自敗;自己一定要把握住,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加行《降魔咒》和《百字明咒》,還有《五字根本真言》,文殊菩薩的《五字根本真言》後面加一個“呸”字,也可以降我們的心魔,效果非常好。這是很多人都實踐過的,因爲它加一個“呸”字,它就有了一個定向的降魔作用。
對于初修的人,散亂和掉舉是他們經常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在修禅能夠達到片刻入定的時候,散亂和掉舉已經不成爲主要障礙了,取而代之的是“昏沈”和“沈沒”。
“昏沈”是指昏昏欲睡,頭不自覺的低垂,無力攝心專注于所緣之境上。
“沈沒”又譯作“退弱”,此時,心沈重的程度,比沈沒要輕的很多,當這種感覺起來的時候,心還比較明了,也未離所緣之境上,只要對所緣之境不太明了,心緩懈無力。習修者很多都沈醉在“沈沒”中,還自認爲在定中,如此習修,久而久之非但沒有智慧,反而增長了愚癡和妄念,乃習修者的大敵。甚至在這種情況中,還有輕安的生起,所以很多時候把這種情況叫做“鐵桶禅”,坐到裏頭了,因爲感覺自己好像還挺定的,而且甚至有時候它還會蒙騙你,覺得自己還挺輕安的,心也挺專注的,但是這個時候,心是不夠明了的,而且心太緩懈無力。如果你通過一段的習修感覺自己打坐打的挺好的,但是這個智慧沒有跟上,那麼你就要考慮一下,你是不是真的在定中,還是在“沈沒”中,如果說禅坐的很好,確實在禅坐中,能夠真正的專注一心,保持心地明了,那麼相應的你的智慧,你對佛學的理解等等這些東西它會跟上的,這個是相輔相成的,所謂“得定開慧”;如果說非但沒有開發你的智慧,反而還增強了你很多的邪見、偏見,那麼就要考慮一下實際上你沒有在定中,而是在沈沒中。所以這一點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因爲很多人都會在這個問題上走偏,特別是對很多習修多年的人,爲什麼多年都不能進步?就是把“沈沒”當成“入定”。要從這種狀況中走過來,就要借助于上師的一些力量,我自己是非常有體會的,那一段時間,覺得自己挺定的,但是發現出了定以後,各種習氣障礙並沒有得以消除,這時候,有一天,我坐在那兒,師父問我:“你最近怎麼樣?”我說:“挺好的,打坐覺得最近特別定、挺舒服”。那段時間,坐在那裏很定,很舒服,還很喜歡去打坐,還覺得自己挺精進的。師父聽了我的話,反問我:“是嗎?!”,師傅這樣一問,我心裏也動了一下,自己也問:“是嗎?”我回想一下怎麼這一段時間打坐的時間挺長,坐的很好,但爲什麼我對佛學的理解和認識及對自己的習氣上的鏟除,好幾個月沒有什麼進展,這時候我才反問自己,後來在師父的指點下我終于從裏面走出來,走出來後,我回過頭來看,才發現這真是個大陷阱,我們在座的各位,有的習修很多年,回去以後,千萬別以爲沈沒就是定力很好,那樣的話,就會影響我們習修的進步。
“昏沈”和“沈沒”産生的原因,那是因爲攝心過緩或是飲食睡眠不調而造成的。對治的方法如下:
第一、是要及時察覺,警策其心。要知道這是在沈沒中,並不是在定中,就會有所警覺,在修止的時候,應該保持明覺,在昏沈、沈沒將生未生時,策心提念,專注于念咒、結印、觀相,令其明顯,讓它顯現出光明的境界,所以我們的身輕安和心輕安必須要配合這十種功德來進行,實際上心的“空”和“明”的警覺,就是指我們要保持一種明覺。
第二,觀想光明。在沈沒的時候,雖然專注一心,但是絕沒有“空、明”的這種光明境界,所以在昏沈和沈沒的時候,會産生什麼狀況呢?口中流涎,身體曲傾,頭低垂,心中昏暗不明,雖然你感覺到心很定,好像定在一個位置上,但沒有那種光明的“空、明、定”的那種感覺,雖然你感覺心定,但木木地僵在那個地方,一種僵硬的感覺,此時可觀想日月燈光,以光明來打破心中的昏暗,明能破暗,能使清明之氣上沖,這時候,如果清明氣上升,心自明利,然後再繼續修止。大家用這個方法把觀想的光明的位置放在腦袋裏,效果很好,如果你感覺昏沈,可以在腦袋中間、眼睛後面,想有一個明點照著你,集中它,這時候,你就會感覺到一種明清之氣上升,馬上昏沈就消失了,這個方法非常行之有效。但是,別過頭,一過頭,馬上就散亂起來,一大堆的念頭又來了,要把它調整的正好。
第叁、暫停修止。昏沈太重時,應該暫停修止,幹脆站起來,用冷水洗臉、活動四肢,使身心振作,讓昏沈消散,邊走邊念念《百字明咒》、《六字大明咒》都可以,不要強迫自己一定坐下去,然後再坐下去修止。還有一點要注意昏沈是不是因爲睡眠不足造成的,每個人每天應該有一定睡眠時間,睡的太少,打坐就要睡著,這是身體的自然反映,所以不要強迫自己,如果你檢查一下,這兩天睡得不夠,幹脆蒙頭大睡,起來再坐,一定不會昏沈,所以,凡事適可而止,過了就不行了。
