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叁篇 桑耶大師 第七章 傳法勝利大密主▪P2

  ..續本文上一頁羅漢果,得到廣大的神通力。

  舍利弗與目犍連是佛陀門下最重要的兩位弟子,稱爲“雙賢”,輔佐佛陀的教化。

  當佛陀向阿難宣告在叁個月之後,要入于無余涅槃時,舍利弗不忍見到佛陀入滅,所以就向佛陀請求先行入滅。佛陀告訴他說:“宜知是時!”于是,他在佛陀面前示現獅子奮迅叁昧,並告訴門人子弟,還歸故裏那爛陀村。

  未生怨王及國人聽了之後,立即風馳雲會,舍利弗爲他們廣爲說法之後,在後夜時分,入滅盡定中,安祥入滅。

  而目犍連尊者也在受到裸形外道的襲擊之後,全身骨碎難以相續,所以向佛陀告假入滅。佛陀允許之後,就回到那爛陀附近的拘理迦村。

  他身抱重患,自行于空地敷座而坐,然後入初禅,從初禅起入第二禅,從第二禅起入第叁禅,從第叁禅起入第四禅,從第四禅起入空無邊處定,從空無邊處定起入識無邊處定,從識無邊處定起入無所有處定,從無所有處定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從非想非非想處定起入于火光叁昧,從火光叁昧起入水光叁昧,從水光叁昧起入滅盡定;再從滅盡定起入水光叁昧,從水光叁昧起入火光叁昧,從火光叁昧起入非想非非想定,從非想非非想定起入無所有處定,從無所有處定起入識無邊處、空無邊處、四禅、叁禅、二禅、初禅。

  接著又從初禅起飛在空中坐、臥、經行,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是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作十八種神變。

  是時尊者大目犍連從空中降下就結跏趺坐,正身正意專系在前,複入初禅,從初禅起入第二禅,從第二禅起入第叁禅,從第叁禅起入第四禅,從第四禅起入空無邊處,從空無邊處起入識無邊處,從識無邊處起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從非想非非想處起又入火光叁昧,從火光叁昧起入水光叁昧,從水光叁昧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還入水光、火光、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識無邊處、空無邊處、四禅、叁禅、二禅、初禅,複從初禅起入第二禅、從第二禅起入第叁禅,從第叁禅起入第四禅,從第四禅起即時立取滅度。

  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的舍利塔都建在故鄉,而那爛陀寺更有兩位尊者的大舍利塔。除此之外,過去從伽葉佛以來,那爛陀有無數的大阿羅漢都在此入般涅槃,可見此地的殊勝。

  後來那爛陀沒落了,成爲廢墟;在聖舍利弗尊者舍利塔之處,傳說,無憂王大興供養,並建立了那爛陀寺。那爛陀寺後來受到曆代王朝供養,在佛陀與聖者的加持下,成爲正法的中心。

  笈多王朝的帝日王(Sakraditya),敬重叁寶,在此又大興土木,建立道場;但卻穿傷了龍身。當時有一位善于占蔔的尼乾子外道看了這個情形,說道:“這是一處殊勝的聖地,建立伽藍之後,一定會大興盛,成爲五印度的軌則模範,能夠經曆千載而更爲隆盛。後進的學人,能夠自在地成就法業;但是會客易嘔血,這是因爲傷害龍身的緣故啊!”

  然後,寺院不斷擴建,帝日王之子覺護王(Buddhagupta)在南方又增建伽藍,如來護王(Tathagata)又建立了東方伽藍,幼日王(Ba1aditya)在東北建立了伽藍。當寺院擴建成功之時,舉辦了祈福法會,延請凡聖大衆,共同慶賀。從五印度前來法會的僧衆,雲集萬裏。

  當大衆坐定之時,有兩位僧人後到,被引到第叁重閣;有人就問他們:“大王設下大法會,先請凡聖與會,大德到底來自何方,爲何最後才到呢

  ”

  “我來自中國漢地,因爲我的師傅生病,所以等他吃飯之後才出發。受到大王遙遠的誠心邀請,所以特別來赴會的。”

  問話的人嚇了一跳,趕緊去報告大王。大王知道是聖者前來應供,立即趕往躬迎;上了重閣之後,卻不見蹤影。國王從此更堅持佛法。國王之子伐阇羅(Vajra)繼位之後,信心堅固,又在西方建大伽藍。而後曆代更有增建。

  那爛陀寺周圍四十八裏,境內塔寺、精舍、僧坊建築莊嚴豪華。僧坊大部分是中庭四周並列個人房舍的四角形建築。中庭掘井,壁厚就達兩公尺,室內十分清涼。那爛陀寺藏書豐富,主要藏在寶彩(Ratnaranjaka)、寶海(Ratnasagara)、寶洋(Ratnadadhi)叁大殿堂內,其中寶洋更高達九層。

  那爛陀寺爲印度古代的最高學府,不僅規模宏大,建築壯麗,藏書豐富,更重要的是學者輩出。印度的大乘佛教的許多大師,都曾在此地講學或受業,玄奘大師留學印度的歲月也大部分在此度過。

  在那爛陀寺求學的僧徒也十分衆多,常住僧衆四千余人,僧徒主客常有萬人。

  那爛陀寺研習的教法,除佛法內典爲主外,並兼習大小二乘、世俗典籍等等;《吠陀》等書,及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五明,亦俱研習。寺內講座每日有百余座;學徒修習,皆十分精進。中國高僧除玄奘外,玄照亦曾在此寺學習過叁年。此外如義淨、慧輪、智弘、無行、道希、道生、大乘燈以及新羅人慧業、阿離耶跋摩寺,都曾到那爛陀寺留學。

