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

   称名善根同佛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知这个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而信顺归命、欢喜踊跃的众生,一念之间“为得大利”,成佛度众生的利益,叫做“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一句名号里边圆满具足无上功德。阿罗汉是有上功德,上面还有菩萨;菩萨也是有上功德,上面有佛;佛圆满了,就叫做无上功德。阿弥陀佛把祂的无上功德放在六字名号里边,让我们“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就得到无上功德,所以,蕅益大师才讲:

   凡夫众生称念弥陀名号,

   善根福德与佛无异。

   我们念一句名号,我们的善根福德跟佛一样,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给我们,让我们平等获得。

   经文充分说明六字名号是圆满、无上、具足、无缺的善根功德,所谓“无上功德”。

   5、《观经》

   第五条经文出自《观经》,这里引用的是善导大师的解释,因为《观经》的原文前后相隔较远,善导大师的解释文把它们并列在一块儿,来比较念佛一声和修行种种法门的善根福德的大小。

   《观经》的下品上生,这个人临死的时候才遇到善知识给他讲说佛法,讲了两个法门,第一个是跟他讲说大乘十二部经典,他听到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等等:

   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

   大乘佛教经典分成十二个类别,“十二部经”代表大乘一切经典。闻经十二部,代表听闻了种种、很多的大乘经典,效果怎么样?除了一千劫的极重恶业。一千劫,一个大劫有多长时间?那不可思量,一千劫的罪过除掉了,除了很多了,但是,还没有让他解脱生死轮回,因为我们罪过太重。后面说:

   称佛一声,

   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一句,当下除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大家算算账,念一口佛,除掉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闻十二部经,除了一千劫罪。如果拿闻十二部经的时间来念佛的话,那除了多少劫罪?那不得了!而且既然说“除生死之罪”,就代表不只是数量上的“五十亿”,实质是反映佛名功德之大,一声称名,永不再会堕落在生死轮回当中,生死之罪已经灭除掉了;灭罪灭得多,说明他的功德多,功德大,灭罪才多,可见,这六字名号的功德能消除如此多的罪,顿超生死,顿归极乐。其他一切法门没有这个功效。

   米饭喻

   十二部经代表佛教的一切经典、一切法门。为什么这么多经典才除罪一千劫?

   有两重原因。第一个,一切法门跟念佛名号相比,还是因地的法门,它不是果地的法门。比喻现在已到了中午,肚子饿了,给你一本书,《稻谷栽培技术》,让你看这本书,怎么去栽种稻谷;这本书看完之后,再看第二本,让你学习怎么加工米饭,没有米饭给你吃,那你就会说“来不及了,我饿慌了。”

   什么意思呢?佛经是告诉我们成佛的方法,比如说《金刚经》要我们破四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成佛的方法;《楞严经》、《华严经》都有它的方法。菩萨在因地修行的过程当中,用这些方法来成佛。但是,我们来不及了,以我们的根机,这辈子眼睛一闭,就要堕落三恶道了。

   佛名是已经成就的佛果,就好像中午的时候,不再让你去读《稻谷栽培技术》了,而是直接把一碗白米饭端在你面前,你饿了,就去吃好了!

   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能解决问题啊?很显然,是果地的法门才管用。

   闻经灭罪少,是因为它是因地法门;念佛灭罪多,是因为称念佛号是果地法门。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大乘经典讲诸法实相,如果我们能悟得诸法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千年暗室一灯即破”,但是我们不能开悟,没办法悟道,除罪就轻,所得到的福报功德就非常有限。

   闻香喻

   有两种原因:一种从法上来讲,一切经所说的都是因地法门,不如念佛是果地法门殊胜;另外从机上来讲,这些法门不适合我们罪业深重、心地浮散、寿命短促的根机,所以除罪就轻。这在善导大师的《观经疏》里有解释。

   但是,称念六字名号就不一样,它是果地法门,直接吃饭。如果把饭端来,不给你吃,让你闻香,那不解饿;十二部经典讲怎样成佛,对于我们这样下劣的根机而言,讲的都是成佛的香味,我们没有能力品尝到成佛的果实,我们只是闻到飘过来的香味,我们不能吃到。

