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罗汉果,得到广大的神通力。
舍利弗与目犍连是佛陀门下最重要的两位弟子,称为“双贤”,辅佐佛陀的教化。
当佛陀向阿难宣告在三个月之后,要入于无余涅槃时,舍利弗不忍见到佛陀入灭,所以就向佛陀请求先行入灭。佛陀告诉他说:“宜知是时!”于是,他在佛陀面前示现狮子奋迅三昧,并告诉门人子弟,还归故里那烂陀村。
未生怨王及国人听了之后,立即风驰云会,舍利弗为他们广为说法之后,在后夜时分,入灭尽定中,安祥入灭。
而目犍连尊者也在受到裸形外道的袭击之后,全身骨碎难以相续,所以向佛陀告假入灭。佛陀允许之后,就回到那烂陀附近的拘理迦村。
他身抱重患,自行于空地敷座而坐,然后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起入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起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起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定起入于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灭尽定;再从灭尽定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非想非非想定,从非想非非想定起入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起入识无边处、空无边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
接着又从初禅起飞在空中坐、卧、经行,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是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作十八种神变。
是时尊者大目犍连从空中降下就结跏趺坐,正身正意专系在前,复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无边处,从空无边处起入识无边处,从识无边处起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起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起又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还入水光、火光、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复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即时立取灭度。
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的舍利塔都建在故乡,而那烂陀寺更有两位尊者的大舍利塔。除此之外,过去从伽叶佛以来,那烂陀有无数的大阿罗汉都在此入般涅槃,可见此地的殊胜。
后来那烂陀没落了,成为废墟;在圣舍利弗尊者舍利塔之处,传说,无忧王大兴供养,并建立了那烂陀寺。那烂陀寺后来受到历代王朝供养,在佛陀与圣者的加持下,成为正法的中心。
笈多王朝的帝日王(Sakraditya),敬重三宝,在此又大兴土木,建立道场;但却穿伤了龙身。当时有一位善于占卜的尼乾子外道看了这个情形,说道:“这是一处殊胜的圣地,建立伽蓝之后,一定会大兴盛,成为五印度的轨则模范,能够经历千载而更为隆盛。后进的学人,能够自在地成就法业;但是会客易呕血,这是因为伤害龙身的缘故啊!”
然后,寺院不断扩建,帝日王之子觉护王(Buddhagupta)在南方又增建伽蓝,如来护王(Tathagata)又建立了东方伽蓝,幼日王(Ba1aditya)在东北建立了伽蓝。当寺院扩建成功之时,举办了祈福法会,延请凡圣大众,共同庆贺。从五印度前来法会的僧众,云集万里。
当大众坐定之时,有两位僧人后到,被引到第三重阁;有人就问他们:“大王设下大法会,先请凡圣与会,大德到底来自何方,为何最后才到呢
”
“我来自中国汉地,因为我的师傅生病,所以等他吃饭之后才出发。受到大王遥远的诚心邀请,所以特别来赴会的。”
问话的人吓了一跳,赶紧去报告大王。大王知道是圣者前来应供,立即赶往躬迎;上了重阁之后,却不见踪影。国王从此更坚持佛法。国王之子伐阇罗(Vajra)继位之后,信心坚固,又在西方建大伽蓝。而后历代更有增建。
那烂陀寺周围四十八里,境内塔寺、精舍、僧坊建筑庄严豪华。僧坊大部分是中庭四周并列个人房舍的四角形建筑。中庭掘井,壁厚就达两公尺,室内十分清凉。那烂陀寺藏书丰富,主要藏在宝彩(Ratnaranjaka)、宝海(Ratnasagara)、宝洋(Ratnadadhi)三大殿堂内,其中宝洋更高达九层。
那烂陀寺为印度古代的最高学府,不仅规模宏大,建筑壮丽,藏书丰富,更重要的是学者辈出。印度的大乘佛教的许多大师,都曾在此地讲学或受业,玄奘大师留学印度的岁月也大部分在此度过。
