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寂雯)▪P3

  ..续本文上一页、轻、重、凉、暖、涩、滑。禅定的时候,经常会有这八种感觉发生,但是要注意一点,当这八触发生的时候,每一触必须同时具备十种功德,如果它不具备这十种功德就不是佛家所讲的“正八触”。练气功也会有觉受的生起,但它不是佛家所讲的“正八触”,所有这“八触”的每一种触的感觉发生的时候,它必须有同时有十种功德表现,就是佛家所讲的“正八触”。

  哪十种功德呢?就是: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和境界相应。

  在《摩诃止观》中给我们这样的解释:

  空:是指自觉虚豁无碍,感觉到虚空的没有障碍的一种东西,虚豁无碍;

  明:是指定心明净皎洁;

  定:是指一心安稳,无有散乱;

  智:是指对心智境定的益处,没有疑惑;

  善心:是指心自然地具有惭愧敬信,感觉到一种惭愧和敬信,就是对佛陀生起一种崇敬和信仰;

  柔软:是指心具有自主性,不粗犷浮躁,不是指身体的柔软,不是说“我怎么入定的时候身体很软”,不 是这个软,柔软是指你的心,它作了一个形容,是指你心处的那个境界,是指心具自主性,不粗犷浮 躁,就是心已经调和了;

  喜:是指所得定心生庆悦;

  乐:是指触法悟心,恬愉美妙,乐是指心得定以后的恬愉美妙;

  解脱:是指摆脱了贪欲、嗔、睡眠、掉悔、疑,就是五障。所以,瞌睡虫生起来也是五障之一,障碍现前 ,可使大家都体会有一段就是老想睡觉,困死了,那属于五障之一;掉悔就是老是莫名其妙的后悔,我 又不该干这个,我又不该在哪儿呢,又这样又那样,后悔了,人生其实已经老是要吃后悔药,老是觉 得如果当初怎么怎么样,我就现在怎么怎么样,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个当初,没有那个现在,执著它干 吗?这就是叫掉悔,摆脱了“五障”的束缚,就是解脱。

  境界相应:境界相应是“八触”与“定心”相应。虽有“八触”但不能扰乱定心,可能很多人都被“八触”扰乱定心 了,很多人都是这样找感觉去了,早把定心忘到一边去了,八触一生起来,高兴啊,那么,你就没有和你的定心相应,所以是要达到这个境界,叫做境界相应,就是指八触与定心相应,虽有八触但是不 能够扰乱定心,就叫做境界相应。

  那么我们在生起八触的时候,同时应该具备以上的这十种功德,如果没有具备以上这十种功德,就不是佛家的“正八触”。这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的身轻安和心轻安的内容,也就是说,你的轻安必须是身和心同时生起来的,如果说缺了一个,那么就不称之为佛家所讲的轻安,只有在心一境性和轻安都已经达到了,那么才达到了修止的目的,叫做“奢摩他”,才能叫做达到了“奢摩他”,否则的话都还没有,不算“奢摩他”,那么,身轻安和心轻安又可用“八触”和“十功德”的方法来描述,描述心轻安是怎么回事,身轻安是怎么回事,那么两个必须要配合的,都达到了才叫做“轻安”,最后一个功德叫做境界相应,定心不能够被触所打扰,如果要被触打扰了,那么就不叫“轻安”,在这个基础上,保持心一境性,就叫做入“奢摩他”了。

  我们下面要介绍很现实很实用的问题,就是修止时的障碍和对治方法。

  在修止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习修者所遇到的障碍,把它归结为两类:其一,我们称之为“散乱”和“掉举”;其二,我们可以称之为“昏沉”和“沉没”。散乱、掉举主要是摄心用力过猛所至,因而又被称之为禅定中的“急病”;沉没、昏沉主要是摄心过于懈怠所致,就是太松了,因而又被称之为禅定中的“宽病”,所以我们在禅定的时候,如何对治急、宽二病就是我们就是禅修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如果说这个问题没有处理好,那么我们在习修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就没办法克服,就会影响到我们习修的顺利进行。

  那么为了能够对付这个急、宽两病,所以我们的金刚禅定特别设置了如下的对治方法:

  首先我们要对治的“散乱”和“掉举”。“散乱掉举”是初修止时的最大障碍。

  “散乱”是指在修止的时候,念头驰荡流逸,思此念彼,难以控制,不能够专注所缘之境上。“散乱”时压得越紧念头越多,没把它调好。

  “掉举”是指在修止的时候,虽然能够达到片刻的入静,只是在定中还是不由自主的生起各种的念头,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念头浮想连篇,经常回忆起日常所贪恋的东西,如平常你喜欢什么,它就想起什么,平常嗔恨什么,它就想什么,这实际上犯了禅定中的“掉举”。“掉举”可分为粗细两种,“粗掉举”是指心中忽然想起了可爱可恨的事情,而且生起了贪爱,这叫“粗掉举”;“细掉举”,就是心中即将现了可爱可恨之际,但是心里没有去执著它,但是你没有完全放弃了禅定。那么“粗掉举”的时候,你完全放弃了禅定,而“细掉举”时,虽然它已经现出来了,现出了这种可爱可恨的这种境界,这个时候你还没有完全跟他跑,心还没有生起贪爱,这个都是需要在定中,实际操作中去仔细体味它。