以上講的散亂、掉舉、昏沈、沈沒的對治方法,是根據我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的,也是在上師的指導下,我自己走過的一條路,至于是不是行之有效,僅供大家參考。因爲每個人的情況,對治自己的障礙時,可能每人有自己的一套,我講的這些只是提供參考,如果障礙太重了,自己沒辦法對治,最好是請教我們的上師,能夠得到上師的指導,這一點時非常重要的,切不可自己盲目行事,不然會出問題的。
“修止”它是佛教顯密各派乃至佛法以外的所有修煉者必由的共同路徑,比如說修道,甚至一些傳統的氣功,它都需要“修止”,然而如果說我們僅僅停止在“修止”這個範疇裏頭,那麼要想“出離輪回”是遠遠不夠的,要想達到離生脫死的目的,也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修止”這個基礎上進行“修觀”,這也是佛法有別于其他修行方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要有“修觀”的內容,其他的一些修行方法它沒有“修觀”的這個內容,它最多也是到達“修止”這個層次,下面就講金剛禅定另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它有別于其他方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修觀”。
叁、金剛禅定的修觀
“修觀”,是指在寂定的心中生起智慧,産生正觀察力,用佛家的世界觀來觀察分析,也就是說剖析、分析對治煩惱的一種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修緣起性空的空性正見。因爲造成輪回的,給我們造成痛苦的起因就是“無明”,就是因爲“我執”和“法執”造成的,所以“修觀”就爲了破除“我執”和“法執”,“修觀”首先要樹立通達無我的正見,然後在“修觀”時,依所緣通達無我的真義,進一步産生正觀察力,並且由正觀察力引發“輕安”,其“觀”即成。也就是說由正觀察力引發“輕安”以後,才能夠成就我們所稱爲的“毗婆奢那”。
那麼,首先怎麼樣來建立這個正觀察力?如果沒有這個正觀察力“修觀”就沒有基礎,用什麼東西來觀,不可能用“我執”、“我見”來“觀”,用“我執”、“我見”來觀那就不叫“修觀”,還是執著一個“我”字,所以要想去進行“修觀”首先就是要樹立正觀察力,這就是說的正知、正見。怎麼樣來樹立呢?
首先要樹立通達無我的清淨見,這是觀修的基礎。“修觀”者沒有清淨見作爲基礎,就不可能産生正觀和正觀察力。
什麼是“清淨見”?清淨見也可以叫做中道正見。那麼,所謂緣起性空的“空性正見”是指我們學修的人,在緣起的時候就看到其性空的本質。那麼在看到性空的本質時候,就知曉其之所以性空是因爲緣起而存在的,有不等于實有,空不等于虛空,這才是真正的緣起性空的正見。
那天有位師兄問我,他說:“寂雯師兄,這兩天聽你講,知道在坐禅的時候,我們要觀空,但是上師相應法又要我們去觀相,但是這怎麼辦啊!那上師相應法不是有嗎?那我怎麼去觀空呢”?我想這個問題交給大家思考,爲什麼?什麼是“緣起性空”、什麼是“空”,“空”不等于沒有啊,就是要大家觀上師相,是因爲你的心不能夠集中,所以設立了一個觀想目標,在我們觀相的時候,因爲有散亂的這個緣,所以有了上師這個“相”存在,上師的相是因緣起而存在的,如果大家通過觀上師的相達到了“心明寂靜”,就可以不去觀上師的相,這個時候上師的相就不存在了,它就是“性空”,如果說大家的心已經定了,那麼上師的相之所以存在的這個緣起就不存在了,上師的相存在的緣起是因爲大家的心不能夠靜下來,那麼需要有一個攝心一境的所緣之相,如果心已經定了,那麼這個緣也就消失了,不存在了,所以觀上師相這個問題本身也是緣起性空的。所以說,大家一定要正確的理解緣起性空,它“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有”也不是說它是實實在在存在,而只是因緣而存在,如果說大家在緣起的時候看到性空,在性空時還要看到它的緣起,這樣才是真正的“中道正見”。所以昨天那個人問我這問題的時候,我覺得如果說知道了“緣起性空”這個概念,這個問題不應該提出來,上師的相是我們從有相入無相的一個工具,一個橋梁、一個臺階作用。如果說我們已經達到無相了,那麼是不是還要返回來把上師相背上呢?不需要!所以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好像我已經過了河了,是不是要返回頭再把船背上,繼續往前走啊!也不需要了,因爲它要觀上師相的那個緣,它消失了,所以,不需要了,從這個方面來看,才能看到它的性空的本質,實際上大家用這種方法來分析…
《金剛禅定的止觀雙運(寂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