在那烂陀寺求学的僧徒也十分众多,常住僧众四千余人,僧徒主客常有万人。
那烂陀寺研习的教法,除佛法内典为主外,并兼习大小二乘、世俗典籍等等;《吠陀》等书,及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五明,亦俱研习。寺内讲座每日有百余座;学徒修习,皆十分精进。中国高僧除玄奘外,玄照亦曾在此寺学习过三年。此外如义净、慧轮、智弘、无行、道希、道生、大乘灯以及新罗人慧业、阿离耶跋摩寺,都曾到那烂陀寺留学。
此地可说为当时世界之文化中心之一,集合印度、中国、朝鲜及亚洲各处之参学者。北宋时在寺东五十全里曾建有汉寺。
在殊胜的圣那烂陀寺,有一位信佛的大臣,名为迦突陀僧诃(Kututasidha),发愿建一座佛殿;在落成之日,为一切民众,广设无遮大会。这时有外道二人,也前来乞施;但是粗暴的小沙弥,不只未曾施舍,甚至以洗物余水泼向他们,并驱赶他们至门板间,还放猛犬噬之。
这两位外道修持日轮成就法,具有聚集日光的力量。当修持之时,如果双拳捶胸,运起目光,就能焚烧房舍。他们两人受到了这样的屈辱之后,十分忿怒,尤其是为首的尼玛斯德(Nenacadra)。于是他们就修持忿怒的火供护摩,念诵真言,双手捶胸,双目运起邪火焚烧佛寺。因此佛教的根本道场八十四座伽蓝,皆遭焚毁,尤其是圣那烂陀寺的法藏,全部经藏所在的大殿宝海(Ratanasagara)、宝洋(Ratnadadhi)及宝彩(Ratnaranaka)亦悉遭焚毁。
这时,忽然从宝洋大伽蓝,庋置于九层楼上的某部经函中自然注下大水,火因而熄灭;而凡经水注之处,所有经函,都未被焚毁。后来取下这些经函检视,其中为五部、续部的经函,主要的为密集经续。
余国的寺庙伽蓝,也多被焚毁。这两位外道,后来因畏惧国王惩处,就远遁北方。
不只如此,这炽烈的邪火,毒雾弥漫,熏绕多时,竟将当地的大龙龙王(Maha naga-raa)都给熏伤了。龙王被邪火毒雾所熏,染疾日益沉重,用尽自己所有的神通与医药,都没有办法救治,看来即将逝去无法挽留了。龙臣们因为没有办法救治龙王,大家哭成一团,也不知如何是好
此时,大喜龙王优波难陀(Upananda naga-raja)就向大龙龙王建议道:“大龙啊!我想我们应该把南瞻部洲的所有名医,全部请到龙宫来,经由百医会诊之后,或许能够救治你的病,否则只有束手待毙了。”
大家听了之后,觉得十分有道理,所以就由龙族的两位王子,自告奋勇要去延请良医。这两位王子深信佛法,名为广财(Vasukir)与护螺(Cankhapailo),他们随身携带了许多珍宝,准备献给良医们。他们在刹那之间,以神通力赶往南瞻部洲来到人间。他们听到了大成就者娑多婆诃的大名,就来到南憍萨罗国娑多婆诃前顶礼祈请。他们双手合十的祈求娑多婆诃比丘能够到龙宫中救治龙王,并供养龙宫中的许多珍宝。
此时娑多婆诃大比丘,见到了这两位龙子的情境之后,默然观察因缘。在禅观中他发觉要救助大龙龙王的话,可以成就三个极佳的因缘:第一能够见到大龙龙王的痊愈,圆满救度众生,极其欢喜;第二在救助龙王之时,能够为其除去一切愚昧的疾病,同时让大众生起信心修学佛法;第三在修学佛法的次第当中,能够现见般若波罗蜜的教法,将般若教法弘扬于世,使大众得到智慧的成就,究竟解脱。
因此,娑多婆诃就答应了两位龙王太子的请求,立即与两位龙子以神通力,在一刹那之间,就到达了龙宫。龙宫接到了这个好消息之后,就立即召集群龙会集,于宫中迎接大成就者的到来;而娑多婆诃比丘见到龙王之后,马上知晓龙王是被邪火毒雾所熏,所以就给予龙王服食了许多的甘露妙药,以祛除邪毒,而龙王的疾病很迅速地得到痊愈。
大龙龙王为了报答他的救命恩德,不只供养了许多的财宝,并将佛陀所宣说的广大般若波罗蜜的经典供养给他。于是般若教法弘扬于人间,这都是由于娑多婆诃所获得的因缘。
因此,娑多婆诃又被称为阿利耶那伽曷树那(Aryanagarjuna),即圣龙成就是因为与龙族有缘,所得到的圣号。
在化度了南憍萨罗国后,莲华生大士了知调伏执狮子国的因缘时节已至,所以他就以神通力飞往格札拉尸陀林。
执狮子国(Simhala)又称为僧伽罗国,印度古籍称为铜色国(Tamraparni赤铜洲)。又有宝渚、宝洲(Ratnadvipa)、楞伽岛(Lanka)等名。往古时斯里兰卡还有三个名称:在拘留孙佛(kakusandha)时称“(左土右区)阇岛”(Ojadipa或Ojadviqa);拘那含牟尼佛(Konagama—nabuddha)时称“婆罗岛”(Varadipa);伽叶佛(Kassapabuddha)时又称为“曼陀岛”(Manda adipa)。
执狮子国圆周有千余里,国都大城则有四十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热,禾稼丰富,花果极多。人民十分殷盛,家产富饶。形体较为矮黑,性情粗犷豪烈,而好学尚德,崇仰善行,勤于修福。
传说,执狮子国本来为宝洲,盛产珍宝,并栖止许多的鬼神。后来南印度有一位国王,其女嫁与邻国,吉日送归之时,路上逢遭师(狮)子,众侍卫们弃下公主而逃难。公主在车舆之中,心想必将丧命;这时没想到狮子王却背负着公主…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三篇 桑耶大师 第七章 传法胜利大密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