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彌陀光明 唯攝念佛
阿彌陀佛放無量無邊的光明,但是,只照攝念佛的衆生。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具足光明之義,
釋尊于《阿彌陀經》解釋彌陀之名號而言: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光明,所以叫做“光明名號”。
此彌陀光明有何種功能?此光明能自然照護攝取(救度)念佛之人。
釋尊于《觀經》之“真身觀”解釋彌陀之光明而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比如,太陽光有什麼功能呢?太陽光能溫暖大地,讓種子發芽,這是太陽光的功能。那麼,彌陀的光明有什麼功能呢?彌陀的光明是成就我們無上菩提正覺之芽,能夠自然地照護、攝取念佛之人,如“二河白道喻”中的“我能護汝”,佛的光明名號能保護我們,救度我們念佛的人。
那有什麼依據呢?釋迦牟尼佛在《觀經》裏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佛的光明有它的目的、作用和功能,就是對念佛的衆生攝取不舍。“攝”是攝受,“取”是引導,“不舍”是不離開,念佛衆生,白天晚上、今天明天、今年明年,佛光從來沒有一刻離開過你,叫做“攝取不舍”,佛的光明常加保護。
善導大師于《往生禮贊》綜合以上二文而闡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爲什麼叫做阿彌陀佛呢?“阿彌陀”叁個字代表什麼含義呢?善導大師就總結《觀經》和《阿彌陀經》解釋說:這尊佛的光明,能夠遍照十方世界,是無所障礙的;光明遍照的目的是什麼呢?只有一件事,達成一個目的:觀照念佛衆生,對你攝取不舍,所以才叫做阿彌陀佛。
我們稱念阿彌陀佛,當然被他攝取不舍了,不然就不能叫阿彌陀佛了。
又于《觀念法門》雲: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衆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舍;
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
專念阿彌陀佛的衆生,阿彌陀佛的光明就不間斷地照護這個人,不離開他;而其它修雜行的人,彌陀的光明不照攝。
佛光有身光、有心光,佛的身體所散發出來的光芒叫身光;佛的大願力、大願心叫心光。佛對衆生的憶念和慈愛就像光明一樣,沒有地方不到達,沒有空間不圓滿,我們眼睛雖然看不見 ── 源信上人講:“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我們凡夫衆生被煩惱所障礙,眼睛看不見佛的光明,但是佛的慈光卻沒有倦怠地照耀我們。
但是,爲往生極樂而雜行雜修的人,彌陀的光明不照攝他。
各位思考一下,我們想到淨土去,是彌陀光明照攝我們能往生,還是彌陀光明不照攝我們能往生?彌陀光明不照攝我們,我們怎麼去往生啊?如果想得到彌陀光明的照攝,那是念佛,還是雜行呢?很簡單的道理,“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沒有講“參禅衆生攝取不舍”,也沒有講修別的法門的人攝取不舍,只有念佛的人才攝取不舍,修雜行雜修的人,佛的光明不照攝,佛光不照攝,你忙什麼?忙到後來兩手空空,所以說:雜行雜修的人,百中難得一兩個往生,千中難得叁五個,沒有彌陀光明的照攝怎麼能往生?專修念佛的人當然往生了!攝取不舍嘛!道理就在這裏。
而其《觀經疏》解釋“遍照”之文斷言: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親 緣
既然佛光普照,何以唯攝念佛,不攝余雜業行者?
善導大師以“叁緣”解釋之,其中第一“親緣”雲:
衆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衆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衆生。
彼此叁業,不相舍離,故名親緣。
我們心中有這樣的疑問:既然佛的光明普照,怎麼只攝念佛的人,其他雜行雜修的人就不攝呢?善導大師用親緣、近緣、增上緣這“叁緣”來解釋,其中第一“親緣”是這樣解釋的:我們發起行業 (什麼樣的行業?有正行、有雜行,有專修、有雜修),我們經常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佛就聽到了── 我們會覺得“我念佛念了這麼多遍,佛知道不知道?不知道的話怎麼往生?”沒有那回事!你當下念佛,佛應聲即知,應聲即來,應聲即現,應聲攝取;“我們念佛,這六字名號又沒有耳朵,怎麼能聽見?”佛就是不可思議,這六字名號就有耳朵,就能聽得到;我們禮拜佛,佛就能看見 ── 我們會說:“這尊佛像,不就是一張紙嘛,它怎麼能看得見?”佛是不可思議的,凡夫的眼睛看是一張紙的畫像,但佛有無礙智,我們心裏邊憶念佛,佛就知道,我們憶念佛,佛也憶念我們。
什麼叫“彼此叁業”呢?“叁業”即身口意,我們的身禮拜佛的尊像,我們的口稱念佛的名號,我們的心憶念佛的慈悲,這叫衆生叁業;佛也有叁業:衆生禮拜,佛就見到了;衆生口稱,佛就聞到了;衆生心憶,佛就知道了。所以叫“彼此叁業不相舍離”,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彼此是不能分開的,心心相印,心心相念,心心相知,所以叫做“親緣”,這樣和阿彌陀佛很相近,所以阿彌陀佛光明常加攝取。
如果衆生口不念佛,佛能聽到念佛聲音嗎?你不禮佛,佛能見到嗎?你不憶念佛,佛能知道你憶念他嗎?那樣跟佛就疏遠了,是你自己離開佛的光明,不是佛的光明舍棄你。
所以我們專行念佛,就被佛的光明所攝取。
故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人,自然與彌陀心心相印,
“彼此叁業不相舍離”嘛,當然心心相印了,我們念佛,佛知道,佛要救我們,我們也知道;佛的心我們知道,爲什麼?他一定要救我;我們的心佛也知道,爲什麼?我們一定讓他救。佛讓我去往生,我也願意去往生,佛知道我的心,我知道佛的心,彼此沒有障礙,沒有隔閡,叫“心心相印”。
機法一體
機法一體不離,此之謂“親”。
什麼叫“機法一體”,解釋起來有一點繁複,“機”就是指衆生,“法”就是指彌陀,“機法一體”就是說衆生跟阿彌陀佛分不開,常行念佛的人,就跟阿彌陀佛分不開了,彼此叁業成爲一體了,怎麼能分得開呢?
