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只是小小的一颗,但需要什么宝物它就出什么宝物。祈祷它说:“我现在要赈济天下贫民,需要黄金一百吨。”话音还没落,从摩尼宝珠里边就像下雨一样,喷出一百吨黄金。如果说“还不够,还需要一百吨珍珠”,它马上像下雨一样,喷出一百吨珍珠,这个宝叫做摩尼宝。

   什么叫杂宝呢?就是金、银、珍珠、玛瑙、赤珠等等,这叫杂宝。

   比如说有一个大仓库,里边有很多的宝物,有黄金、白银、珍珠、玛瑙,所有的一切,一应俱全。在最中间的位置,放了一颗小小的摩尼宝珠。我们进来要取宝物,去救济众生。有的人进来一看,“哇,大门旁边就是一堆黄金!”他马上就扛著黄金出去了。但是,黄金虽然贵重,很快就消耗完了。

   真有智慧的人,到这个宝库里边,是取哪一种宝物?

   (摩尼宝珠。)

   对啦!大家都知道说“我是拿那颗摩尼宝珠”。摩尼宝珠你拿到手上以后,跟它说:“需要大米五十吨!”大米马上出来了;“需要帐篷一千顶”,它都能出来。拿到摩尼宝珠,通通都有了;如果是扛黄金、扛白银,又累又辛苦,仍然是有限的。

   所以,多少有时候并不只是看表面的数量,像摩尼宝珠,它就是一颗,但是它可以吐出一切宝;反而是很多的种种杂七杂八的杂宝,数量虽然多,比不上一颗小小的如意宝珠。

   这个比喻是要说明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摩尼宝珠,这六字名号里边,有《金刚经》的功德,有《法华经》的功德,有《地藏经》的功德,有《楞严咒》的功德,有《大悲咒》、《十小咒》的功德,通通都有,你如果需要这些功德,它都有。其他的种种修行法门,虽然都很尊贵,都不可思议,但那些功德就好像是杂宝一样,是金、银、珍珠、玛瑙……尤其是我们凡夫所修的五戒十善,那就档次太低了,简直就是破瓦块,因为我们所修的,还是有漏、有为的善法。可是有的人还以为自己修的一点点戒善比念佛还强,那就是抱著破瓦块,弃了摩尼宝,只能说不识宝了。

   想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怀带著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摩尼宝珠,这样才能获得圆满的功德。修其他种种的法门回向求往生,只是得到杂宝的功德。

   我们经常听到六字名号是“万德洪名”,“万”,是包括一切的意思,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六字名号之内,那岂不就是摩尼宝珠吗?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就称弥陀名号是“清净摩尼宝”。摩尼宝珠虽是一颗小小的珠子,可以吐出一切宝物;这句六字名号虽然简短,只有六个字,但是含摄一切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一切经教、一切咒语陀罗尼、一切修持的法门、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的功德,通通包括在内。

   南无阿弥陀佛!把这颗摩尼宝珠介绍给各位,希望大家把它好好保存,不要丢失掉。

   五层楼喻

   再比如说有一栋五层的高楼,第一层人很多,有好几万人;第二层,也还不少,也有好几千人;第三层,也有几百人;第四层,几十人;最上面那一层,只有一个人。虽然下面一层、二层、三层的人这么多,但是,比较最高五层楼上的人所见到的范围、景观,是下面的多人见到的景观多呢,还是上面那一个人见到的多呢?

   (上面的。)

   对了。在五层高楼上,他所见到的景观是最多的。

   这就不单纯是数量上的多少,而是有境界的高低,因为他的境界最高,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楼顶上,放眼看去,广阔无边的原野尽收眼底;底层人再多,东看西看,再怎么看,范围仍然是那么一点点大。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呢?第一层楼,代表人天善法;二层楼,就代表声闻;三层楼,缘觉;四层楼,菩萨;五层楼的楼顶上,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善根功德都在六字名号当中,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升到五层楼上,我们站在楼顶上,遍览无遗,没有任何的遗漏。

   我们本来在哪一层呢?“我可能在第一层,五戒十善……”真正能在第一层是不多的,依我们来讲,大概在地下室,因为五戒十善也不容易修行啊,五戒十善修不到,你就是地下室;地下室有三层:地狱、饿鬼、畜生,黑蒙蒙的,看不见任何景观。

   (五)经文的证据

   前面我们讲的够清楚了,念佛是多善根,但佛法讲究“圣言量”,也就是要有圣人所说的言教为依据。没有佛经祖释的依据,你说的再有道理,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说法。下面,我们依照经文和祖师解释做为标准,来证明念佛是多善根,其余的种种修行跟念佛相比,属于少善根。