   我们来念这句六字名号,念一口就得一无上功德,念十声得十无上功德,实实在在的。同时,念这句六字名号,不需要我们开悟,也不需要说“有清净心才可以得到功德”,任何众生,只要开口称念,只要愿意念佛、愿意往生,揽无边功德入我们的识心,成为我们的功德,所以非常容易、非常简单。

   容易而且殊胜、殊胜而且容易的法门,唯有念佛。

   名号之中获大利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个人“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从哪里得到大利呢?前面说“得闻彼佛名号”,也就是说:大利、无上功德是从阿弥陀佛名号当中获得的。

   《阿弥陀经》“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接下来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我见是利”的“利”,就是往生,从“执持名号”中获得往生。两部经一致,都以六字名号作为无上功德,所谓多善根福德。

   6、《经》言

   第六条经文: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

   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

   得福甚多。

   这很多啦!以四天下的七宝,金、银、珍珠、玛瑙等等一切,供养佛、菩萨、声闻、缘觉,那得的福报太多了,“得福甚多”;但是下面说:

   不如劝人,念佛一声,

   其福胜彼。

   这是经中明言,说你用四天下七宝供养佛菩萨,你得这么大的福报,那不如劝人念一声佛,所得到的福报超过他,“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那又何况自己念,何况天天念,一向专念!所以念佛是多善多福,经文的意思很明了,也不用解释。

   有相福德不为多

   有的人喜欢诵《金刚经》,《金刚经》里边也有这两句话可以做印证:

   若福德有福德相,是福德不名福德多;

   若福德无福德相,是名福德多。

   读诵过《金刚经》的人应该知道,“福德有福德相”,这个不叫福德多,“我修持这个、供养这个、布施这个……修得很多”,这个都有相,这个不叫多;没有福德相,才是福德多。

   我们念这句六字名号,“你看看,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空空荡荡的,好像不如我在那里做一个实际的善事功德”——不知那是有相的,有福德相,不名福德多。这句六字名号,犹如太虚空,是实相的,是无相的,所以是福德多。

   7、《大悲经》

   《大悲经》言:

   一称佛名,

   以是善根,

   入涅槃界,

   不可穷尽。

   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入涅槃界”,就是成佛了,成佛叫“得大涅槃”;还不能用尽,还有多余,叫“不可穷尽”。

   成佛有余

   近代的印光大师说: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得熟,

   成佛有余,

   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你能够专念、熟念,成佛都有多余,不学其他法门,毫无遗憾。

   本来佛是圆满境界,无有不足,也没有什么多余,这里是说一句名号善根功德无穷无尽的意思。

   “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这样的善根,怎么可以思议呢?

   所以,佛名是无上善根福德,是不可穷尽、直入涅槃界的善根福德;而极乐世界,就是涅槃界;称念六字名号,就可以直入涅槃界——极乐净土。

   8、《涅槃经》

   第八段经文是《涅槃经》里所讲的:

   假令开大库藏,

   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

   把大宝库打开,随人拿,随人取,“布施一切众生”,功德很大,福德很大。

   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称佛一口,

   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得到这么大的功德,还不如人家念一声佛,功德超过前面,无法比较,无法比量。

   《涅槃经》说的一点都不含糊。

   9、《增一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说:

   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

   若有称佛名号,如构牛乳顷,

   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四事”就是饮食、衣服、医药、卧具等,就是我们的一切生活用品,如果以现在来讲,就包括汽车、楼房等等,通通包括在内;“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简单说,地球一切众生,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资具都由你一个人供养,你所得的福,那很多了;但是如果有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哪怕只有挤一杯牛奶那么长的时间,“功德过上,不可思议”,超过以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的功德。

   经文通过比较,来说明念佛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其他无法相比。

   10、《大智度论》

   第十,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言: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

   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满中七宝,奉施于佛;

   不如有人,于后恶世,

   一声称念,阿弥陀佛,

   其福胜彼。

   打了个比喻:有人从一生下来,一天就能走一千里,这样走多少时间呢?一千年。我们算一下,一天是一千里,一千里是多大的地方?范围很大,十天是一万里,那一个月是三万里,一年三十六万里。他经过一千年,这么大的范围,地下“满中七宝”,他所经过的地盘,全部是七宝组成,这么多的七宝,“奉施于佛”,拿来供养佛,他得到的福报大不大、多不多?这…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弥陀经略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