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胜易 第二章 超世本愿 唯说念佛▪P4

  ..续本文上一页愿接受弥陀救度,那么,佛那方面虽然决定了,你还没得到。我们来念佛,就是领受阿弥陀佛名号当中已经成就的往生,所以叫 “往生已定”、“平生业成”,“平生”就是平常、活著的时候,“业”就是往生的净业,“成”就是成就,在我们平常活著的时候,往生净土的业事已经成就了,已经了办了,不是像一般的观念那样, “我一辈子怎样怎样念佛,一直到临死的时候才定下来”,不是的,现在念佛,现在就定下来了。

   不要跳到海里去

   那么有人讲了:“现在就定下来了,那我就可以随便去干坏事了,无所谓了。”这是没有懂得阿弥陀佛的誓愿,没有懂得阿弥陀佛的慈悲。

   就好像我们讲坐船一样,坐船就可以过海,当然真正的过海、到达彼岸,是船靠码头的时候,但是,你上船的时候,就定下了可以到达彼岸了,对不对?“好啦,定下来能到彼岸,我现在跳到海里去……”跳到海里去,怎么到彼岸呢? “念佛决定往生,我现在不念佛了。”那怎么可以往生啊?

   所以,登船的时候,就已经预定了:肯定可以到彼岸,因为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愿船是不可能破的,也不可能触礁的,也不可能发生故障的,只要登船,一定可以到彼岸。但是真正到彼岸,还要你老老实实在船上坐著,不要跳到海里去。我们这一生,一口气不来,那时我们到了极乐的码头,靠岸了。六字名号大愿船汽笛一响, “南无阿弥陀佛 ──”哦,极乐靠岸了。所以,“往生已定”要这样理解,“平生业成”也是这样理解的。这样,你就不会堕入一边了,“我就不念佛了,无所谓了……”如何如何,也不可能有另外的想法: “那还要如何如何,不然就不能往生了。”不会有别的想法,就是自然地、一生相续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正定之业

   而法然上人依善导大师之启示,于其所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之结论云:

   正定之业者 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 依佛本愿故

   这四句话非常干脆,非常有力量,祖师讲的话从来不含糊,给我们大安心。正定之业不是别的,不是诵经,不是打坐,正定之业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依照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必然往生净土,什么原因,什么理由呢?这么简单就往生了?真的这么简单吗?我们总是心中有怀疑。法然上人给出答案说:“依佛本愿故。 ”是弥陀本愿不虚。善导大师说:“称念名号,念念不舍,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道理是一样的。大师又说:“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凡夫往生净土,完全是阿弥陀佛的誓愿。

   此与其卷首开宗明义所标举之“往生之业,念佛为本”前后遥相呼应,显示始终一贯之宗义。

   “往生之业,念佛为本”这八个字很简洁明朗。要往生净土,念佛就是根本,就是行业,从头到尾,宗旨是明确的,没有改变的。

   为什么以称名为本愿

   何以阿弥陀佛以称名为本愿,不以其它诸行为本愿?

   此法然上人于其《选择集》之第三“本愿章”有很简要的解说:

   弥陀如来法藏比丘之昔,被摧平等慈悲,

   为普摄于一切,不以诸行为往生本愿,

   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

   “平等慈悲”故,“普摄一切”故。

   为什么选择称名一行为本愿呢?法然上人在《选择集》里边有简要的解说:阿弥陀佛在当初作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内心被平等的慈悲所摧动,为了普渡众生,不以念佛之外其它的所有行业做为往生本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为什么以称名为本愿?因为要平等慈悲,要普摄一切。想一想,如果以别的行法,比如说以诵经为往生行法, “十方众生要诵经来往生净土”,这个就不能称为“平等慈悲”了,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人识字,可以诵经,有的人不识字,不能诵经;有的地方有经书流通,可以诵经,有的地方经书不流通,那就没法诵经了,这样就不是平等慈悲了,就有限制了,也不能普摄一切,为什么呢?不能诵经的人,就不能被摄取了,因为诵经才能往生啊。

   可是,以称名念佛,就可以达至平等慈悲,任何人都可以称念,也能普摄一切众生,任何人都可以得利益。

   不论缁素贤愚、善恶净秽、男女老少、贫富贵贱;

   亦即不论任何人,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皆得平等往生报土,同证无量光寿。

   “缁”是出家人,“素”是在家人,“贤”是贤善、有智慧,“愚”是愚恶、没智慧,不论出家人、在家人,不论贤善、愚恶,不论善人,不论恶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贫富贵贱,也就是前面慈愍大师所讲的: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也就是不论何人,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啦 ── 都可以平等往生极乐净土。

   报土与化土

   “报土”,在这里解释一下,极乐净土是报土还是化土?自古以来有不同的说法。简单地说,报土是高超殊胜的地方,化土是比较粗劣的地方。极乐净土,是弥陀誓愿所成就,果报酬报因地的誓愿,因此叫做报土,那是很殊胜微妙庄严的。