   先举十条经文。

   1、《阿弥陀经》

   首先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先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但并没有说明哪些是少善根,可是下面直接说: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这个就能往生!执持名号能往生,说明就是多善根。因为少善福不能往生,只有多善福才能往生;多善福,就说到“执持名号,即得往生”,所以说“多善福在念佛”,三学、六度,这些都不谈。这是《阿弥陀经》上下经文的次第,义理如此。

   2、异译本《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有两个译本,一般用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就是《佛说阿弥陀经》,另外一个译本,就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部经对《阿弥陀经》中“闻说阿弥陀佛”是这么翻译的:

   闻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在名号之前加了十个字来形容:“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这个岂不是“多善根福德”吗?多到已经不能用数量来形容、来表示,而是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来说明,所以,名号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殊胜、超越、绝对性的善根福德。

   3、梵文本《阿弥陀经》

   现在发现《阿弥陀经》的梵文原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一句,如果直接翻译过来的话,怎么翻译呢?

   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

   也就是说,众生在此世所做的种种善行,都属于“少善根福德”,靠这个,不可能往生。

   经文明显说明:只有六字名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而我们众生此世所做善行,都属于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无论我们怎样地努力,我们所做的,跟六字名号相比,都属于少善根福德。

   强弓喻

   其实,我们是没有资格和六字名号相比的。我们所做的,充其量只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会让我们获得人天的果报。以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想做阿罗汉都不行,何况想去成佛呢?

   就好像弓箭一样,弓的力量各自不同。比如说五戒十善就是一张弓,我们每个众生就是弓上的一支箭,那么,把五戒十善这张弓拉满了,一放出去,“呼--”,射到哪里呢?顶多是人道或天道;到了天道以后,没劲了,“呼 --”,掉下来了,你还在三界的吸引力范围之内。好像地球的卫星一样,还没有脱离地球的引力,还在地球的吸引力范围之内。五戒十善的力量,这把弓的强度只能把我们送到人天,不可能送到阿罗汉那个境界;如果要得到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必需能够修四谛、十二因缘法,这个强弓,力量很大,“嗖 --”,好!出离三界了,到了阿罗汉、辟支佛的轨道,但是,离菩萨的轨道还差得很远,那必须用更大力量的强弓,发大菩提心,累世累劫修行,“欻--”,射出去,到了菩萨的轨道。

   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大家要知道,我们有一把强弓,我们这把弓已经不是五戒十善了,是南无阿弥陀佛这把强弓,这把弓的力量非常强大,“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极尊”,“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把弓就是六字名号;我们众生就是六字名号这把弓上的一支箭;我们来念佛,就是机关发动,阿弥陀佛就是强弓手。我们这支箭虽然在娑婆世界,但被阿弥陀佛往六字名号的强弓上一搭,“嗖 -- ”,超越人道 ——超越天道—— 超越三界——超越阿罗汉——超越地前小菩萨——超越地上大菩萨——超越十地等觉菩萨,直奔佛果。所以,“莫讶一称超十地”,不要担心“一箭放出去,怎么超越十地菩萨?”一箭射到哪里?你们知道射到哪里吗?一箭射到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极乐”),直向弥陀佛座边。

   如果不靠六字名号的弓,五戒十善,顶多射到天上,又坠下来了。所以,往生西方,必靠六字名号,六字名号才是多善根福德,包含了所有一切法门、圣教,种种修持功德通通包含在内。

   落水喻

   梵文的经文其实也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相互印证说明。比如说我们掉到水里边了,请问:当我们快淹没的时候,我们抓到水里面所长的水草,能够到岸上来吗?

   不能。水草本来长在水里。

   抱著水里的石头,能到岸上来吗?也不能。

   水里的东西永远让我们在水里。要想到岸上来,一定要抓住从岸上伸下去的东西;如果抓住岸上来的一根竹竿,或是一个救生圈,岸上的人一拽,就把你拉到岸上去了。

   我们就是在生死的苦海当中,种种修行,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六根门头所对的境界,都是三界之内的东西,都是生死苦海中的水草之类的东西,都是轮回的因果,不可能让我们离开三界苦海。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就好像从极乐的涅槃彼岸伸向我们苦海当中的一把长竹篙,你抓住这把竹篙,阿弥陀佛一拽,就上去了!

   如果你不抓岸上来的竹篙或救生圈,靠你自己的在水中乱抓,“哎,旁边一根稻草抓住了”,还是在水当中。

   我们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让我们更深地扎根在这个世界。所以梵文经典才说:“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此世”就是此世间,五浊恶世),而应当依彼佛的六字名号——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放大光明而舒展过来救度我们的六字名号,依六字名号的功德往生西方。

   4、《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弥陀经略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