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字名号,怎么不可以到极乐世界呢?
除此之外,比如说我们要去拜见皇上,你找一个九品芝麻官,找一个县太爷给你签个字,管不管用?你们说?县太爷给你签个字:“好吧!拿我的字,直接去就好了。”管用吗?
(不管用。)
好了,找巡府大人签个字,管不管用?不管用嘛!他也不敢签哪!
好啦!找尚书大人签个字,管不管用?不管用。
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亲自交待给我们的,其他所有的法门,就好像是尚书大人、巡府大人、县太爷,找他们求生极乐世界,他们都摇手,“哎,我们还没这个威德”,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告诉我们:“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们会把这个介绍给我们。
所以,大家要明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有乘托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这六字名号里边,包含了阿弥陀佛无上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直接对我们宣召,就如同国王的召见、国王的号令,没有任何障碍。除此之外,一切臣民都没有这个威德,“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在这部《阿弥陀经》里告诉我们:执持名号是多善根。除此“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外的一切,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道理就是如此。
(三)由比较说明
种种善根比较
下面我们来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这里有四句话,我先读一遍:
五戒十善滞三界,
声闻缘觉非大乘,
菩萨万行未圆满,
较之六字皆少德。
这四句话很好懂。五戒十善是善,但还在三界,不出轮回;阿罗汉是善,高超三界,永出轮回,但阿罗汉只是自了汉,没有发大菩提心;菩萨更是善,发了大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誓度一切众生,但菩萨修行还没有圆满;这些要和阿弥陀佛圆满功德六字名号相比,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以凡夫来讲,我们自己能修的善根福德,最多也就是五戒十善,能把五戒十善修圆满,那你就太稀有了。连五戒十善都难做到的人,我们有什么善根福德呢?
五戒十善是善根福德—— 持守五戒和毁犯五戒相比,是善;十善和十恶相比,也是善。但五戒十善,还是滞留在三界之内,没有出离三界六道轮回。五戒十善修得好,来世可以做人,做大官,发大财,可以升天,做天子、天女,但是这个善根福德,如果和阿罗汉的善根福德相比,能比吗?
(不能。)
那简直天地不能相比!阿罗汉已经出离三界了,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已经出离三界,是圣者了,五戒十善怎么和他比呢?
请问各位,阿罗汉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
(不能。)
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里边是这样说的: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大乘善根的境界,“二乘”,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想往生极乐,不够资格。要到达极乐世界,阿罗汉的善根福德况且不够,凡夫五戒十善怎么可以呢?
再来,阿罗汉的善根福德虽然比较凡夫很多了,但是如果比较菩萨来说,谁的善根福德多呢?
(菩萨。)
这个帐很好算,因为阿罗汉是自了汉,他是自己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菩萨发广大菩提心,要度脱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善根福德跟阿罗汉相比,那又是另外一个层次,天地不能相比。
再来,菩萨心量广大无边,善根福德也无量无边,但是菩萨毕竟没有成佛,没有成佛,还在菩萨的位子,就没有圆满。那么,菩萨的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相比,哪一个为多呢?那又是天地不能相比,差得太多了。
这么比较下来,唯有佛的善根福德,最彻底、最圆满。
那么,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体现在哪里呢?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就含在六字名号当中。
这个讲的就远了,讲我们世间的,大家能够听得明白。
名片与帝号喻
各位,我们是普通市民,福报跟市长比,哪个大?市长大,我们小。
市长的福报威势大,还是省长的福报威势大?省长的大。
省长的福报大在哪个地方?大在他是省长,他出去名片一拿出来,“我是省长”,没有别的,就是个省长的名,省长的名就代表他的福报。
省长的福报大,还是国家主席的福报大?国家主席大。国家主席的福报大在哪里?大在他是国家主席,他就有这个名义。有这个名义,就能依法治国,福荫百姓,所谓名正言顺,在其位,谋其政。你不是国家主席,你就没有这个名义。
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无量无边,彻底圆满,在哪里体现?就在六个字里边,祂才叫“南无阿弥陀佛”。大家不要觉得这六个字很简单,这六个字不简单哪!有成佛的德能,才能有成佛的名号。
纵观中国历史,向来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乱的时候,诸侯混战,但是没有一个敢称帝王。最后降服了各路的诸侯,平定了各地的叛乱,一统天下的,才能建都称帝。人还是一个,称帝不过是得来一个帝号,但这个帝号是来之不易的,经过几十年的文治武功,南征北伐,天下平定,大功告成,才有了帝王称号,所以帝号代表了一切的文治武功,一统江山。
法藏菩萨经过五劫思惟、兆载修行,剿灭一切烦恼敌,拯救一切苦难众生,累积无量功德,功德圆满,祂才能称为“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来之不易的,代表了阿弥陀佛从因地发心直到果上正觉,所有一切圆满功德。一切菩萨的修行,一切阿罗汉的修行跟六字名号相比,那简直是无法相比。(那我们凡夫的五戒十善更谈不上了。)
圣旨对土特产喻
各位莲友,是我们修的五戒十善善根多,还是六字名号里面的善根多呢?