   还有两种名称,一个叫做“胎宫”,一个叫做“边地”,《无量寿经》说:“疑惑佛智,生彼边地,五百岁不见诸佛。”

   哪些是疑惑佛智的人?善导大师讲:杂行杂修的人。杂行杂修就疑惑佛智了。佛智是什么呢?佛智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怀疑说:“这句 “南无阿弥陀佛”,就能让我往生吗?不再修行其它的,怎么可以往生呢? ”有这样的心,叫疑惑佛智。

   那么,信愿念佛的人,就平等往生报土。

   称名本愿之义

   此即是善导大师于《法事赞》所云:

   人天善恶 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 齐同不退

   “人天善恶”四个字代表所有的众生。念佛的话,个个都能往生。到了极乐净土,没有差别,所谓品位,是这个世界讲的,到了净土呢,善导大师说“到彼无殊”,共同证得不退转。

   又《选择集》第六章云:

   凡四十八愿 皆虽本愿 殊以念佛 为往生规

   虽然四十八愿都称为本愿,特别以念佛作为往生的核心、规矩、法度。

   又云:

   四十八愿中,即以念佛往生愿而为本愿中王也,

   是以释迦慈悲,特以此经止住百岁也。

   这是解释《无量寿经》“特留此经文”,释迦牟尼佛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特别把这部《无量寿经》留下来,为什么留 《无量寿经》,别的经不留下来呢?法然上人这样解释:因为《无量寿经》讲四十八大愿,以念佛为本愿中王,因为念佛的缘故,释迦牟尼佛慈悲特留,以度万年之后法灭的众生,别的教法留下来,也不能度,因为众生无法修习了。

   此“称名本愿”之义,存觉上人于《六要钞》简洁扼要明快地解释说:

   称佛名号,得往生益,是佛本愿。

   如此信之,是名至心、信乐、欲生。

   存觉上人明快地解释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得到往生的利益,这就是佛的本愿,能够这样的信受,这个叫做“至心、信乐、欲生”。

   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有人就在“至心、信乐、欲生”这方面绕弯子,绕不出来,说:“怎么叫至心?怎么叫信乐?怎么叫欲生?”这里很简单地解释说:念名号决定往生净土,能这样相信而来念佛的话,就叫 “至心、信乐、欲生”── 没有怀疑,愿意往生净土,来念佛。

   还愚痴生极乐

   有人问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与佛心相应;

   因智者既深知本愿内容,亦详明名号功德故也。”

   上人答曰:“汝所信本愿亦然。

   阿弥陀佛之本愿名号者,

   即使樵夫猎户之愚痴卑贱、一文不识之类,

   信称念必生,而真实欣乐常念佛者,以此为最上根。

   若以智慧离生死者,法然何必舍圣道门入净土门乎?

   圣道门之修行者,极智慧离生死;

   净土门之修行者,还愚痴生极乐。”

   有人问法然上人: “上人的念佛,每一念都跟佛心相应,因为上人您是智者(法然上人当初被称为智慧第一,他建立净土宗,各宗各派的人都跑来辩论,三四百人,法然上人一个人去,辩论完之后,所有的人都信服了,结果跟法然上人一道念佛三天三夜,所以法然上人称为智慧第一 ),能够深知教理,也能详明名号功德,所以上人念佛很殊胜。”

   上人回答说: “你所信的阿弥陀佛本愿也一样啊,阿弥陀佛的本愿,选取名号救度众生,叫做“本愿名号”,六字名号就是本愿所成就的,本愿就是名号,因地叫本愿,果地叫名号,即使是打柴的人、打猎的人,愚痴卑贱,杀生造业,一字不识,他能相信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而能够真实欣求极乐,常念名号,这样的人称为上根利智。如果说要靠自己的智慧来离生死的话,那我法然何必要从圣道门的修行转入净土门?修行圣道的人,他要把智慧开发到顶点,证悟成佛;修行净土门的人,要把自己当做愚痴的人而往生极乐。”

   法然上人有这么一句话:“欲学净土门之行者,纵然能学一代之教,亦成一文不知之辈,莫现智者之相,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而往生净土。”认为自己是一文不知道的人而念 “南无阿弥陀佛”,不要显示自己智慧高、学问大。

   这谁能做到?在佛学院里上了几天课,或者读了几部经,或者学了什么法,或者打坐有了什么境界,就了不起了,就不能“还愚痴生极乐”了,那比比法然上人的智慧,比比善导大师的修行,比比昙鸾大师的高德,怎可相比呢?

   所以,来到净土门,它的方向跟我们日常思惟的方向是有区别的,“还愚痴生极乐”。你的智慧不管用啊,靠你的智慧也不能离生死啊。当然绝不是靠你的愚痴到极乐净土了,是我们知道自…

《念佛胜易 第二章 超世本愿 唯说念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