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勝易 第二章 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P4

  ..續本文上一頁願接受彌陀救度,那麼,佛那方面雖然決定了,你還沒得到。我們來念佛,就是領受阿彌陀佛名號當中已經成就的往生,所以叫 “往生已定”、“平生業成”,“平生”就是平常、活著的時候,“業”就是往生的淨業,“成”就是成就,在我們平常活著的時候,往生淨土的業事已經成就了,已經了辦了,不是像一般的觀念那樣, “我一輩子怎樣怎樣念佛,一直到臨死的時候才定下來”,不是的,現在念佛,現在就定下來了。

   不要跳到海裏去

   那麼有人講了:“現在就定下來了,那我就可以隨便去幹壞事了,無所謂了。”這是沒有懂得阿彌陀佛的誓願,沒有懂得阿彌陀佛的慈悲。

   就好像我們講坐船一樣,坐船就可以過海,當然真正的過海、到達彼岸,是船靠碼頭的時候,但是,你上船的時候,就定下了可以到達彼岸了,對不對?“好啦,定下來能到彼岸,我現在跳到海裏去……”跳到海裏去,怎麼到彼岸呢? “念佛決定往生,我現在不念佛了。”那怎麼可以往生啊?

   所以,登船的時候,就已經預定了:肯定可以到彼岸,因爲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大願船是不可能破的,也不可能觸礁的,也不可能發生故障的,只要登船,一定可以到彼岸。但是真正到彼岸,還要你老老實實在船上坐著,不要跳到海裏去。我們這一生,一口氣不來,那時我們到了極樂的碼頭,靠岸了。六字名號大願船汽笛一響, “南無阿彌陀佛 ──”哦,極樂靠岸了。所以,“往生已定”要這樣理解,“平生業成”也是這樣理解的。這樣,你就不會墮入一邊了,“我就不念佛了,無所謂了……”如何如何,也不可能有另外的想法: “那還要如何如何,不然就不能往生了。”不會有別的想法,就是自然地、一生相續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正定之業

   而法然上人依善導大師之啓示,于其所著《選擇本願念佛集》之結論雲: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這四句話非常幹脆,非常有力量,祖師講的話從來不含糊,給我們大安心。正定之業不是別的,不是誦經,不是打坐,正定之業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依照阿彌陀佛本願的緣故。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必然往生淨土,什麼原因,什麼理由呢?這麼簡單就往生了?真的這麼簡單嗎?我們總是心中有懷疑。法然上人給出答案說:“依佛本願故。 ”是彌陀本願不虛。善導大師說:“稱念名號,念念不舍,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道理是一樣的。大師又說:“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凡夫往生淨土,完全是阿彌陀佛的誓願。

   此與其卷首開宗明義所標舉之“往生之業,念佛爲本”前後遙相呼應,顯示始終一貫之宗義。

   “往生之業,念佛爲本”這八個字很簡潔明朗。要往生淨土,念佛就是根本,就是行業,從頭到尾,宗旨是明確的,沒有改變的。

   爲什麼以稱名爲本願

   何以阿彌陀佛以稱名爲本願,不以其它諸行爲本願?

   此法然上人于其《選擇集》之第叁“本願章”有很簡要的解說:

   彌陀如來法藏比丘之昔,被摧平等慈悲,

   爲普攝于一切,不以諸行爲往生本願,

   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爲其本願也。

   “平等慈悲”故,“普攝一切”故。

   爲什麼選擇稱名一行爲本願呢?法然上人在《選擇集》裏邊有簡要的解說:阿彌陀佛在當初作爲法藏菩薩的時候,內心被平等的慈悲所摧動,爲了普渡衆生,不以念佛之外其它的所有行業做爲往生本願,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爲其本願。爲什麼以稱名爲本願?因爲要平等慈悲,要普攝一切。想一想,如果以別的行法,比如說以誦經爲往生行法, “十方衆生要誦經來往生淨土”,這個就不能稱爲“平等慈悲”了,爲什麼呢?因爲有的人識字,可以誦經,有的人不識字,不能誦經;有的地方有經書流通,可以誦經,有的地方經書不流通,那就沒法誦經了,這樣就不是平等慈悲了,就有限製了,也不能普攝一切,爲什麼呢?不能誦經的人,就不能被攝取了,因爲誦經才能往生啊。

   可是,以稱名念佛,就可以達至平等慈悲,任何人都可以稱念,也能普攝一切衆生,任何人都可以得利益。

   不論缁素賢愚、善惡淨穢、男女老少、貧富貴賤;

   亦即不論任何人,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皆得平等往生報土,同證無量光壽。

   “缁”是出家人,“素”是在家人,“賢”是賢善、有智慧,“愚”是愚惡、沒智慧,不論出家人、在家人,不論賢善、愚惡,不論善人,不論惡人,不論男女老少,不論貧富貴賤,也就是前面慈愍大師所講的: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也就是不論何人,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啦 ── 都可以平等往生極樂淨土。

   報土與化土

   “報土”,在這裏解釋一下,極樂淨土是報土還是化土?自古以來有不同的說法。簡單地說,報土是高超殊勝的地方,化土是比較粗劣的地方。極樂淨土,是彌陀誓願所成就,果報酬報因地的誓願,因此叫做報土,那是很殊勝微妙莊嚴的。

