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胜易 第三章 弥陀光明 唯摄念佛

   第三章 弥陀光明 唯摄念佛

   阿弥陀佛放无量无边的光明,但是,只照摄念佛的众生。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具足光明之义,

   释尊于《阿弥陀经》解释弥陀之名号而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光明,所以叫做“光明名号”。

   此弥陀光明有何种功能?此光明能自然照护摄取(救度)念佛之人。

   释尊于《观经》之“真身观”解释弥陀之光明而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比如,太阳光有什么功能呢?太阳光能温暖大地,让种子发芽,这是太阳光的功能。那么,弥陀的光明有什么功能呢?弥陀的光明是成就我们无上菩提正觉之芽,能够自然地照护、摄取念佛之人,如“二河白道喻”中的“我能护汝”,佛的光明名号能保护我们,救度我们念佛的人。

   那有什么依据呢?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的光明有它的目的、作用和功能,就是对念佛的众生摄取不舍。“摄”是摄受,“取”是引导,“不舍”是不离开,念佛众生,白天晚上、今天明天、今年明年,佛光从来没有一刻离开过你,叫做“摄取不舍”,佛的光明常加保护。

   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综合以上二文而阐释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为什么叫做阿弥陀佛呢?“阿弥陀”三个字代表什么含义呢?善导大师就总结《观经》和《阿弥陀经》解释说:这尊佛的光明,能够遍照十方世界,是无所障碍的;光明遍照的目的是什么呢?只有一件事,达成一个目的:观照念佛众生,对你摄取不舍,所以才叫做阿弥陀佛。

   我们称念阿弥陀佛,当然被他摄取不舍了,不然就不能叫阿弥陀佛了。

   又于《观念法门》云: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专念阿弥陀佛的众生,阿弥陀佛的光明就不间断地照护这个人,不离开他;而其它修杂行的人,弥陀的光明不照摄。

   佛光有身光、有心光,佛的身体所散发出来的光芒叫身光;佛的大愿力、大愿心叫心光。佛对众生的忆念和慈爱就像光明一样,没有地方不到达,没有空间不圆满,我们眼睛虽然看不见 ── 源信上人讲:“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悲无倦常照我身。”我们凡夫众生被烦恼所障碍,眼睛看不见佛的光明,但是佛的慈光却没有倦怠地照耀我们。

   但是,为往生极乐而杂行杂修的人,弥陀的光明不照摄他。

   各位思考一下,我们想到净土去,是弥陀光明照摄我们能往生,还是弥陀光明不照摄我们能往生?弥陀光明不照摄我们,我们怎么去往生啊?如果想得到弥陀光明的照摄,那是念佛,还是杂行呢?很简单的道理,“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没有讲“参禅众生摄取不舍”,也没有讲修别的法门的人摄取不舍,只有念佛的人才摄取不舍,修杂行杂修的人,佛的光明不照摄,佛光不照摄,你忙什么?忙到后来两手空空,所以说:杂行杂修的人,百中难得一两个往生,千中难得三五个,没有弥陀光明的照摄怎么能往生?专修念佛的人当然往生了!摄取不舍嘛!道理就在这里。

   而其《观经疏》解释“遍照”之文断言: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亲 缘

   既然佛光普照,何以唯摄念佛,不摄余杂业行者?

   善导大师以“三缘”解释之,其中第一“亲缘”云: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

   我们心中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佛的光明普照,怎么只摄念佛的人,其他杂行杂修的人就不摄呢?善导大师用亲缘、近缘、增上缘这“三缘”来解释,其中第一“亲缘”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发起行业 (什么样的行业?有正行、有杂行,有专修、有杂修),我们经常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就听到了── 我们会觉得“我念佛念了这么多遍,佛知道不知道?不知道的话怎么往生?”没有那回事!你当下念佛,佛应声即知,应声即来,应声即现,应声摄取;“我们念佛,这六字名号又没有耳朵,怎么能听见?”佛就是不可思议,这六字名号就有耳朵,就能听得到;我们礼拜佛,佛就能看见 ── 我们会说:“这尊佛像,不就是一张纸嘛,它怎么能看得见?”佛是不可思议的,凡夫的眼睛看是一张纸的画像,但佛有无碍智,我们心里边忆念佛,佛就知道,我们忆念佛,佛也忆念我们。

   什么叫“彼此三业”呢?“三业”即身口意,我们的身礼拜佛的尊像,我们的口称念佛的名号,我们的心忆念佛的慈悲,这叫众生三业;佛也有三业:众生礼拜,佛就见到了;众生口称,佛就闻到了;众生心忆,佛就知道了。所以叫“彼此三业不相舍离”,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彼此是不能分开的,心心相印,心心相念,心心相知,所以叫做“亲缘”,这样和阿弥陀佛很相近,所以阿弥陀佛光明常加摄取。

