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寂雯)▪P5

  ..续本文上一页问题和看待问题,而不是说空,空就什么也没有,上师相也没有了没了,但你那个缘(散乱)还有没有?如果说你没了那个缘,那可以不观;如果说心还是依然散乱,说明观上师相的这个缘还存在,你还要去观。所以,在这里讲到清净正见的时候,我把这个关于缘起性空的这个空性正见拿出来,给大家再说一遍,让大家不要有所误会。

  那么,以中道正见来了知佛陀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涅磐寂静”的四法印,实际上佛陀所讲的四法印,又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苦集灭道、缘起性空,实际上就这八个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不是“缘起性空”,“诸受是苦、涅磐寂静”是不是“苦集灭道”;所以,只是说法不同,那么,它所阐述的理论都是同一个,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这样的正知正见的基础上。

  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观,我们把它才称之为“正观”,也叫“正观察力”。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对照自己的烦恼、对照宇宙人生的所有的这些事情的时候,才能看到它的真相,而不是我们的妄执,

  第二,以清净见断除我执。我们所产生的“苦集灭道、缘起性空”的这个清净见,用来干什么呢?就是为了断除一个“我”字,这个我执,包括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执著,对人我和法我的执著,能够做到“人无我”、“法无我”,那么就断除了我执,用清净正见来断除我执,产生缘起性空的正观察力,证得空性,成就空观。

  修观的人,必须先认清所执著的境像,然后再依正见通达所执是空,看清我们所执著的境像,然后,再用正观察力去分析它,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空性,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断除妄执。而不是让我们闭上眼睛,一切都不分别,所以,很多人以为,学佛就是坐在那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干,工作也扔在一边了,学习也扔在一边了,生活一塌糊涂,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不是学佛,学佛是要学会佛陀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我们自己,改造我们自己的方法,而并不是让大家闭上眼睛,一切都不去分别,那不是修空观,而是要学会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黑暗中,误以为绳是蛇,生起了恐怖,觉得很恐怖,此时必须打开门照亮它,看清楚是绳子而不是蛇,恐怖才能够消除。“修观”实际上就是用佛的知见,用佛的正知正见给大家照亮一盏灯,让你看清楚这个东西,它原来是这样,当我们看清它以后,就不会去执著它,也不会去害怕它,障碍也随之消失了,这就是“修观”的目的。如果说我们看不清楚,恐怖是不会消除的,有一句话:“若未破此境、非能断此执”。没有真正看清楚本来的面目,就会执著一个“我”字,等用佛的知见一照,那么这种执著就放弃了,这也是“修观”的一个秘密。

  在我们正观察力树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因为正观察力而引发了轻安,这个时候,就成就了“毗婆奢那”,我们讲的四种“毗婆奢那”,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成就。如果只有正观察力但是并没有因为正观察力而引发轻安,那么就不叫成就了“毗婆奢那”,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成就“胜观”,都还局限在“慧观”的基础上,我们讲了两种观,一种叫“慧观”;一种叫“胜观”,如果你只有用智慧观照,但是还并没有因观照而产生的一种离戏的一种证量境界,还只能叫“慧观”,还没有成就“胜观”,也还不能称之为“毗婆奢那”,只有说通过观,产生了离戏的证量境界,那么这个时候,才能够叫它成就了“胜观”,叫“毗婆奢那”。

  在《瑜伽师地论》里,对“毗婆奢那”有这样的定义:“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择、周遍思察四种毗婆奢那”。这是一个难点,当初宗喀巴大师在写到这里的时候,他写不下去了,没办法写了,为什么呢?因为胜观的成就,它完全是是一种离戏的证量境界,它用语言是没办法描述的,所以连我们至高上师宗喀巴大师他写到这里的时候,他也写不下去了,当然在这个时候,文殊菩萨现前告诉他,你必须要写下去,又给了他极大的加持力,在这种情况下,宗喀巴大师才完成了四种“毗婆奢那”的论述。所以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有这种感觉,我也不知道该怎样描述这个境界,怎样来个大家讲清楚这个境界。

  以上这一段话,就是述说了四种“毗婆奢那”的一个次第过程,那四种呢?叫: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择、周遍思察四种“毗婆奢那”,在此“观”的基础上,产生的定性,才能被称之为“无色界定”,因为入此定者,已无物质身体存在不存在的意识,它是行者能够脱离生死轮回的一个保证。如果只是在欲界定的范畴,最多也就是能达人天福报,出离轮回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出离轮回,就必须要达到无色界定的境界,那么才可能保证出离生死轮回,那么欲界定和无色界定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

  欲界定,虽然有心一境性,但是他还没有轻安,没有轻安的产生,没有我们讲的八触十功德的产生,没有身轻安和心轻安的产生 ;而无色界定,即达到了心一境性,而且同时具备轻安,是起码建立在心一境性和轻安兼具的奢摩他的基础上,这是第一个区别;

