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名善根同佛
“當知此人,爲得大利”,當知這個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而信順歸命、歡喜踴躍的衆生,一念之間“爲得大利”,成佛度衆生的利益,叫做“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一句名號裏邊圓滿具足無上功德。阿羅漢是有上功德,上面還有菩薩;菩薩也是有上功德,上面有佛;佛圓滿了,就叫做無上功德。阿彌陀佛把祂的無上功德放在六字名號裏邊,讓我們“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就得到無上功德,所以,蕅益大師才講:
凡夫衆生稱念彌陀名號,
善根福德與佛無異。
我們念一句名號,我們的善根福德跟佛一樣,爲什麼?因爲阿彌陀佛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在這句六字名號裏面,給我們,讓我們平等獲得。
經文充分說明六字名號是圓滿、無上、具足、無缺的善根功德,所謂“無上功德”。
5、《觀經》
第五條經文出自《觀經》,這裏引用的是善導大師的解釋,因爲《觀經》的原文前後相隔較遠,善導大師的解釋文把它們並列在一塊兒,來比較念佛一聲和修行種種法門的善根福德的大小。
《觀經》的下品上生,這個人臨死的時候才遇到善知識給他講說佛法,講了兩個法門,第一個是跟他講說大乘十二部經典,他聽到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等等:
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
大乘佛教經典分成十二個類別,“十二部經”代表大乘一切經典。聞經十二部,代表聽聞了種種、很多的大乘經典,效果怎麼樣?除了一千劫的極重惡業。一千劫,一個大劫有多長時間?那不可思量,一千劫的罪過除掉了,除了很多了,但是,還沒有讓他解脫生死輪回,因爲我們罪過太重。後面說:
稱佛一聲,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一句,當下除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大家算算賬,念一口佛,除掉五十億劫生死之罪;聞十二部經,除了一千劫罪。如果拿聞十二部經的時間來念佛的話,那除了多少劫罪?那不得了!而且既然說“除生死之罪”,就代表不只是數量上的“五十億”,實質是反映佛名功德之大,一聲稱名,永不再會墮落在生死輪回當中,生死之罪已經滅除掉了;滅罪滅得多,說明他的功德多,功德大,滅罪才多,可見,這六字名號的功德能消除如此多的罪,頓超生死,頓歸極樂。其他一切法門沒有這個功效。
米飯喻
十二部經代表佛教的一切經典、一切法門。爲什麼這麼多經典才除罪一千劫?
有兩重原因。第一個,一切法門跟念佛名號相比,還是因地的法門,它不是果地的法門。比喻現在已到了中午,肚子餓了,給你一本書,《稻谷栽培技術》,讓你看這本書,怎麼去栽種稻谷;這本書看完之後,再看第二本,讓你學習怎麼加工米飯,沒有米飯給你吃,那你就會說“來不及了,我餓慌了。”
什麼意思呢?佛經是告訴我們成佛的方法,比如說《金剛經》要我們破四相,“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是成佛的方法;《楞嚴經》、《華嚴經》都有它的方法。菩薩在因地修行的過程當中,用這些方法來成佛。但是,我們來不及了,以我們的根機,這輩子眼睛一閉,就要墮落叁惡道了。
佛名是已經成就的佛果,就好像中午的時候,不再讓你去讀《稻谷栽培技術》了,而是直接把一碗白米飯端在你面前,你餓了,就去吃好了!
