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杂余行余法门,所以“专念”就是“不乱”,不杂乱。“一向专念”就是“一心不乱”!这也丝毫不难。
4、《观经》
再看《观经》。《观经》虽然说了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业,但是在最后〈流通分〉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却不付嘱十三定观,也不付嘱散善三福,而是顺著《观经》开显的次序,付嘱最后一观、最后一品,也就是下下品的称名念佛,说“阿难!汝好持无量寿佛名”。下下品的持名念佛是怎样的持名呢?经文说:“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和《阿弥陀经》“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和《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都是同一个涵义。因为同是净土三经,同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同是说的持念弥陀佛名,同是源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互相之间不可能不一致。
相互对照的话,《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十念”的“念”,《观经》下下品“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阿弥陀经》“执持名号”的“执持”,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方式,口称佛名,所谓持名念佛,不是实相、观想、观像、参究等等念。
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观经》下下品“至心”,《阿弥陀经》“一心”,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心理,也就是信愿之心,不是禅定、清净、除妄等等心。下下品的众生,临命终时,地狱相都现前了,他哪里还有什么禅定心、清净心等等,他就是一心求救,一心投靠,就是一个仰救的心。
第十八愿“乃至”,《观经》下下品“令声不绝”,《阿弥陀经》“不乱”,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相状,也就是专一不杂,相续不断。善导大师解释“令声不绝”为“声声相续”。
同时,“乃至十念”、“具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时节,也就是一辈子念佛,并不限在十念、一天、七天,只不过因为众生遇到念佛时间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所以表达不一样。善导大师就总的解释为“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这样三部经所说的念佛时节,虽有长短不一,但通通涵概在内了,实质所指都一样,都是一辈子的念佛,所谓:“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这样,比较《阿弥陀经》与《观经》,“执持名号”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至心不绝”,就是一心归投阿弥陀佛的救度,相续称念弥陀名号,不间杂。也很容易,不难。
下下品的众生虽然临终死苦来逼,心中恐慌万状,丝毫也没有禅定,但他念佛一心不乱,为什么?求救啊!求人救命的心就是一心,哪有二心!一心望人来救,丝毫也不会杂有其他个人想法。“是不是不用人家来救,我自己救自己?对方能不能救得了我?救不了我怎么办?是不是我自己另外再想办法?”这些想法都不会有的,自然就是一心不乱。下下品临终苦逼的众生都做得到,还有谁做不到?真有做不到的,不是功夫不够做不到,下下品有什么功夫?是求救的心没有,不归命,不老实,骄慢,这样就是二心,就杂乱,就达不到一心不乱。所以善导大师教导我们要“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们能这样深信,我们就是下下品的众生。
(三)祖师的解释
1、善导大师《法事赞》
对于“一心不乱”,善导大师也有他的解释。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用“专复专”三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说:
教念弥陀专复专。
前面我们也学习过了。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怎么念?教你“一日七日,一心不乱”。那么“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专复专”,教我们专复专地念佛,专,还要再专。心专、行专,内专、外专,人前专、人后专,现在专、将来专;总之,一个“专”字。“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不杂修杂行其他的法门,所以,很简单,“一心不乱”就是“专”。
2、善导大师《观经疏》~一
《观经四帖疏》的第一卷〈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48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这一段善导大师的解释,很明显地看出来,“一心不乱”就是“一心愿生”,你一心一意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在“执持名号”前,善导大师加了“即应”二个字,是显示释迦牟尼佛教劝我们的意思,所谓“教念弥陀专复专”的“教”。
3、善导大师《观经疏》~二
《善导大师全集》250页,《观经疏.散善义》: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把经文“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合在一起解释为“一心专念”。难不难呢?
(不难。)
“一心专念”,一点不难嘛!除非你不愿意念这句名号。
当然,也可以说不难,也可以说很难。有很多人,他就是不能够专念。这个难,不是难在法门难,而是难在我们自己不愿意接受。专念一句名号有什么难?你从早到晚就这六个字;如果让你一定要去背诵《法华经》、《华严经》,那个难。但是六个字,再怎么难,你都会背,只要专就好了,一心专念。
4、善导大师《观念法门》
《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355页):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
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与前面一样,善导大师同样用“一心专念”来解释持名“一心不乱”,也是一个“专”。
5、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539页):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
即应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称佛不乱;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善导大师在经文“一心不乱”中间,加了两个字——“称佛”,“一心称佛不乱”,这样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非常明显。一心做什么?一心称佛。称佛怎么样?称佛不乱。就是:一心一意称念佛的名号,不杂乱。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吗?哪里有那么艰深复杂呢!
一个字——专
我们看上面善导大师对“一心不乱”的解释,都非常简单,毫不复杂,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没有一处说到要怎样的禅定息心、不起妄念,处处都说的很恳切:“你要一心专念,专啊!专啊!”总之,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突出一个“专”字。“专”就是“一心”,“专”就是“不乱”,这个就符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所说的“一向专念”。
西方净土不嫌乱
不仅如此,善导大师还特别说明,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在《阿弥陀经》里特别指示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就是因为极乐世界不嫌“凡夫乱想”,在《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420页)里说:
一切佛土皆严净
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来别指西方国
从是超过十万亿
一切诸佛国土都非常庄严清净,但凡夫乱想纷飞,不能往生。要想往生诸佛国土,必须澄心凝虑,悟入圣者之境,这对于末法五浊恶世凡夫来说,不可能做到。所以释迦牟尼佛才特别指示十万亿国土之外的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正是因为极乐世界不嫌凡夫乱想,不要求息心除妄,只要专称弥陀名号就可以了。
善导大师不愧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的解释,我们能安心!其他的,千解万释,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玄妙高深,既不符合弥陀本愿,也不符合我们的根机,搞到最后,往生无份。
三经宗旨一致
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念佛完全一致,都是持名,都很容易,都是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作为核心。
不然的话,我们会觉得:“哎?《无量寿经》里边讲往生很容易,《观经》里边讲得就很难,要观想,而《阿弥陀经》讲得也难,要达到禅定息妄……”这样,就不一致了。
善导大师解释这三部经的思想,完全一致。“一心不乱”也就是《无量寿经》里边所说的“一向专念”。
施面包给饿人喻
善导大师的解释,能让我们安心。念佛安心就对了。还有很多人念佛不安心,我们也有很长的时间不安心,“念佛真的能往生吗?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那岂不是糟糕哩?”
能安心,不容易。
请问我们是靠什么安心呢?
我们安心,要有个安心的东西,我们自己给自己是安不了心的。
比如说这个人饿得要死了,如果你不给他一颗苹果,不给他一块面包,不给他吃的,他能安心吗?空说:“哎,某某人,你要安心哪!你肯定不会死!”但是你就是不给他面包吃,他不会安心;要他安心很简单,你把面包给他,他就安心了。
从“担心”走向“安心”,有两种。
有人想靠自己的功夫,说:“等我念到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的时候,我就安心了。”这样只能越来越担心,因为我们做不到。一开始还以为差不多能达到,好,努力了三年,三年之后更加担心,“哎呀!三年还没有达到啊!”又经过三年,到最后就放弃了。当初是担心,现在反而成为害怕的心。
那么,怎么样才能安心呢?是阿弥陀佛的誓愿让我们安心的。阿弥陀佛给我们保证说:“某某人,你只要念我的名号,你放心大胆,临命终时我来迎接你,决定往生我的净土。”
我们还要问:“万一不能往生呢?…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