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沒有六字名號,就沒有我們的往生;沒有我們的往生,那阿彌陀佛的正覺怎麼可能成就呢?沒有六字名號,就沒有阿彌陀佛的存在,阿彌陀佛就沒有生命了。
如果我們不能了解六字名號的真實義的話,我們心中的阿彌陀佛就不是一尊活的佛,就是一尊遙遠的、陌生的、死板的佛。我們在這裏苦苦哀求,好像佛還沒有一點感動。
如果我們知道六字名號是佛的生命、是佛的召喚、是佛的約束、是佛的慈悲、是佛的本願,那我們所念的佛就是活的佛。
阿彌陀佛活在什麼地方?阿彌陀佛住在哪裏?“佛住何處?佛住六字名號中”,阿彌陀佛就住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裏面,我們念佛,也住六個字裏面,六個字一展開來,就是極樂世界,就這樣的不可思議。
所以,如果我們想見佛,很容易,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跟佛接觸了,“南無阿彌陀佛”是佛的聲音。佛的形象我們見不到,“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法身怎麼見呢?說“報身莊嚴”,我們也不能觀想,同樣見不到。佛就很慈悲,知道我們衆生見不到,怎麼辦呢?用聲音來和我們接觸。我們聽到佛的聲音,等于見到佛了。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佛的聲音啊!就像一個小孩子,從小離家流浪,結果兩個眼睛也瞎掉了,爸爸找他,來到他面前,他見不到爸爸了,爸爸就喊他的名字,“小寶啊!” (“南無阿彌陀佛啊”)孩子聽到了爸爸的聲音,就知道:這是我的父親,他心裏面就有安慰感,“哦,我可以回家了!”
阿彌陀佛當然我們觀想不來呀,阿彌陀佛就用他的聲音來呼喚我們,“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每念出來的一聲聲,都是佛的呼喚,這就是佛的聲音哪!佛的聲音都聽到了,怎麼跟佛還隔得遠呢?所以《觀經》說:“阿彌陀佛去此不遠。”就在你的旁邊,你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能救你,如果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僅僅認爲是聲音、它不能救你的話,那你念得再多,怎麼能往生呢?你所念的這六個字,就能救你,你才能夠往生。有聲音,必定有實體,“名即是體”,名號就是佛的本體。
佛是這樣,但我們衆生不是這樣,比如說你叫張某某,你的名字寫在牆上,你的人還站在大廳裏邊。佛就不一樣,佛的名字在牆上,佛的德能也就在那牆上,名就是體。
大家千萬不能小看這幾個字。我給大家講一個感應故事,來證明“名即是體”。湖北潛江有一位韓居士,很信仰南無阿彌陀佛,經常跟人家講念佛的道理。有一位年輕人,叫凡蓮藝,她丈夫晚上一躺下睡覺,就見一道白光從窗戶飄進來,落到身上,呼吸困難,動彈不得,內心很惶恐,夫妻兩個束手無策,請教韓居士。韓居士根據《淨宗講義》所講念佛人身上有佛光,以及鬼神見佛光是一敬、二怕、叁退讓的道理 (第一,尊敬念佛的人,不會來欺負;第二,怕佛的光明,不敢來欺負;第叁,退讓到旁邊),韓居士跟她講:“沒有問題,小事一樁,很好解決。”就給了她四張卡片,上面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叫她將卡片分別放在床的四個角上,然後夫妻倆在床上念佛。凡蓮藝按照韓居士所說行事,果然當天晚上白光就不來了,高興得不得了。
佛的名號在這個地方,佛就在這個地方,就能放出光明。所以,在南方很多發生過車禍的地方,人們往往在那裏立一塊刻有“南無阿彌陀佛”的石碑,爲了醒目,刷上紅漆,這塊石碑就能度亡靈,這裏就會變得安全。
名號所在的地方,就是佛所在的地方,“名即是體”,這叫佛不可思議,“分身無數億”、“遍十方刹”、“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我們衆生就依名號而得度,依別的我們得度不了,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觀想不來,念佛總可以吧!所以,佛就現名號之身來度我們,讓我們稱念,讓我們往生。
所以,我們念佛是太自在了,“念佛”,念的就是佛,誰敢說念的不是佛啊?但是,我們往往覺得:“我念的是佛的名字,還有另外的佛來救我。”不是那回事。念的六字名號,本身就是佛的功德;臨終接引我們的佛,還是六字名號所顯現出來的佛,不是六字名號之外的佛。名號之外沒有佛,佛之外沒有名號,一體的,這個叫“名即是體”,這是佛的境界。若論佛體,唯是功德,以功德爲體,六字名號就是佛一切功德總聚。
唯覓念佛往生人
因此,善導大師于《往生禮贊》以偈贊雲: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爲強
阿彌陀佛功德巍巍,像一座晃耀的金山一樣,只有念佛的人,才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照攝,當知念佛是符合彌陀的本願,本願最爲強大,是強緣。