  第二个区别在欲界定,没有进行“毗婆奢那”,欲界定它只是止,并没有观修的内容,所以没有“毗婆奢那”的内容,而无色界定,是要在奢摩他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观,而且具备四种“毗婆奢那”,由观而生起毗婆奢那而产生的定性。

  四种毗婆奢那如下:

  第一:正思择,就是以无我的,无我执的正见,全方位的观察,一心观想广大虚空,心念明净,远离苦乐。唯见虚空无边,不见有自身与世界,脱离了色界,身体与物质的束缚;

  第二:最极思择,是指思择诸法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什么叫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以灭除虚空无边的观念,刚才还看见虚空无边,这时连虚空无边这个概念都要灭除,不见一切,唯见最细微的心识,念念不住,过去心识已灭,未来心识将起,心识在时间上无限、在空间上无限这个时候被称之为十触地,奥妙无穷,不见一切,只见非常最细微的心识,它在念念不住,过去已经灭了,将来的又再生起,但是这种心识在时间上它是无限,在空间上它也是无限的,也就是它没有时间和空间这种观念;

  第三:周遍寻思择,指用有分别的智慧思择诸相,观心识亦无所有,人亦无所有处定中,一心内静,空无所依,佛法奥妙无穷,如果我们肯定下心来认识自己,实际自己就跟宇宙一般虚空无边;

  第四:周遍思察,指深度的、细微的观察思考对象的真如,进一步观察“无所有”的观念亦空,已离“无所有”的念想,连无所有这个念想都已经消失了,但又有非有非无的细微观念存在,到了这个地方就是禅之大成。

  以上讲的这四个阶段,实际上就是成就“毗婆奢那”的从低到高的一个次第程序。

  修止和修观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修止时遇到障碍了,用观修来对治;修观的时候,又必须有修止的心一境性作为我们的基础。如果修观时,没有“奢摩他”,没有修止的基础的话,我们心是乱的。乱心中根本不可能产生佛知佛见,只是妄念,所以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就要讲下面一个问题:金刚禅定在实际操作时候,采取的法要是“止观双运”。就是说这两者必须要结合起来,就叫做双运。

  

  四、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

  我们刚才讲了修止是修观的基础,而修观又是佛法特有的一种修法。如果说我们仅仅修止,那么得到的结果是烦恼和障碍可能暂时可以压伏,但是却没有得到彻底斩断这个烦恼障碍的智慧,不能够消灭烦恼的种子,所以就不能达到出离生死轮回的目的。

  什么叫止观双运?是指习修者能够将止和观在同一层面上技巧性地结合起来。要想止观双运,首先就要得止观,如果没有止观,拿什么来运?所以先得止和观,这是一个基础。

  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就是让行者从修止入门,摄心一缘,渐入定境,当能随意的恒久入定的时候,于寂定的心中修观,观至妄念消失,明了真义,心则更加的寂定,引发身心轻安,定慧双得,是为止观双运,这是描述金刚禅定从修止入手,然后呢,在寂定的心中修观,当观至妄念消除的时候,然后又使我们的心更加的寂定,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引发了身心轻安,而得定慧双得,在这种情况下,叫止观双运。

  那么学双运法的前提是先得止观,如果说没有得止观,则没有止观双运之说。(上师说:大家停一下,止就是左脚,观就是右脚,止观就是两脚走路,要有左脚才能止,要有右脚才能观,你两只脚都没长起来,怎么双运呢?双运就是运行的意思。)对,师傅比喻的非常明了,好像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就这样说:止观二法在佛法中被喻为人之双脚、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修次第论》说:“若时多修毗婆奢那,智慧增长,由奢摩他力微劣故,如风中烛令心摇动,不能明了见真实义”。意思是说我们如果只修观,智慧虽跟上来了,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定力,这个时候的智慧就好像风中的蜡烛一样,随时会熄灭,它是有漏的,不能够明见真实义,所以在这个时候就应该修止,增加自己的定力;“若奢摩他势力增长,如睡眠人不能明了见真实义,故而时适当修智慧”。如果说我们只是止,没有修观,没有树立佛的正知正见,好像睡着了的人,不能够明见真实义,不能够明见宇宙的真如实相,所以这个时候,应该修智慧,就是修观。

  可见止观必须兼修,而且止观必须势均力敌,两条腿不可能一长一短,一般长走起来才能健步如飞。只修观不修止,那已经得到的智慧也如风中之烛一样容易熄灭,所以止观要双运。我们学习的金刚禅定是从三密相应的形式,使身口意构成的自力与咒印观构成的佛力相…

《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寂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