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

   我們此世所做善行不能往生,那靠什麼往生呢?《無量壽經》說:

   爲衆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又說:

   令諸衆生,

   功德成就。

   又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爲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這幾段經文放在一起,就很清楚地看出來:阿彌陀佛普遍布施給我們六字名號的功德大寶,讓我們這些沒有功德的人功德成就,而且是具足無上功德。

   阿彌陀佛憐愍我們造罪造業,沒有出離之緣,無法脫離六道輪回,沒有功德法財,爲我們打開佛法的寶藏,普遍、平等地布施給我們功德之寶。所以說:“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衆”,就是十方苦惱的衆生。

   請問各位,阿彌陀佛的功德寶拿到了嗎?拿到了沒有?

   (拿到了。)

   阿彌陀佛“廣施功德寶”,如果你沒有拿到,那不能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我給你了。”“廣施”啊!一個都不會遺漏的。

   阿彌陀佛的功德寶是什麼呢?

   (六字名號。)

   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令諸衆生,功德成就。”我們沒有功德,我們盼望功德,我們希望自己成就功德,我們擔心“我這樣修行、那樣修行,可是也沒開悟,沒契入諸法實相,頂多是有漏的人天善法,這怎麼辦?”《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兆載累劫的修行,是要“令諸衆生,功德成就”,要令我們成就功德。

   支票喻

   就好像父親養育兒子,兒子還小,爲了讓他能夠安樂地生活,就辛辛苦苦地勞動,流血流汗,把自己所掙的一切財富,最後都放入存款單當中,說:“我的兒子,這個給你。”讓兒子能夠繼承他的財富。父母的心就是這樣,一切爲了兒女,特別是兒女還小,要爲他們作周詳的考慮。

   爸爸臨走時說:“孩子!我要走了,這張小小的紙頭,是我一生的積蓄,上面是一百億,給你,你可以過好日子。”

   這個兒子很小,把存款支票拿來看看,“父親說這是一百億,但是這只是一張紙嘛!這張紙,我現在餓了,還不如一個地瓜能讓我飽。”他不了解這張支票是百億的財産,所以他很輕易地把它丟到旁邊。這個可惜不可惜?

   (可惜。)

   太可惜了。這就是有眼不識珍寶。

   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慈父,祂經過五劫思惟、兆載永劫的修行,把祂所集聚的一切功德,濃縮在六字名號的存款單當中;這個六字名號,就好像是存款單,就好像是一張支票,你不要看不起它。

   我們沒有智慧,阿彌陀佛把祂的六字名號——無上功德的結晶布施給我們,令我們功德成就,但是,我們念念佛號,就把它擺在旁邊,“哎呀,這六字名號幹巴巴的,空洞洞的,哪有我去誦一部經,或修什麼有味道……”就好像比喻中的那個兒子,智慧沒有開,他只認識地瓜,而不認識百億支票。我們也一樣,“你看,我做了某樁功德了,我看得到,我讀了一部經,厚厚一本,多實在!一句阿彌陀佛,六個字一念,就沒了!”這是因爲我們不了解什麼是真實功德。

   希望這個比喻能夠讓大家珍惜六字名號,所謂“寶此一行”,不再舍棄,不再丟掉。阿彌陀佛老爸那麼辛辛苦苦修來的六字名號給我們,結果我們都漫不經心的,然後把它跟別的比,“這個六字名號嘛,也不錯,但是如果我布施、持戒、打坐、拜忏,這樣種種修行,我這樣的功德應該也差不多吧!”不知那些都很小,頂多是一顆糖、一個地瓜、一個蘋果,跟這句百千萬億支票都不能比喻的六字名號,那是無法相比的。

   一塊錢買大樓喻

   講到這裏,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我們上街去買東西,遇到和平常不一樣的情形,平常買東西都要討價還價,這天掏了一塊錢,結果買來了整棟大樓,就高興得不得了,“哎呀,今天賺了,今天買得很值得,一塊錢買了一棟大樓……”會有這樣的事情嗎?沒有!

   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情,一定是大樓的主人主動送給你的。一塊錢不可能買一棟大樓,居然買到了,說明是人家要送給你的,但送給你,又怕你不敢要,所以開個價賣給你,這樣你心裏就覺得安慰了,“這是我買來的!”

   我們很多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是什麼呢?成佛。我們就是每天磕十萬個頭,磕一百年,這樣的苦行,要跟成佛的因行相比,你值一塊錢,那麼,成佛簡直都不止一棟大樓。

   有人說:“我修五戒十善回向求往生……”是的,依五戒十善的種種修行回向求往生,也能夠往生,但這樣的往生不是靠你五戒十善的力量,因爲我們修五戒十善,頂多是讓我們得到人天的果報,居然是拿這個五戒十善換得了成佛果報!也就好像剛才講的,用一塊錢換得了一棟大樓,你不要認爲真是你買來的,這是人家送給你的。

   阿彌陀佛本來就是要把祂無量的功德無償地奉送給我們,但是我們志向狹劣,不敢當下接受,所以阿彌陀佛說:“你不敢接受,我就賣給你吧。”賣給我們,我們又買不起,那怎麼辦?“那就降價賣給你。”賣多少?一塊錢。本來阿彌陀佛說:“你想來往生,只要念名號,送給你,決定能往生!”我們不敢相信,阿彌陀佛就說:“那你修行,修行回向。”(就是賣給你)修行什麼?“你怎麼修都可以,五戒、十善、誦經、持咒等等,都可以,只要回向願往生就可以。”我們反而以爲“往生是我自己修行得來的”,我們這小小的因,怎麼能感得那麼大的果呢?