善導大師講的話是很幹脆、決斷的,讓我們聽到以後,感覺道路很明確,一點不含糊,而且內心很安慰,很安全,很安樂。聽別的人講,就沒有這個效果,搞得很複雜,一頭霧水,不知道怎麼往生。善導大師講得很簡單:“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爲強。”又說:“唯攝念佛,不照余雜業行者。”說得很明朗。
又于《般舟贊》雲:
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爲余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這都是大實話,好懂!阿彌陀佛八萬四千相好,其光明普照十方,不是爲了別的目的放出光明,爲了什麼呢?只是尋找念佛的人,讓我們往生。佛的光明就是佛的眼睛,就是佛的智慧,我們口中念佛,佛怎麼不知道?馬上就攝取不舍了。
那有人講了:“念佛就攝取不舍了,我就念一聲,不再念了。”不念了,就失去資格了,爲什麼?“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如果你不再念佛了,就放棄了“念佛衆生”的資格,享受不到“攝取不舍”的利益。你念佛,才是念佛衆生。當然,並不是說從早到晚一秒都不停才叫念佛衆生,就是我們心裏邊以念佛爲主。事情來了,就解決事情;忙完了,就來念佛,念佛是主要的,這就是念佛衆生。
比如說學生可以在寒暑假享受半票待遇 ── 作爲學生,並不是說一天二十四小時在課堂讀書才叫學生,他是讀書爲主,還要照常吃飯、娛樂、睡覺。我們念佛衆生,念佛往生是我們的根本目的和心願,至于世間的事情,照顧家庭、教育兒女、服務社會等等,自然而作,不違背念佛的道理,仍然是念佛衆生。如果說“我五個月、八個月、一年、十年我不念佛了”,那就沒有資格叫念佛衆生了。就像學生一樣,他退學了,一年兩年不上學了,那就不叫學生了,再去買票,買不到半票了,沒有學生資格了。那如果是你得病了,休學一個月,甚至半年,那還是學生,因爲是特殊情況,不是你自己放棄。如果我們有煩惱,或有事情障礙,不能從早到晚一直念佛,仍然是念佛衆生。
我們心裏念佛,佛知道;是不是專門念佛的衆生,佛知道,不用欺騙,人騙得了,佛騙不了。
“唯覓念佛往生人”,“覓”是尋找,善導大師把彌陀解釋得很人格化,讓我們一聽很生動,“阿彌陀佛在找我們念佛的人”,就好像海洋救護隊搜索海難幸存者一樣,阿彌陀佛用他的心光普遍照耀十方世界,搜索念佛的衆生,我們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就找到了,佛找到我們,還會讓我們跑掉嗎?攝取不舍了。就怕我們背棄佛的誓願。
最尊第一
若論光明,一切諸佛皆有,
然而,以彌陀光明爲最尊第一,非諸佛光明可及。
之所以最尊第一,釋尊以十二光佛之德說明之。
所有的佛都有光明,然而,阿彌陀佛的光明,別的佛的光明不能比,爲什麼?別的佛的光明不能攝取凡夫到淨土去,阿彌陀佛的光明有這個功能。《無量壽經》有無礙光佛、無邊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等十二種德號,可見阿彌陀佛的光明是多麼不可思議。
而于此之前,便預先概要地歎譽而言:
威神光明 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 所不能及
若論光明,諸佛都有,但若論效果,諸佛的光明比不上阿彌陀佛的光明,因爲只有彌陀的光明有攝取凡夫衆生的功能。那當然了,我們是專念彌陀呢?還是再念別的名號呢?懂道理的人,自然專念彌陀啦!
又,釋尊爲了顯明彌陀威神功德之獨一無二、至高無上,
而于《大阿彌陀經》極口崇仰贊歎曰:
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極尊也
阿彌陀佛是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大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另外一個譯本,在《大阿彌陀經》中,世尊怎樣贊歎呢?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
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光中之極”、“光中之尊”,
不只釋尊極口贊仰,十方諸佛也異口同聲以“不可思議”贊歎之,
《無量壽經》言:
十方恒沙 諸佛如來 皆共贊歎
無量壽佛 威神功德 不可思議
連十方諸佛都要這樣稱贊了,都這樣敬佩無加了,那我們凡夫念這句名號,其利益是可想而知的。
《無量壽經》第十七“諸佛稱名”願,十方諸佛爲我們做了示範,諸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教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念佛法門是直接由十方諸佛贊歎阿彌陀佛名號,而讓我們也來這樣稱念彌陀名號。
《念佛勝易 第叁章 彌陀光明 唯攝念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