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是小小的一顆,但需要什麼寶物它就出什麼寶物。祈禱它說:“我現在要赈濟天下貧民,需要黃金一百噸。”話音還沒落,從摩尼寶珠裏邊就像下雨一樣,噴出一百噸黃金。如果說“還不夠,還需要一百噸珍珠”,它馬上像下雨一樣,噴出一百噸珍珠,這個寶叫做摩尼寶。
什麼叫雜寶呢?就是金、銀、珍珠、瑪瑙、赤珠等等,這叫雜寶。
比如說有一個大倉庫,裏邊有很多的寶物,有黃金、白銀、珍珠、瑪瑙,所有的一切,一應俱全。在最中間的位置,放了一顆小小的摩尼寶珠。我們進來要取寶物,去救濟衆生。有的人進來一看,“哇,大門旁邊就是一堆黃金!”他馬上就扛著黃金出去了。但是,黃金雖然貴重,很快就消耗完了。
真有智慧的人,到這個寶庫裏邊,是取哪一種寶物?
(摩尼寶珠。)
對啦!大家都知道說“我是拿那顆摩尼寶珠”。摩尼寶珠你拿到手上以後,跟它說:“需要大米五十噸!”大米馬上出來了;“需要帳篷一千頂”,它都能出來。拿到摩尼寶珠,通通都有了;如果是扛黃金、扛白銀,又累又辛苦,仍然是有限的。
所以,多少有時候並不只是看表面的數量,像摩尼寶珠,它就是一顆,但是它可以吐出一切寶;反而是很多的種種雜七雜八的雜寶,數量雖然多,比不上一顆小小的如意寶珠。
這個比喻是要說明什麼呢?“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是摩尼寶珠,這六字名號裏邊,有《金剛經》的功德,有《法華經》的功德,有《地藏經》的功德,有《楞嚴咒》的功德,有《大悲咒》、《十小咒》的功德,通通都有,你如果需要這些功德,它都有。其他的種種修行法門,雖然都很尊貴,都不可思議,但那些功德就好像是雜寶一樣,是金、銀、珍珠、瑪瑙……尤其是我們凡夫所修的五戒十善,那就檔次太低了,簡直就是破瓦塊,因爲我們所修的,還是有漏、有爲的善法。可是有的人還以爲自己修的一點點戒善比念佛還強,那就是抱著破瓦塊,棄了摩尼寶,只能說不識寶了。
想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懷帶著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摩尼寶珠,這樣才能獲得圓滿的功德。修其他種種的法門回向求往生,只是得到雜寶的功德。
我們經常聽到六字名號是“萬德洪名”,“萬”,是包括一切的意思,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六字名號之內,那豈不就是摩尼寶珠嗎?昙鸾大師《往生論注》就稱彌陀名號是“清淨摩尼寶”。摩尼寶珠雖是一顆小小的珠子,可以吐出一切寶物;這句六字名號雖然簡短,只有六個字,但是含攝一切佛、法、僧叁寶的功德,一切經教、一切咒語陀羅尼、一切修持的法門、一切菩薩、聲聞、緣覺的功德,通通包括在內。
南無阿彌陀佛!把這顆摩尼寶珠介紹給各位,希望大家把它好好保存,不要丟失掉。
五層樓喻
再比如說有一棟五層的高樓,第一層人很多,有好幾萬人;第二層,也還不少,也有好幾千人;第叁層,也有幾百人;第四層,幾十人;最上面那一層,只有一個人。雖然下面一層、二層、叁層的人這麼多,但是,比較最高五層樓上的人所見到的範圍、景觀,是下面的多人見到的景觀多呢,還是上面那一個人見到的多呢?
(上面的。)
對了。在五層高樓上,他所見到的景觀是最多的。
這就不單純是數量上的多少,而是有境界的高低,因爲他的境界最高,所謂“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站在樓頂上,放眼看去,廣闊無邊的原野盡收眼底;底層人再多,東看西看,再怎麼看,範圍仍然是那麼一點點大。
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呢?第一層樓,代表人天善法;二層樓,就代表聲聞;叁層樓,緣覺;四層樓,菩薩;五層樓的樓頂上,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有的善根功德都在六字名號當中,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等于升到五層樓上,我們站在樓頂上,遍覽無遺,沒有任何的遺漏。
我們本來在哪一層呢?“我可能在第一層,五戒十善……”真正能在第一層是不多的,依我們來講,大概在地下室,因爲五戒十善也不容易修行啊,五戒十善修不到,你就是地下室;地下室有叁層:地獄、餓鬼、畜生,黑蒙蒙的,看不見任何景觀。
(五)經文的證據
前面我們講的夠清楚了,念佛是多善根,但佛法講究“聖言量”,也就是要有聖人所說的言教爲依據。沒有佛經祖釋的依據,你說的再有道理,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說法。下面,我們依照經文和祖師解釋做爲標准,來證明念佛是多善根,其余的種種修行跟念佛相比,屬于少善根。
先舉十條經文。
1、《阿彌陀經》
首先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先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但並沒有說明哪些是少善根,可是下面直接說: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這個就能往生!執持名號能往生,說明就是多善根。因爲少善福不能往生,只有多善福才能往生;多善福,就說到“執持名號,即得往生”,所以說“多善福在念佛”,叁學、六度,這些都不談。這是《阿彌陀經》上下經文的次第,義理如此。
2、異譯本《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有兩個譯本,一般用的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另外一個譯本,就是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這部經對《阿彌陀經》中“聞說阿彌陀佛”是這麼翻譯的:
聞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在名號之前加了十個字來形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這個豈不是“多善根福德”嗎?多到已經不能用數量來形容、來表示,而是用“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來說明,所以,名號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殊勝、超越、絕對性的善根福德。
3、梵文本《阿彌陀經》
現在發現《阿彌陀經》的梵文原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如果直接翻譯過來的話,怎麼翻譯呢?
