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不雜余行余法門,所以“專念”就是“不亂”,不雜亂。“一向專念”就是“一心不亂”!這也絲毫不難。

   4、《觀經》

   再看《觀經》。《觀經》雖然說了定善十叁觀、散善叁福業,但是在最後〈流通分〉釋迦牟尼佛付囑阿難,卻不付囑十叁定觀,也不付囑散善叁福,而是順著《觀經》開顯的次序,付囑最後一觀、最後一品,也就是下下品的稱名念佛,說“阿難!汝好持無量壽佛名”。下下品的持名念佛是怎樣的持名呢?經文說:“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和《阿彌陀經》“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和《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都是同一個涵義。因爲同是淨土叁經,同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同是說的持念彌陀佛名,同是源于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互相之間不可能不一致。

   相互對照的話,《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念”的“念”,《觀經》下下品“稱南無阿彌陀佛”的“稱”,《阿彌陀經》“執持名號”的“執持”,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方式,口稱佛名,所謂持名念佛,不是實相、觀想、觀像、參究等等念。

   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觀經》下下品“至心”,《阿彌陀經》“一心”,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心理,也就是信願之心,不是禅定、清淨、除妄等等心。下下品的衆生,臨命終時,地獄相都現前了,他哪裏還有什麼禅定心、清淨心等等,他就是一心求救,一心投靠,就是一個仰救的心。

   第十八願“乃至”,《觀經》下下品“令聲不絕”,《阿彌陀經》“不亂”,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相狀,也就是專一不雜,相續不斷。善導大師解釋“令聲不絕”爲“聲聲相續”。

   同時,“乃至十念”、“具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時節,也就是一輩子念佛,並不限在十念、一天、七天,只不過因爲衆生遇到念佛時間不一樣,壽命長短不一樣,所以表達不一樣。善導大師就總的解釋爲“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叁聲、一聲等”,這樣叁部經所說的念佛時節,雖有長短不一,但通通涵概在內了,實質所指都一樣,都是一輩子的念佛,所謂:“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爲期。”

   這樣,比較《阿彌陀經》與《觀經》,“執持名號”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就是“至心不絕”,就是一心歸投阿彌陀佛的救度,相續稱念彌陀名號,不間雜。也很容易,不難。

   下下品的衆生雖然臨終死苦來逼,心中恐慌萬狀,絲毫也沒有禅定,但他念佛一心不亂,爲什麼?求救啊!求人救命的心就是一心,哪有二心!一心望人來救,絲毫也不會雜有其他個人想法。“是不是不用人家來救,我自己救自己?對方能不能救得了我?救不了我怎麼辦?是不是我自己另外再想辦法?”這些想法都不會有的,自然就是一心不亂。下下品臨終苦逼的衆生都做得到,還有誰做不到?真有做不到的,不是功夫不夠做不到,下下品有什麼功夫?是求救的心沒有,不歸命,不老實,驕慢,這樣就是二心,就雜亂,就達不到一心不亂。所以善導大師教導我們要“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能這樣深信,我們就是下下品的衆生。

   (叁)祖師的解釋

   1、善導大師《法事贊》

   對于“一心不亂”,善導大師也有他的解釋。善導大師在《法事贊》裏用“專複專”叁個字來解釋“一心不亂”,說:

   教念彌陀專複專。

   前面我們也學習過了。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怎麼念?教你“一日七日,一心不亂”。那麼“一心不亂”,善導大師就解釋爲“專複專”,教我們專複專地念佛,專,還要再專。心專、行專,內專、外專,人前專、人後專,現在專、將來專;總之,一個“專”字。“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不雜修雜行其他的法門,所以,很簡單,“一心不亂”就是“專”。

   2、善導大師《觀經疏》~一

   《觀經四帖疏》的第一卷〈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48頁),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迎接往生。

   這一段善導大師的解釋,很明顯地看出來,“一心不亂”就是“一心願生”,你一心一意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就是“一心不亂”。

   在“執持名號”前,善導大師加了“即應”二個字,是顯示釋迦牟尼佛教勸我們的意思,所謂“教念彌陀專複專”的“教”。

   3、善導大師《觀經疏》~二

   《善導大師全集》250頁,《觀經疏.散善義》: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善導大師把經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合在一起解釋爲“一心專念”。難不難呢?