我們就是機,六字名號就是法,我們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跟法成爲一體了,不分開了,那必然往生了。
就好像坐船,如果站在岸上,那跟船是分開的,我們一坐上船,就跟船成爲一體了,船到達彼岸,我們也到達彼岸。
我們念佛,跟阿彌陀佛成爲一體,那還能不往生嗎?那還能墮落地獄去啊?不可能的事情!所謂“國無叁惡道”、“不更叁惡道”,因爲跟阿彌陀佛一體,自然就有這些功能和效果。
往生已定
而往生極樂,現在已定,不等將來臨終。
往生極樂,現在已經定下來了,不是等待臨終的時候才定下來。前面也說明過,就像我們坐上了船,肯定可以到彼岸。但是不是說“我肯定可以往生了,所以不用念佛了。”那等于說你上了船,然後自己跳到海裏去。是一直要在船上,與船一體。我們常行念佛,一輩子念佛,叫“現在已定”,不待臨終。
自然法爾
此理,不論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爾之事。
這個道理,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也不管你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體驗,這個是自然法爾的道理,你只要念佛,就被佛的光明攝取,因爲佛是這樣說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只要常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進入彌陀的光明,自然往生極樂淨土,這個叫“自然法爾”,就像水必然從高處流到低處,是自然的,不加勉強的。念佛的人,必然從娑婆流到極樂。
唯攝念佛
又,何以彌陀光明普照,唯攝念佛,不攝其它雜業行者?
乃因余行非本願行,故不照攝之;念佛是本願行,故照攝之。
因爲修別的行法,不是阿彌陀佛本願,不符合阿彌陀佛的本心,所以不照攝。專修念佛,是順佛本願,符合佛的本心,所以照攝。
亦即念佛是彌陀本願之所要求與命令,是彌陀救度之召喚與約束,
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所要求的,也是佛給我們的命令(這個命令不是強權式的,是慈悲的),也是佛救度我們的召喚,也是佛對我們的約束。如果你不念佛,就違抗了佛的命令,如果你不念佛,就無視了佛的召喚。佛說“你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正念”當然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佛當然是用六字名號來護我們,可是你不念佛,就沒有聞到佛的召喚;沒有聞到佛的召喚,就沒有進入佛的約束,自然就不能到達淨土去。
故曰“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有這幾方面含義,是佛的要求、命令、召喚、約束。
更因彌陀名號之本身即是彌陀之光明,故曰“光明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的名號,當下就是光明,所以叫做“光明名號”,稱念這句名號,當然就被光明照耀了,被佛攝取了。這是自然的道理。
總之,慧淨法師從叁個方面來說明:一、親緣,身禮佛,佛即見之,口稱佛名,佛即聞之,憶念佛,佛即知之,彼此叁業不相舍離,所以常加照攝;二、念佛是本願之行,雜行非佛本願,所以念佛則佛光照攝,雜行不照攝;叁、名號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所以念佛則佛光照攝,其他的行業,不是彌陀的光明,當然,不蒙彌陀光明照耀,道理很簡單。
名即是體
亦是彌陀之生命,故曰“名即是體”。
“名即是體”是昙鸾大師所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生命。
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通常,我們會想:“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一尊佛……”這樣就很陌生、很遙遠。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智慧,無量壽就是證悟的涅槃境界,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濃縮在六字名號裏邊,交給我們衆生,讓我們往生,所以,六字名號就是佛的生命。
阿彌陀佛的生命是仰賴我們衆生的往生才能成就的,所謂“若…
《念佛勝易 第叁章 彌陀光明 唯攝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