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眼中也活了起来,好像是特意扶着他过桥似的。虽然隐居生活非常的清苦,但是谁又能说其中没有乐趣
更何况禅者向来都是安贫乐道的!
“沾衣欲湿杏花两”,为什么说是杏花雨呢
因为这正是杏花盛开的时节,而又由于这春风春雨,使得许多杏花纷纷坠落,和着雨,被风吹到了志南和尚的衲衣之上,但是并不湿衣。这境界如同《维摩诘要》中所叙述的“天女散花”一样,那些心无染著的菩萨,是不会被落花所沾染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既然是春天,风也不再凌厉,寒气被东风催暖,在透过杨柳那柔软的枝条轻抚到志南和尚的脸上时,分明是和煦可亲了。
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栏;
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湖上春光》道济)
提起道济禅师,便不由得想起他那似癫似狂喝酒吃肉的“济公活佛”形像宋,他的故事几乎是家喻产晓的,哪个孩童不会唱上一句“鞋儿破, 帽儿破, 身上的袈裟破……”。
在这首诗偈里,春光好像变得非常悭吝,不舍得把自己展现到人间一般。不过,毕竟它还是破悭了,在湖光潋滟中给人们带来了春的消息。这时候湖边柳树新生出来的翠绿柔软的枝条正轻轻地在春风中拂过雕栏,真的已经是****迷人了。
谁知这诗偈正如道济禅师那异于常人的言行一样,到后面也突然一转,不再描景叙物,而是趣味十足地拿春光玩做起了“赌注”,并且甘愿把这不用钱买的春光输给山僧,只是希望以后可以自由往来。
从没有谁能像道济禅师在春意盎然中,这般逍遥自在,任运安闲,禅悦无限。足可见禅师的境界已非一般,真是极尽风流!也难怪他在辞世时写了那么一首触动人心的《绝笔诗》: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宋,依旧水连天碧。”
烟暖土膏农事忙,一犁新雨破春耕;
郊原渺渺青无际,野草闲花次第生。
(《烟暖土膏》 虚堂智愚)
人们一向认为禅者只关注自己,离生活太远。其实不然,很多禅师都是非常关注民生的,有许多还坚持自己从事农事,在禅界,农禅之风向来被称道。这位虚堂禅师,就在这首禅偈里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早春耕作图。
“烟暖土膏”象征着春天大地回暖,水气上浮,所以这个时候,农民也开始忙碌起来了。一场绵绵的春雨之后,春耕就开始了。而这时候郊外的田野地头都有了春天那喜人的青绿色,无数不知名的野花和小草也都呈现出无限生机。
可以说,此时此刻,禅师完全沉浸在这样安宁祥和的阳春中,一切都是那样的活泼亲切,如此便是禅境啊!真是乡村野趣,触目菩提!
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
不雨花犹落,无凤絮自飞。
(《晚春》文慧守璋)
守璋禅师在诗的首句即写出暮春特有的景物“草深烟景重”,唯有草被植物生长得深长才会显出烟景重重。次句写林茂,林木茂盛,郁郁相挨才会使夕阳的余晖无法穿透过来,因而黯淡了春光。后两句,禅师以白描的手法,描摹出晚春时百花落幕,虽不经雨,却各自纷纷离枝:而柳絮呢,即使没有风,也会到处飞散。这其中向人揭示了一个真如法象:万事万物,都有其必然的归宿。正如同花落不一定经雨,絮飞也不会因风,要知道自然界自有它的生长规律:花开就有花落,絮长就有絮飞。其实不独花絮如此,人事亦如此!
一杯晴雪早茶香,午睡初醒春昼长;
拶着通身都是眼,半窗疏影对斜阳。
(《山居诗》雪岩祖钦)
雪岩祖钦禅师十六岁为僧,十八岁行脚,由于天生愚钝,在参禅求道的路上吃尽苦头。此诗为禅师的写景喻禅诗。
禅师首句即写出冬去春来时节,山中晴日尚有积雪未化,于是起来烹茶一壶,顿然间整个僧舍茶香四溢。由于山居无事,禅师便在午后小睡,醒来时以为过去了很长时间,可是一看日头,还是只走了那么一点。
“拶着通身都是眼”其中有一典故:唐代道吾禅师问云岩禅师: “观世音干手千眼,哪一个眼睛是正眼
”云岩禅师答:“如同夜里摸枕头。”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 “师兄,我懂了,遍身是眼。”云岩禅师答道: “不,通身是眼!”这里祖钦禅师是藉着这一典故,说自己在这渴来饮茶、困来眠的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中,已经悟出了真如妙道,所以看那窗外梅花疏影横斜在夕阳中觉得真是自在无碍。
禅偈写到此,亦可打住了。禅宗本来主张不立文字,但却又在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文诗偈,看上去似乎矛盾,其实不然,不立文字是说文字是佛性法身之外物,不能言说其中玄旨,只能向自心求,觅得真佛;而佛祖教化众生有八万四千法门,文字只是其中的一种,这是为了让根性不同的人能够找到各自适合的方法,能够对佛经教义有深刻的理解。
而禅偈之于禅,是一种工具一一师父向弟子传达心要:是一种怡情一一禅师借此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明证一一标示真如实相的落脚处。
《禅偈中的春天(释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