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打断了自己的习修不能够继续进行下去,这是心摩障碍比较重的表现。这个时候主要是以观修来对治,应该这样的想,若出现幻觉,无论是令人恐怖的形象也好,或者是令人喜欢的形象也好,或者看见佛菩萨的形象也好,或者是听见佛菩萨的声音也好,都应该用佛法的观点来分析它:这无非是在寂定中,意识中显现的一种幻觉,无其实体,决不当真,“凡所有相,必是虚妄”,不为其动,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自己一定要把握住,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加行《降魔咒》和《百字明咒》,还有《五字根本真言》,文殊菩萨的《五字根本真言》后面加一个“呸”字,也可以降我们的心魔,效果非常好。这是很多人都实践过的,因为它加一个“呸”字,它就有了一个定向的降魔作用。
对于初修的人,散乱和掉举是他们经常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在修禅能够达到片刻入定的时候,散乱和掉举已经不成为主要障碍了,取而代之的是“昏沉”和“沉没”。
“昏沉”是指昏昏欲睡,头不自觉的低垂,无力摄心专注于所缘之境上。
“沉没”又译作“退弱”,此时,心沉重的程度,比沉没要轻的很多,当这种感觉起来的时候,心还比较明了,也未离所缘之境上,只要对所缘之境不太明了,心缓懈无力。习修者很多都沉醉在“沉没”中,还自认为在定中,如此习修,久而久之非但没有智慧,反而增长了愚痴和妄念,乃习修者的大敌。甚至在这种情况中,还有轻安的生起,所以很多时候把这种情况叫做“铁桶禅”,坐到里头了,因为感觉自己好像还挺定的,而且甚至有时候它还会蒙骗你,觉得自己还挺轻安的,心也挺专注的,但是这个时候,心是不够明了的,而且心太缓懈无力。如果你通过一段的习修感觉自己打坐打的挺好的,但是这个智慧没有跟上,那么你就要考虑一下,你是不是真的在定中,还是在“沉没”中,如果说禅坐的很好,确实在禅坐中,能够真正的专注一心,保持心地明了,那么相应的你的智慧,你对佛学的理解等等这些东西它会跟上的,这个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得定开慧”;如果说非但没有开发你的智慧,反而还增强了你很多的邪见、偏见,那么就要考虑一下实际上你没有在定中,而是在沉没中。所以这一点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因为很多人都会在这个问题上走偏,特别是对很多习修多年的人,为什么多年都不能进步?就是把“沉没”当成“入定”。要从这种状况中走过来,就要借助于上师的一些力量,我自己是非常有体会的,那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挺定的,但是发现出了定以后,各种习气障碍并没有得以消除,这时候,有一天,我坐在那儿,师父问我:“你最近怎么样?”我说:“挺好的,打坐觉得最近特别定、挺舒服”。那段时间,坐在那里很定,很舒服,还很喜欢去打坐,还觉得自己挺精进的。师父听了我的话,反问我:“是吗?!”,师傅这样一问,我心里也动了一下,自己也问:“是吗?”我回想一下怎么这一段时间打坐的时间挺长,坐的很好,但为什么我对佛学的理解和认识及对自己的习气上的铲除,好几个月没有什么进展,这时候我才反问自己,后来在师父的指点下我终于从里面走出来,走出来后,我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这真是个大陷阱,我们在座的各位,有的习修很多年,回去以后,千万别以为沉没就是定力很好,那样的话,就会影响我们习修的进步。
“昏沉”和“沉没”产生的原因,那是因为摄心过缓或是饮食睡眠不调而造成的。对治的方法如下:
第一、是要及时察觉,警策其心。要知道这是在沉没中,并不是在定中,就会有所警觉,在修止的时候,应该保持明觉,在昏沉、沉没将生未生时,策心提念,专注于念咒、结印、观相,令其明显,让它显现出光明的境界,所以我们的身轻安和心轻安必须要配合这十种功德来进行,实际上心的“空”和“明”的警觉,就是指我们要保持一种明觉。
第二,观想光明。在沉没的时候,虽然专注一心,但是绝没有“空、明”的这种光明境界,所以在昏沉和沉没的时候,会产生什么状况呢?口中流涎,身体曲倾,头低垂,心中昏暗不明,虽然你感觉到心很定,好像定在一个位置上,但没有那种光明的“空、明、定”的那种感觉,虽然你感觉心定,但木木地僵在那个地方,一种僵硬的感觉,此时可观想日月灯光,以光明来打破心中的昏暗,明能破暗,能使清明之气上冲,这时候,如果清明气上升,心自明利,然后再继续修止。大家用这个方法把观想的光明的位置放在脑袋里,效果很好,如果你感觉昏沉,可以在脑袋中间、眼睛后面,想有一个明点照着你,集中它,这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一种明清之气上升,马上昏沉就消失了,这个方法非常行之有效。但是,别过头,一过头,马上就散乱起来,一大堆的念头又来了,要把它调整的正好。
第三、暂停修止。昏沉太重时,应该暂停修止,干脆站起来,用冷水洗脸、活动四肢,使身心振作,让昏沉消散,边走边念念《百字明咒》、《六字大明咒》都可以,不要强迫自己一定坐下去,然后再坐下去修止。还有一点要注意昏沉是不是因为睡眠不足造成的,每个人每天应该有一定睡眠时间,睡的太少,打坐就要睡着,这是身体的自然反映,所以不要强迫自己,如果你检查一下,这两天睡得不够,干脆蒙头大睡,起来再坐,一定不会昏沉,所以,凡事适可而止,过了就不行了。