  此地可說爲當時世界之文化中心之一,集合印度、中國、朝鮮及亞洲各處之參學者。北宋時在寺東五十全裏曾建有漢寺。

  在殊勝的聖那爛陀寺,有一位信佛的大臣,名爲迦突陀僧诃(Kututasidha),發願建一座佛殿;在落成之日,爲一切民衆,廣設無遮大會。這時有外道二人,也前來乞施;但是粗暴的小沙彌,不只未曾施舍,甚至以洗物余水潑向他們,並驅趕他們至門板間,還放猛犬噬之。

  這兩位外道修持日輪成就法,具有聚集日光的力量。當修持之時,如果雙拳捶胸,運起目光,就能焚燒房舍。他們兩人受到了這樣的屈辱之後,十分忿怒,尤其是爲首的尼瑪斯德(Nenacadra)。于是他們就修持忿怒的火供護摩,念誦真言,雙手捶胸,雙目運起邪火焚燒佛寺。因此佛教的根本道場八十四座伽藍,皆遭焚毀,尤其是聖那爛陀寺的法藏,全部經藏所在的大殿寶海(Ratanasagara)、寶洋(Ratnadadhi)及寶彩(Ratnaranaka)亦悉遭焚毀。

  這時,忽然從寶洋大伽藍,庋置于九層樓上的某部經函中自然注下大水,火因而熄滅;而凡經水注之處,所有經函,都未被焚毀。後來取下這些經函檢視,其中爲五部、續部的經函,主要的爲密集經續。

  余國的寺廟伽藍,也多被焚毀。這兩位外道,後來因畏懼國王懲處,就遠遁北方。

  不只如此,這熾烈的邪火,毒霧彌漫,熏繞多時,竟將當地的大龍龍王(Maha naga-raa)都給熏傷了。龍王被邪火毒霧所熏,染疾日益沈重,用盡自己所有的神通與醫藥,都沒有辦法救治,看來即將逝去無法挽留了。龍臣們因爲沒有辦法救治龍王,大家哭成一團,也不知如何是好

  

  此時,大喜龍王優波難陀(Upananda naga-raja)就向大龍龍王建議道:“大龍啊!我想我們應該把南瞻部洲的所有名醫,全部請到龍宮來,經由百醫會診之後,或許能夠救治你的病,否則只有束手待斃了。”

  大家聽了之後,覺得十分有道理,所以就由龍族的兩位王子,自告奮勇要去延請良醫。這兩位王子深信佛法,名爲廣財(Vasukir)與護螺(Cankhapailo),他們隨身攜帶了許多珍寶,准備獻給良醫們。他們在刹那之間,以神通力趕往南瞻部洲來到人間。他們聽到了大成就者娑多婆诃的大名,就來到南憍薩羅國娑多婆诃前頂禮祈請。他們雙手合十的祈求娑多婆诃比丘能夠到龍宮中救治龍王,並供養龍宮中的許多珍寶。

  此時娑多婆诃大比丘,見到了這兩位龍子的情境之後,默然觀察因緣。在禅觀中他發覺要救助大龍龍王的話,可以成就叁個極佳的因緣:第一能夠見到大龍龍王的痊愈,圓滿救度衆生,極其歡喜;第二在救助龍王之時,能夠爲其除去一切愚昧的疾病,同時讓大衆生起信心修學佛法;第叁在修學佛法的次第當中,能夠現見般若波羅蜜的教法,將般若教法弘揚于世,使大衆得到智慧的成就,究竟解脫。

  因此,娑多婆诃就答應了兩位龍王太子的請求,立即與兩位龍子以神通力,在一刹那之間,就到達了龍宮。龍宮接到了這個好消息之後,就立即召集群龍會集,于宮中迎接大成就者的到來;而娑多婆诃比丘見到龍王之後,馬上知曉龍王是被邪火毒霧所熏,所以就給予龍王服食了許多的甘露妙藥,以祛除邪毒,而龍王的疾病很迅速地得到痊愈。

  大龍龍王爲了報答他的救命恩德,不只供養了許多的財寶,並將佛陀所宣說的廣大般若波羅蜜的經典供養給他。于是般若教法弘揚于人間,這都是由于娑多婆诃所獲得的因緣。

  因此,娑多婆诃又被稱爲阿利耶那伽曷樹那(Aryanagarjuna),即聖龍成就是因爲與龍族有緣,所得到的聖號。

  在化度了南憍薩羅國後,蓮華生大士了知調伏執獅子國的因緣時節已至,所以他就以神通力飛往格劄拉屍陀林。

  執獅子國(Simhala)又稱爲僧伽羅國,印度古籍稱爲銅色國(Tamraparni赤銅洲)。又有寶渚、寶洲(Ratnadvipa)、楞伽島(Lanka)等名。往古時斯裏蘭卡還有叁個名稱:在拘留孫佛(kakusandha)時稱“(左土右區)阇島”(Ojadipa或Ojadviqa);拘那含牟尼佛(Konagama—nabuddha)時稱“婆羅島”(Varadipa);伽葉佛(Kassapabuddha)時又稱爲“曼陀島”(Manda adipa)。

  執獅子國圓周有千余裏,國都大城則有四十余裏。土地肥沃,氣候溫熱,禾稼豐富,花果極多。人民十分殷盛,家産富饒。形體較爲矮黑,性情粗犷豪烈,而好學尚德,崇仰善行,勤于修福。

  傳說,執獅子國本來爲寶洲,盛産珍寶,並棲止許多的鬼神。後來南印度有一位國王,其女嫁與鄰國,吉日送歸之時,路上逢遭師(獅)子,衆侍衛們棄下公主而逃難。公主在車輿之中,心想必將喪命;這時沒想到獅子王卻背負著公主…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叁篇 桑耶大師 第七章 傳法勝利大密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