   那是因爲阿彌陀佛“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而布施給我們的。

   窮子喻

   《法華經》裏有一個“窮子喻”,很能說明我剛剛講的這個例子。

   有一位大富長者,他的獨生兒子從小離散,大富長者後來年紀也大了,廣大的莊園、豐富的財産找不到繼承人,他想:我現在已經年老了,就要走了,一定要把兒子找到!所以他就很辛苦地到處尋找,走一路就找一路。

   再說這個兒子,從小離開大富長者,在外面漂泊流浪,過著流浪漢的生活,被人欺負,餐風露宿,衣不蔽體,他只能靠什麼過活兒呢?只能做打工、作傭等低賤的職業,過一天算一天,吃上頓沒下頓。

   有一天,這個兒子東晃西晃,剛好就晃到大富長者的門口,他一看這座莊園,“哎呀!巍峨廣大”,從大門往裏面探頭一看,裏邊坐了一位非常威嚴的長者,旁邊有很多侍從,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氣派就像國王一樣。這個窮子畢竟做流浪漢做習慣了,來到這麼一個豪華威勢的地方,他感到不自在,“哎呀!不行,這不是我這樣的人找活的地方,這個地方不能久留,如果久留的話,或許有人出來抓我,逼迫我,治我的罪。我還是趕快離開,到貧窮鄉裏去找活兒。”這麼一想,他拔腿就走。剛好他的父親(大富長者就是他的父親)在裏邊一擡頭看見他,就認出來了,“這不是我的兒子嗎?我辛辛苦苦到處尋找的,就是他!”馬上喊人,“快快快,趕緊去把那個人給我抓回來,不能讓他走了。”

   侍衛聽到大富長者的指令,一個箭步就出去了,他們長得高大強壯,孔武有力,穿得也很華麗氣派。窮子正在那裏懷疑:此地可能不宜久留……果然看見從裏面出來兩個彪形大漢,“啊!壞了!這是來抓我的。”他撒腿就跑。他越跑呢,後面追得就越緊,追上後緊緊捉住,強行往回帶。這時窮子又恐怖、又擔心、又緊張,頓時昏過去了。

   大富長者一看,心想:“完了!我的兒子一定是因爲這氣派的陣式,受到了驚嚇,他的心量還不成熟”,就對侍衛說:“這樣子,你們用涼水把他潑醒,潑醒之後把他放走。”

   果然把他放走嗎?大富長者不可能把他放走啊!幾十年才找到兒子,怎麼能放走呢,他還要想辦法。

   他另外找了兩個人,他們長得不是那麼高大威猛,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的,交代說:“你倆跟蹤他,跟在他後面。”

   這兩個人看起來跟窮子差不多,像乞丐一樣,搖搖晃晃,跟著去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乞丐跟乞丐在一塊兒就聊起來了:

   “你是怎麼討飯的?”

   “我怎麼討……”

   “你是怎麼打工的?”

   “我怎麼打工……”互相談得很熟悉。

   這兩個人就跟他講:“其實你呀,用不著這麼辛苦。我們打工那個地方的老板很慈悲,幹一天活兒給一般地方兩天的工資。”

   窮子一聽,“這麼好的地方!那好,我去行不行?”

   “你去也可以。”

   “可是我什麼都不會幹呐!我不識字,需要文化的活我都不會啊!”

   “你可以去打掃衛生,清理廁所。”

   “這個我可以!”做流浪漢的,專門搞這個工作。

   好啦!這兩位就把他帶到大富長者莊園來了,從後門繞進來(正門太高貴)。進來以後幹什麼呢?天天除糞,他幹得很安心,心想:“這個跟我的身份很相應,我就是掃廁所的。”

   可以講,他一輩子就沒有這樣幸福過,生活很安定,吃喝不用發愁,也有住的地方,他過得很安心,幹得很賣力氣。

   但是,兒子天天在那裏除糞,長者心中有所不悅。“我的兒子怎麼可以就做這等下劣事呢?”他們父子還沒有相認哪!財産還沒有委付啊!所以,大富長者就想辦法接近兒子,想什麼辦法呢?他也把自己華麗的服裝脫下來,也穿上一身粗布衣服(下地幹活兒、除糞的衣服),也拿了一個除糞的工具,跟窮子在一起除糞,和顔悅色地問候他,跟他話家長,問寒問暖。窮子一輩子也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溫暖,他遇到這麼一個長者,對他這樣的慈悲關愛,他感動得不得了,“哎呀,怎麼有這麼好的人!”他這時候還不知道長者就是他的父親,而長者也不能講。

   時間久了,彼此關系熟了,感到很親切了,這個時候,長者就略微暴露自己的身份,他說:“不瞞你說,我就是這座莊園的莊園主。”

   窮子一聽,嚇了一跳,…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經略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