(六字名号。)
对呀!回答正确,一百分!
我们有的人往往不明了这个道理,他会觉得说,“师父啊!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念得空空荡荡的,干干巴巴的,苦苦恼恼的,这样空空荡荡地念几个字能往生吗?像我在那里布施啦,寺院里做根柱子啦,放生啦……善根功德很清楚啊!实实在在可以看得见哪!依靠这个往生不是更有把握吗?”
你们说哪个更有把握?
我看还是打个比喻,打比喻才好懂。
还是就刚才的比喻。这个老百姓蒙受皇上的召见,要去封官加赏,他当然高兴,但他转念一想:“自己一无所有,就这样怎么可以封官加赏呢?听说封官加赏的人是要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对国家毫无贡献,这怎么行?”他又一想,“有了!有好办法了,我家里有土特产,我带一点家里种的地瓜、土豆去上贡。” 他辛辛苦苦种好地瓜,挑到宫门,挑得满头大汗,但卫兵却把他拦住了,不让进,因为他忘了带上皇上的圣旨,他觉得圣旨不过几个字,轻飘飘的,而且一点也不是自己的贡献,应该不重要吧。结果他进不了宫门。
我们所修行的五戒十善、一切的功德,充其量是个地瓜而已,而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亲自赐给我们的圣旨和号令。
名号一称超十地
在我们净土门里边,常听说两句话:
莫讶一称超十地,
当知六字括三乘。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莫讶”,不要惊讶 —— 明明知道我们会惊讶,所以事先说“你不要惊讶”。不要惊讶什么事呢?“一称南无阿弥陀佛,超越十地菩萨”,哎呀!这么厉害!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超过十地菩萨!敢想像吗?不敢想像。为什么呢?“因为这六个字里边包括了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包含在六字名号里边”。
就好像刚才打的比喻,县太爷、巡抚大人、宰相大人的权力都包含在帝王的圣旨当中,他们都是依圣旨行事,行使他们的职权。
阿罗汉的善根福德、辟支佛的善根福德、菩萨的善根福德,都浓缩在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里面,都包括在里面。所以,我们念这句佛,才可以超越十地菩萨。
太子对群臣喻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边也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
譬如太子堕地,
贵压群臣。
说这个小小的太子,才生下来,呱呱坠地,他的尊贵就超过了一切大臣,宰相也要向他礼拜。为什么呢?他是太子,他将来长大就要做皇帝。
印光大师说:我们念佛的人就好像太子堕地,我们的父亲是阿弥陀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的儿子,我们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佛子诞生堕地,超过二乘之上——超过阿罗汉、辟支佛,直接进入菩萨的位子。所以念佛是多善根。
(四)由譬喻说明
房屋对门窗喻
我们再来说比喻。
比如说我们在这座弥陀宝殿里边,我们只要讲“弥陀宝殿”这四个字,这里面的佛像也包括了,柱子也包括了,门、窗、墙、屋梁……通通包括在内。
可是,如果单讲柱子,它就不能包括门;讲门,就不能包括窗。随便说哪一种,都是挂一漏万。讲弥陀宝殿就一含一切,总体包括了。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总功德,就好像“弥陀宝殿”是总称一样;如果我们只是去读某一部经、诵某一个咒、修某一个法,这些就好像门、窗、砖、瓦,都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功德,不是整体的功德。
其他的修行,比如说我们修行五戒,有五戒的功德,可是呢,就没有比丘戒的功德;修比丘戒呢,有比丘戒的功德,但是没有菩萨戒的功德;你诵这部经,有这部经的功德,但是就没有那部经的功德。可是,如果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经、一切咒、一切戒、定、慧通通都包括在内,所以是多善根、多福德。
摩尼对杂宝喻
第二、“摩尼对杂宝”的比喻。
“摩尼”,又叫摩尼宝珠,又叫如意宝珠。摩尼宝珠虽然…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