這兩種方法,哪一種能解決問題啊?很顯然,是果地的法門才管用。
聞經滅罪少,是因爲它是因地法門;念佛滅罪多,是因爲稱念佛號是果地法門。
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大乘經典講諸法實相,如果我們能悟得諸法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千年暗室一燈即破”,但是我們不能開悟,沒辦法悟道,除罪就輕,所得到的福報功德就非常有限。
聞香喻
有兩種原因:一種從法上來講,一切經所說的都是因地法門,不如念佛是果地法門殊勝;另外從機上來講,這些法門不適合我們罪業深重、心地浮散、壽命短促的根機,所以除罪就輕。這在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裏有解釋。
但是,稱念六字名號就不一樣,它是果地法門,直接吃飯。如果把飯端來,不給你吃,讓你聞香,那不解餓;十二部經典講怎樣成佛,對于我們這樣下劣的根機而言,講的都是成佛的香味,我們沒有能力品嘗到成佛的果實,我們只是聞到飄過來的香味,我們不能吃到。
我們來念這句六字名號,念一口就得一無上功德,念十聲得十無上功德,實實在在的。同時,念這句六字名號,不需要我們開悟,也不需要說“有清淨心才可以得到功德”,任何衆生,只要開口稱念,只要願意念佛、願意往生,攬無邊功德入我們的識心,成爲我們的功德,所以非常容易、非常簡單。
容易而且殊勝、殊勝而且容易的法門,唯有念佛。
名號之中獲大利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個人“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從哪裏得到大利呢?前面說“得聞彼佛名號”,也就是說:大利、無上功德是從阿彌陀佛名號當中獲得的。
《阿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接下來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我見是利”的“利”,就是往生,從“執持名號”中獲得往生。兩部經一致,都以六字名號作爲無上功德,所謂多善根福德。
6、《經》言
第六條經文: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
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
得福甚多。
這很多啦!以四天下的七寶,金、銀、珍珠、瑪瑙等等一切,供養佛、菩薩、聲聞、緣覺,那得的福報太多了,“得福甚多”;但是下面說:
不如勸人,念佛一聲,
其福勝彼。
這是經中明言,說你用四天下七寶供養佛菩薩,你得這麼大的福報,那不如勸人念一聲佛,所得到的福報超過他,“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那又何況自己念,何況天天念,一向專念!所以念佛是多善多福,經文的意思很明了,也不用解釋。
有相福德不爲多
有的人喜歡誦《金剛經》,《金剛經》裏邊也有這兩句話可以做印證:
若福德有福德相,是福德不名福德多;
若福德無福德相,是名福德多。
讀誦過《金剛經》的人應該知道,“福德有福德相”,這個不叫福德多,“我修持這個、供養這個、布施這個……修得很多”,這個都有相,這個不叫多;沒有福德相,才是福德多。
我們念這句六字名號,“你看看,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空空蕩蕩的,好像不如我在那裏做一個實際的善事功德”——不知那是有相的,有福德相,不名福德多。這句六字名號,猶如太虛空,是實相的,是無相的,所以是福德多。
7、《大悲經》
《大悲經》言:
一稱佛名,
以是善根,
入涅槃界,
不可窮盡。
一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入涅槃界”,就是成佛了,成佛叫“得大涅槃”;還不能用盡,還有多余,叫“不可窮盡”。
成佛有余
近代的印光大師說: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熟,
成佛有余,
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你能夠專念、熟念,成佛都有多余,不學其他法門,毫無遺憾。
本來佛是圓滿境界,無有不足,也沒有什麼多余,這裏是說一句名號善根功德無窮無盡的意思。
“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這樣的善根,怎麼可以思議呢?
所以,佛名是無上善根福德,是不可窮盡、直入涅槃界的善根福德;而極樂世界,就是涅槃界;稱念六字名號,就可以直入涅槃界——極樂淨土。
8、《涅槃經》
第八段經文是《涅槃經》裏所講的:
假令開大庫藏,
一月之中,布施一切衆生,
把大寶庫打開,隨人拿,隨人取,“布施一切衆生”,功德很大,福德很大。
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稱佛一口,
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得到這麼大的功德,還不如人家念一聲佛,功德超過前面,無法比較,無法比量。
《涅槃經》說的一點都不含糊。
9、《增一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說:
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衆生;
若有稱佛名號,如構牛乳頃,
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四事”就是飲食、衣服、醫藥、臥具等,就是我們的一切生活用品,如果以現在來講,就包括汽車、樓房等等,通通包括在內;“供養閻浮提一切衆生”,簡單說,地球一切衆生,他們所有的生活用品、資具都由你一個人供養,你所得的福,那很多了;但是如果有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哪怕只有擠一杯牛奶那麼長的時間,“功德過上,不可思議”,超過以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衆生的功德。
經文通過比較,來說明念佛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其他無法相比。
10、《大智度論》
第十,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言: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
即能一日行千裏,足一千年,
滿中七寶,奉施于佛;
不如有人,于後惡世,
一聲稱念,阿彌陀佛,
其福勝彼。
打了個比喻:有人從一生下來,一天就能走一千裏,這樣走多少時間呢?一千年。我們算一下,一天是一千裏,一千裏是多大的地方?範圍很大,十天是一萬裏,那一個月是叁萬裏,一年叁十六萬裏。他經過一千年,這麼大的範圍,地下“滿中七寶”,他所經過的地盤,全部是七寶組成,這麼多的七寶,“奉施于佛”,拿來供養佛,他得到的福報大不大、多不多?這…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