   (不難。)

   “一心專念”,一點不難嘛!除非你不願意念這句名號。

   當然,也可以說不難,也可以說很難。有很多人,他就是不能夠專念。這個難,不是難在法門難,而是難在我們自己不願意接受。專念一句名號有什麼難?你從早到晚就這六個字;如果讓你一定要去背誦《法華經》、《華嚴經》,那個難。但是六個字,再怎麼難,你都會背,只要專就好了,一心專念。

   4、善導大師《觀念法門》

   《觀念法門》(《善導大師全集》355頁):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自來迎接,

   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與前面一樣,善導大師同樣用“一心專念”來解釋持名“一心不亂”,也是一個“專”。

   5、善導大師《往生禮贊》

   《往生禮贊》(《善導大師全集》539頁):

   若有衆生,聞說阿彌陀佛,

   即應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稱佛不亂;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

   善導大師在經文“一心不亂”中間,加了兩個字——“稱佛”,“一心稱佛不亂”,這樣就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意義非常明顯。一心做什麼?一心稱佛。稱佛怎麼樣?稱佛不亂。就是:一心一意稱念佛的名號,不雜亂。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嗎?哪裏有那麼艱深複雜呢!

   一個字——專

   我們看上面善導大師對“一心不亂”的解釋,都非常簡單,毫不複雜,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沒有一處說到要怎樣的禅定息心、不起妄念,處處都說的很懇切:“你要一心專念,專啊!專啊!”總之,善導大師解釋“一心不亂”就是突出一個“專”字。“專”就是“一心”,“專”就是“不亂”,這個就符合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裏所說的“一向專念”。

   西方淨土不嫌亂

   不僅如此,善導大師還特別說明,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在《阿彌陀經》裏特別指示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往生,就是因爲極樂世界不嫌“凡夫亂想”,在《法事贊》(《善導大師全集》420頁)裏說:

   一切佛土皆嚴淨

   凡夫亂想恐難生

   如來別指西方國

   從是超過十萬億

   一切諸佛國土都非常莊嚴清淨,但凡夫亂想紛飛,不能往生。要想往生諸佛國土,必須澄心凝慮,悟入聖者之境,這對于末法五濁惡世凡夫來說,不可能做到。所以釋迦牟尼佛才特別指示十萬億國土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往生,正是因爲極樂世界不嫌凡夫亂想,不要求息心除妄,只要專稱彌陀名號就可以了。

   善導大師不愧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的解釋,我們能安心!其他的,千解萬釋,越說越複雜,越說越玄妙高深,既不符合彌陀本願,也不符合我們的根機,搞到最後,往生無份。

   叁經宗旨一致

   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念佛完全一致,都是持名,都很容易,都是以阿彌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作爲核心。

   不然的話,我們會覺得:“哎?《無量壽經》裏邊講往生很容易,《觀經》裏邊講得就很難,要觀想,而《阿彌陀經》講得也難,要達到禅定息妄……”這樣,就不一致了。

   善導大師解釋這叁部經的思想,完全一致。“一心不亂”也就是《無量壽經》裏邊所說的“一向專念”。

   施面包給餓人喻

   善導大師的解釋,能讓我們安心。念佛安心就對了。還有很多人念佛不安心,我們也有很長的時間不安心,“念佛真的能往生嗎?萬一不能往生怎麼辦?那豈不是糟糕哩?”

   能安心,不容易。

   請問我們是靠什麼安心呢?

   我們安心,要有個安心的東西,我們自己給自己是安不了心的。

   比如說這個人餓得要死了,如果你不給他一顆蘋果,不給他一塊面包,不給他吃的,他能安心嗎?空說:“哎,某某人,你要安心哪!你肯定不會死!”但是你就是不給他面包吃,他不會安心;要他安心很簡單,你把面包給他,他就安心了。

   從“擔心”走向“安心”,有兩種。

   有人想靠自己的功夫,說:“等我念到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的時候,我就安心了。”這樣只能越來越擔心,因爲我們做不到。一開始還以爲差不多能達到,好,努力了叁年,叁年之後更加擔心,“哎呀!叁年還沒有達到啊!”又經過叁年,到最後就放棄了。當初是擔心,現在反而成爲害怕的心。

   那麼,怎麼樣才能安心呢?是阿彌陀佛的誓願讓我們安心的。阿彌陀佛給我們保證說:“某某人,你只要念我的名號,你放心大膽,臨命終時我來迎接你,決定往生我的淨土。”

   我們還要問:“萬一不能往生呢?…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經略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