   還有兩種名稱,一個叫做“胎宮”,一個叫做“邊地”,《無量壽經》說:“疑惑佛智,生彼邊地,五百歲不見諸佛。”

   哪些是疑惑佛智的人?善導大師講:雜行雜修的人。雜行雜修就疑惑佛智了。佛智是什麼呢?佛智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懷疑說:“這句 “南無阿彌陀佛”,就能讓我往生嗎?不再修行其它的,怎麼可以往生呢? ”有這樣的心,叫疑惑佛智。

   那麼,信願念佛的人,就平等往生報土。

   稱名本願之義

   此即是善導大師于《法事贊》所雲:

   人天善惡 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 齊同不退

   “人天善惡”四個字代表所有的衆生。念佛的話,個個都能往生。到了極樂淨土,沒有差別,所謂品位,是這個世界講的,到了淨土呢,善導大師說“到彼無殊”,共同證得不退轉。

   又《選擇集》第六章雲:

   凡四十八願 皆雖本願 殊以念佛 爲往生規

   雖然四十八願都稱爲本願,特別以念佛作爲往生的核心、規矩、法度。

   又雲:

   四十八願中,即以念佛往生願而爲本願中王也,

   是以釋迦慈悲,特以此經止住百歲也。

   這是解釋《無量壽經》“特留此經文”,釋迦牟尼佛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特別把這部《無量壽經》留下來,爲什麼留 《無量壽經》,別的經不留下來呢?法然上人這樣解釋:因爲《無量壽經》講四十八大願,以念佛爲本願中王,因爲念佛的緣故,釋迦牟尼佛慈悲特留,以度萬年之後法滅的衆生,別的教法留下來,也不能度,因爲衆生無法修習了。

   此“稱名本願”之義,存覺上人于《六要鈔》簡潔扼要明快地解釋說:

   稱佛名號,得往生益,是佛本願。

   如此信之,是名至心、信樂、欲生。

   存覺上人明快地解釋說: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得到往生的利益,這就是佛的本願,能夠這樣的信受,這個叫做“至心、信樂、欲生”。

   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有人就在“至心、信樂、欲生”這方面繞彎子,繞不出來,說:“怎麼叫至心?怎麼叫信樂?怎麼叫欲生?”這裏很簡單地解釋說:念名號決定往生淨土,能這樣相信而來念佛的話,就叫 “至心、信樂、欲生”── 沒有懷疑,願意往生淨土,來念佛。

   還愚癡生極樂

   有人問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與佛心相應;

   因智者既深知本願內容,亦詳明名號功德故也。”

   上人答曰:“汝所信本願亦然。

   阿彌陀佛之本願名號者,

   即使樵夫獵戶之愚癡卑賤、一文不識之類,

   信稱念必生,而真實欣樂常念佛者,以此爲最上根。

   若以智慧離生死者,法然何必舍聖道門入淨土門乎?

   聖道門之修行者,極智慧離生死;

   淨土門之修行者,還愚癡生極樂。”

   有人問法然上人: “上人的念佛,每一念都跟佛心相應,因爲上人您是智者(法然上人當初被稱爲智慧第一,他建立淨土宗,各宗各派的人都跑來辯論,叁四百人,法然上人一個人去,辯論完之後,所有的人都信服了,結果跟法然上人一道念佛叁天叁夜,所以法然上人稱爲智慧第一 ),能夠深知教理,也能詳明名號功德,所以上人念佛很殊勝。”

   上人回答說: “你所信的阿彌陀佛本願也一樣啊,阿彌陀佛的本願,選取名號救度衆生,叫做“本願名號”,六字名號就是本願所成就的,本願就是名號,因地叫本願,果地叫名號,即使是打柴的人、打獵的人,愚癡卑賤,殺生造業,一字不識,他能相信稱念彌陀名號必然往生,而能夠真實欣求極樂,常念名號,這樣的人稱爲上根利智。如果說要靠自己的智慧來離生死的話,那我法然何必要從聖道門的修行轉入淨土門?修行聖道的人,他要把智慧開發到頂點,證悟成佛;修行淨土門的人,要把自己當做愚癡的人而往生極樂。”

   法然上人有這麼一句話:“欲學淨土門之行者,縱然能學一代之教,亦成一文不知之輩,莫現智者之相,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而往生淨土。”認爲自己是一文不知道的人而念 “南無阿彌陀佛”,不要顯示自己智慧高、學問大。

   這誰能做到?在佛學院裏上了幾天課,或者讀了幾部經,或者學了什麼法,或者打坐有了什麼境界,就了不起了,就不能“還愚癡生極樂”了,那比比法然上人的智慧,比比善導大師的修行,比比昙鸾大師的高德,怎可相比呢?

   所以,來到淨土門,它的方向跟我們日常思惟的方向是有區別的,“還愚癡生極樂”。你的智慧不管用啊,靠你的智慧也不能離生死啊。當然絕不是靠你的愚癡到極樂淨土了,是我們知道自…

《念佛勝易 第二章 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