   如果众生口不念佛,佛能听到念佛声音吗?你不礼佛,佛能见到吗?你不忆念佛,佛能知道你忆念他吗?那样跟佛就疏远了,是你自己离开佛的光明,不是佛的光明舍弃你。

   所以我们专行念佛,就被佛的光明所摄取。

   故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人,自然与弥陀心心相印,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嘛,当然心心相印了,我们念佛,佛知道,佛要救我们,我们也知道;佛的心我们知道,为什么?他一定要救我;我们的心佛也知道,为什么?我们一定让他救。佛让我去往生,我也愿意去往生,佛知道我的心,我知道佛的心,彼此没有障碍,没有隔阂,叫“心心相印”。

   机法一体

   机法一体不离,此之谓“亲”。

   什么叫“机法一体”,解释起来有一点繁复,“机”就是指众生,“法”就是指弥陀,“机法一体”就是说众生跟阿弥陀佛分不开,常行念佛的人,就跟阿弥陀佛分不开了,彼此三业成为一体了,怎么能分得开呢?

   我们就是机,六字名号就是法,我们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跟法成为一体了,不分开了,那必然往生了。

   就好像坐船,如果站在岸上,那跟船是分开的,我们一坐上船,就跟船成为一体了,船到达彼岸,我们也到达彼岸。

   我们念佛,跟阿弥陀佛成为一体,那还能不往生吗?那还能堕落地狱去啊?不可能的事情!所谓“国无三恶道”、“不更三恶道”,因为跟阿弥陀佛一体,自然就有这些功能和效果。

   往生已定

   而往生极乐,现在已定,不等将来临终。

   往生极乐,现在已经定下来了,不是等待临终的时候才定下来。前面也说明过,就像我们坐上了船,肯定可以到彼岸。但是不是说“我肯定可以往生了,所以不用念佛了。”那等于说你上了船,然后自己跳到海里去。是一直要在船上,与船一体。我们常行念佛,一辈子念佛,叫“现在已定”,不待临终。

   自然法尔

   此理,不论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尔之事。

   这个道理,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也不管你有没有信心、有没有体验,这个是自然法尔的道理,你只要念佛,就被佛的光明摄取,因为佛是这样说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只要常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进入弥陀的光明,自然往生极乐净土,这个叫“自然法尔”,就像水必然从高处流到低处,是自然的,不加勉强的。念佛的人,必然从娑婆流到极乐。

   唯摄念佛

   又,何以弥陀光明普照,唯摄念佛,不摄其它杂业行者?

   乃因余行非本愿行,故不照摄之;念佛是本愿行,故照摄之。

   因为修别的行法,不是阿弥陀佛本愿,不符合阿弥陀佛的本心,所以不照摄。专修念佛,是顺佛本愿,符合佛的本心,所以照摄。

   亦即念佛是弥陀本愿之所要求与命令,是弥陀救度之召唤与约束,

   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所要求的,也是佛给我们的命令(这个命令不是强权式的,是慈悲的),也是佛救度我们的召唤,也是佛对我们的约束。如果你不念佛,就违抗了佛的命令,如果你不念佛,就无视了佛的召唤。佛说“你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正念”当然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当然是用六字名号来护我们,可是你不念佛,就没有闻到佛的召唤;没有闻到佛的召唤,就没有进入佛的约束,自然就不能到达净土去。

   故曰“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有这几方面含义,是佛的要求、命令、召唤、约束。

   更因弥陀名号之本身即是弥陀之光明,故曰“光明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是无量光的名号,当下就是光明,所以叫做“光明名号”,称念这句名号,当然就被光明照耀了,被佛摄取了。这是自然的道理。

   总之,慧净法师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一、亲缘,身礼佛,佛即见之,口称佛名,佛即闻之,忆念佛,佛即知之,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所以常加照摄;二、念佛是本愿之行,杂行非佛本愿,所以念佛则佛光照摄,杂行不照摄;三、名号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所以念佛则佛光照摄,其他的行业,不是弥陀的光明,当然,不蒙弥陀光明照耀,道理很简单。

   名即是体

   亦是弥陀之生命,故曰“名即是体”。

   “名即是体”是昙鸾大师所讲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通常,我们会想:“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一尊佛……”这样就很陌生、很遥远。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智慧,无量寿就是证悟的涅槃境界,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浓缩在六字名号里边,交给我们众生,让我们往生,所以,六字名号就是佛的生命。

   阿弥陀佛的生命是仰赖我们众生的往生才能成就的,所谓“若…

《念佛胜易 第三章 弥陀光明 唯摄念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