  当这个散乱、掉举力大的时候,我们的禅修是没办法顺利进行的,应采取如下的对治方法:

  第一、立即察觉,提起正念。在修止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正知,即能够及时的察觉念头将生、已生、未生这个界限,要及时的察觉,心要一定要保持明觉,当散乱和掉举将生和已生的时候,要立即警觉,将我们的念头转到念咒、结印、观相上。禅修时怕的就是忘了结印、念咒、观想。就是心不够明觉,不够警觉,当这个情况发生的时候,就要立即去察觉赶快念咒、结印、观想,若提不起正念,那你就要被它打败了。这个时候只要我们念咒、结印、观想,心专注一境,那么念头就可以断在未生之际。

  第二、心系脐下。把观想的位置往下,念头往下集中脐下,也就是脐下3寸的位置,心定脐下。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呢?因为“散乱”和“掉举”多半是因为我们心力上浮所至,心力上浮就会引起我们的粗气上头,上头就乱了,所以在修开示法的时候让大家观想时位置要靠下,尽量的靠下,在脐下1寸3分处的位置,在丹田的位置观想就是这个原因,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够对治“散乱、掉举”的问题,因此,在习修的时候应该把观相位置放在脐下1寸3分处,令气随念下沉,心随之平静。

  第三、放缓其心,令其自然。因为散乱和掉举的生起是因为摄心过猛所至,这个时候往往会有一些表象,如胸闷、头疼、头晕等等现象,特别感觉胸闷、憋气,因此习修的时候,可以不要摄心过于紧,放宽其心,自自然然的系心于念咒、结印、观相上,心意往下沉,放宽,松紧适度,即可对治。

  第四、如果说我们散乱和掉举过于的猛烈,以上的方法都不能够平息的话,就可以采取暂时修止专修对治的方法。针对散乱和掉举产生的景象而分别加以观修,并且辅以加行:

  第一种,针对多贪欲的这种障碍。比如说财、色、名、实、睡是那个五花箭,就是多贪欲的一种表现,如果说有多贪欲这种障碍怎么办呢?修不净观,就是观自他的身体污秽不净,不值得贪恋,观人生的无常,用苦集灭道这种胜谛来加以分析对照,配合我们的《佛道三根本要义》的修持上,能够观到人生无常,能够观到人生是苦、那就会把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姑娘一下就看成了一个老太婆,苦集灭道这个真谛就好像一个显微镜似的,你把任何看似美好的东西放在那个显微镜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美好的东西在那个下面都变成了很可怕的事情。学会了用这佛的这种知见对照自己,用这种不净观对照自己,那就会发现你贪恋的东西是不值得贪恋的,看透了这一点,不会加以执著了,并且在这个情况下可以加行《百字明咒》。《百字明咒》是专门去除我们的障碍的,以念《百字明咒》为主配合观修等把这个障碍过去了以后,再来修止。

  第二种障碍叫做多嗔恚,就是老是恨别人,看别人不顺眼,讨厌别人,看见别人虽然也长了两个眼睛、一个鼻子,就总觉的横看不顺眼,竖看不顺眼,或者说是脾气特别大,老是看别人做事情不对,这个时候就要配合慈悲观,慈悲观又可配合修行菩提心,以“七支因果”的教法观一切众生皆同父母兄弟姐妹,在无始的轮回中各有各的苦难,生起慈悲心,如果说我们把所有的人都当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那种嗔恚自然就消失了。同时加行《大悲咒》,用观世音菩萨大悲的力量来使我们生起慈悲心来。

  第三、针对无明和邪见以及所知障碍。对无明、邪见和所知障碍可修因缘观,因缘观就是佛所说“缘起性空”的真谛,用佛所说关于“十二因缘”来分析“现在这一世所受的苦是前世所造的业果,而今世所造必然会种下来世的生死之因,而造成这种生死之因的种就是因为我们的无明所致,因为无明不能够真正认识世间的宇宙真如实相,不能感知”缘起性空“的真谛,形成了各种的所知障,所以要断除生死的恶性循环,唯有熄灭心中的无明,了知真谛。这实际又配合了《佛道三根本》清净见的习修。在此同时还可以加行《百字明咒》,《百字明咒》可以破除邪见、生起正见,而且还可以破除犯戒的过患,可以帮助我们生起智慧,破除邪见。

  第四、针对障碍重的习修者,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身体上的障碍和心理上的障碍两种:

  第一种障碍,身体障碍比较重的,主要是指身体有病患,因病痛无法修止,这个时候,就应以《如意轮金刚法》的法行作为习修的主要部分,并且要常持《六字大明咒》,常持,就是行、走、坐、卧持诵不断。同时忆念观音菩萨的相好、光明和功德,忏悔自己的罪障,这个时候还可以加行《除万病咒》对治。

  第二种,心魔障碍比较重的时候,主要是指在禅定和在生活的时候,出现了各种幻听幻觉,在禅定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各种景象,幻听幻觉然后就以至…

《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寂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