衆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也就是說,衆生在此世所做的種種善行,都屬于“少善根福德”,靠這個,不可能往生。
經文明顯說明:只有六字名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而我們衆生此世所做善行,都屬于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無論我們怎樣地努力,我們所做的,跟六字名號相比,都屬于少善根福德。
強弓喻
其實,我們是沒有資格和六字名號相比的。我們所做的,充其量只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會讓我們獲得人天的果報。以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想做阿羅漢都不行,何況想去成佛呢?
就好像弓箭一樣,弓的力量各自不同。比如說五戒十善就是一張弓,我們每個衆生就是弓上的一支箭,那麼,把五戒十善這張弓拉滿了,一放出去,“呼--”,射到哪裏呢?頂多是人道或天道;到了天道以後,沒勁了,“呼 --”,掉下來了,你還在叁界的吸引力範圍之內。好像地球的衛星一樣,還沒有脫離地球的引力,還在地球的吸引力範圍之內。五戒十善的力量,這把弓的強度只能把我們送到人天,不可能送到阿羅漢那個境界;如果要得到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必需能夠修四谛、十二因緣法,這個強弓,力量很大,“嗖 --”,好!出離叁界了,到了阿羅漢、辟支佛的軌道,但是,離菩薩的軌道還差得很遠,那必須用更大力量的強弓,發大菩提心,累世累劫修行,“欻--”,射出去,到了菩薩的軌道。
我們現在念佛的人,大家要知道,我們有一把強弓,我們這把弓已經不是五戒十善了,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把強弓,這把弓的力量非常強大,“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極尊”,“威神功德不可思議”,這把弓就是六字名號;我們衆生就是六字名號這把弓上的一支箭;我們來念佛,就是機關發動,阿彌陀佛就是強弓手。我們這支箭雖然在娑婆世界,但被阿彌陀佛往六字名號的強弓上一搭,“嗖 -- ”,超越人道 ——超越天道—— 超越叁界——超越阿羅漢——超越地前小菩薩——超越地上大菩薩——超越十地等覺菩薩,直奔佛果。所以,“莫訝一稱超十地”,不要擔心“一箭放出去,怎麼超越十地菩薩?”一箭射到哪裏?你們知道射到哪裏嗎?一箭射到十萬億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極樂”),直向彌陀佛座邊。
如果不靠六字名號的弓,五戒十善,頂多射到天上,又墜下來了。所以,往生西方,必靠六字名號,六字名號才是多善根福德,包含了所有一切法門、聖教,種種修持功德通通包含在內。
落水喻
梵文的經文其實也可以用一個比喻來相互印證說明。比如說我們掉到水裏邊了,請問:當我們快淹沒的時候,我們抓到水裏面所長的水草,能夠到岸上來嗎?
不能。水草本來長在水裏。
抱著水裏的石頭,能到岸上來嗎?也不能。
水裏的東西永遠讓我們在水裏。要想到岸上來,一定要抓住從岸上伸下去的東西;如果抓住岸上來的一根竹竿,或是一個救生圈,岸上的人一拽,就把你拉到岸上去了。
我們就是在生死的苦海當中,種種修行,眼睛所看、耳朵所聽……六根門頭所對的境界,都是叁界之內的東西,都是生死苦海中的水草之類的東西,都是輪回的因果,不可能讓我們離開叁界苦海。
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就好像從極樂的涅槃彼岸伸向我們苦海當中的一把長竹篙,你抓住這把竹篙,阿彌陀佛一拽,就上去了!
如果你不抓岸上來的竹篙或救生圈,靠你自己的在水中亂抓,“哎,旁邊一根稻草抓住了”,還是在水當中。
我們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讓我們更深地紮根在這個世界。所以梵文經典才說:“衆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此世”就是此世間,五濁惡世),而應當依彼佛的六字名號——阿彌陀佛從極樂世界放大光明而舒展過來救度我們的六字名號,依六字名號的功德往生西方。
4、《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