以上讲的散乱、掉举、昏沉、沉没的对治方法,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也是在上师的指导下,我自己走过的一条路,至于是不是行之有效,仅供大家参考。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对治自己的障碍时,可能每人有自己的一套,我讲的这些只是提供参考,如果障碍太重了,自己没办法对治,最好是请教我们的上师,能够得到上师的指导,这一点时非常重要的,切不可自己盲目行事,不然会出问题的。
“修止”它是佛教显密各派乃至佛法以外的所有修炼者必由的共同路径,比如说修道,甚至一些传统的气功,它都需要“修止”,然而如果说我们仅仅停止在“修止”这个范畴里头,那么要想“出离轮回”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达到离生脱死的目的,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修止”这个基础上进行“修观”,这也是佛法有别于其他修行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有“修观”的内容,其他的一些修行方法它没有“修观”的这个内容,它最多也是到达“修止”这个层次,下面就讲金刚禅定另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它有别于其他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修观”。
三、金刚禅定的修观
“修观”,是指在寂定的心中生起智慧,产生正观察力,用佛家的世界观来观察分析,也就是说剖析、分析对治烦恼的一种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修缘起性空的空性正见。因为造成轮回的,给我们造成痛苦的起因就是“无明”,就是因为“我执”和“法执”造成的,所以“修观”就为了破除“我执”和“法执”,“修观”首先要树立通达无我的正见,然后在“修观”时,依所缘通达无我的真义,进一步产生正观察力,并且由正观察力引发“轻安”,其“观”即成。也就是说由正观察力引发“轻安”以后,才能够成就我们所称为的“毗婆奢那”。
那么,首先怎么样来建立这个正观察力?如果没有这个正观察力“修观”就没有基础,用什么东西来观,不可能用“我执”、“我见”来“观”,用“我执”、“我见”来观那就不叫“修观”,还是执着一个“我”字,所以要想去进行“修观”首先就是要树立正观察力,这就是说的正知、正见。怎么样来树立呢?
首先要树立通达无我的清净见,这是观修的基础。“修观”者没有清净见作为基础,就不可能产生正观和正观察力。
什么是“清净见”?清净见也可以叫做中道正见。那么,所谓缘起性空的“空性正见”是指我们学修的人,在缘起的时候就看到其性空的本质。那么在看到性空的本质时候,就知晓其之所以性空是因为缘起而存在的,有不等于实有,空不等于虚空,这才是真正的缘起性空的正见。
那天有位师兄问我,他说:“寂雯师兄,这两天听你讲,知道在坐禅的时候,我们要观空,但是上师相应法又要我们去观相,但是这怎么办啊!那上师相应法不是有吗?那我怎么去观空呢”?我想这个问题交给大家思考,为什么?什么是“缘起性空”、什么是“空”,“空”不等于没有啊,就是要大家观上师相,是因为你的心不能够集中,所以设立了一个观想目标,在我们观相的时候,因为有散乱的这个缘,所以有了上师这个“相”存在,上师的相是因缘起而存在的,如果大家通过观上师的相达到了“心明寂静”,就可以不去观上师的相,这个时候上师的相就不存在了,它就是“性空”,如果说大家的心已经定了,那么上师的相之所以存在的这个缘起就不存在了,上师的相存在的缘起是因为大家的心不能够静下来,那么需要有一个摄心一境的所缘之相,如果心已经定了,那么这个缘也就消失了,不存在了,所以观上师相这个问题本身也是缘起性空的。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正确的理解缘起性空,它“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有”也不是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而只是因缘而存在,如果说大家在缘起的时候看到性空,在性空时还要看到它的缘起,这样才是真正的“中道正见”。所以昨天那个人问我这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如果说知道了“缘起性空”这个概念,这个问题不应该提出来,上师的相是我们从有相入无相的一个工具,一个桥梁、一个台阶作用。如果说我们已经达到无相了,那么是不是还要返回来把上师相背上呢?不需要!所以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好像我已经过了河了,是不是要返回头再把船背上,继续往前走啊!也不需要了,因为它要观上师相的那个缘,它消失了,所以,不需要了,从这个方面来看,才能看到它的性空的本质,实际上大家用这种方法来分析…
《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寂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