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观经疏》
三一页
一心信乐
求愿往生
上尽一形
下收十念
乘佛愿力
莫不皆往
《观经疏》
五一页
但能
上尽一形
下收十念
以佛愿力
莫不皆往
故名易也
《观经疏》
五一页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
愿生我国
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观念法门》
三五四页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字
愿生我国
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往生礼赞》
五三九页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第一行黑体字是第十八愿愿文,分成六节。下面是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的文句。左边第一列标明「出处」,就是所引的文出在善导大师的哪本着作,以及在我们所编的《善导大师全集》的多少页,便于大家查对原文。共有五条。
这五条文,一一对照上面第十八愿愿文,也分成小节,放在相应的位置。凡是空格的地方,说明善导大师在这里略掉,这就是「减」,最明显的就是「唯除 五逆,诽谤正法」,下面通通是空格。「乃至十念」下面解释的文字比较多,是「增」。其它各相关位置,对照愿文相应的文段,在解释上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所 以叫「对文增减」。
【正讲】贰、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二>
(一)《观经疏》之文一
我们来看,《观经疏》第一条文(《善导大师全集》三十一页),整句是: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
上尽一形,下收十念,
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分为四节:
一、「一心信乐」,解释愿文「至心信乐」。
二、「求愿往生」,解释「欲生我国」。这就好懂了。
三、「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共十二个字,解释「乃至十念」,可见得是重点。「上尽一形」从「下收十念」引申,但特别加上「乘佛愿力」四个字。
四、「莫不皆往」,即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二)《观经疏》之文二
我们再看第二条文,引自《观经疏‧和会门》(《善导大师全集》五十一页),整句是:
但能上尽一形,下收十念,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分为三节,对照愿文:
一、「但能」是「只要」,显示很容易,只要信,只要愿,只要念佛;可以看作是对应说明「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二、「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以佛愿力」解释「乃至十念」;同样加了「上尽一形」,又强调「以佛愿力」。
三、「莫不皆往」解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故名易也」:总体说明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易就易在第十八愿,佛之愿力。
(三)《观经疏》之文三
再下一行,引自《观经疏‧和会门》(《善导大师全集》五十一页),整句是: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分五节,对照愿文:
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对应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一样。
二、「称我名号」,用来解释「至心信乐」。很特别,值得注意。
三、「愿生我国」,就是解释「欲生我国」。
四、「下至十念」,解释「乃至十念」。
五、「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还是原文,没有动。
(四)《观念法门》之文
再看下面,这条文引自《观念法门‧摄生增上缘》(《善导大师全集》三百五十四页)。整句是: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分为五节:
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与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差不多。
二、「愿生我国」,即是「欲生我国」。不过次序上提前了。
三、「称我名字」,同样用来解释「至心信乐」,同样值得注意。
四、「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解释「乃至十念」;又加了四个字「乘我愿力」。可以知道善导大师是怎样地强调乘佛愿力。
五、「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原文不动。
(五)《往生礼赞》之文
好,下面《往生礼赞》文(《善导大师全集》五百三十九页),整句是: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分为四节:
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对应「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二、「称我名号」,对「至心信乐」。仍然是用「称名」来解释「信心」。
三、「下至十声」,对「乃至十念」。
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原文不动。
增减必有特别含义
我们把这张表格这样看了一遍,下面就来对照说明它增和减的地方。
善导大师是弥陀的化身,他增一个字、减一个字,或者改换一个字,都有必然的道理,我们不能轻易、含糊地疏忽了。之所以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就是为了让我们能一目了然,不至于简单地疏漏过去。
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只有「乃至十念」和「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下面每行都有解释,其它愿文的解释都有省略。可知再怎么省略,这两句不能省。
二、「乃至十念」的解释,文字最多、最丰富,是重点。
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下面全省略,这有特别的含义。
我们来看解释。其它都明白好懂,但关于「至心信乐」、「乃至十念」的解释,必须加以说明。
「至心信乐」的解释
「至心信乐」,有的人解释得很复杂、很艰难。善导大师在这里解释得很简单,有两点:
一、一心信乐。
二、称我名号。
「至心」就是「至诚心」,也就是「诚心诚意」,善导大师解释为「一心」;所以,善导大师讲「一心」,并不难,就是一心一意,诚心诚意,并不是那种要怎样禅定的一心。
为什么把「至心信乐」解释为「称我名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至心信乐」本来是讲信心,可是善导大师把它解释为「称名」──「称我名号」,而且不是在一处,在《观经疏》、《观念法门》、 《往生礼赞》好几个地方都这样解释,这就有点不好理解了。「至心信乐」是讲「信」,「称我名号」是讲「行」啊,怎么把「信」说成「行」呢?善导大师为什么 这么解释呢?
因为所谓的信心,是信他所信的;离开了所信,谈不上信心不信心。所谓「至心信乐」,就是相信「称我名号,必得往生」,并不是信别的。所以,善导大师就直接依「称名」这一边来说明信心。
打个比喻说:你现在饥饿,饿得快要死了,人家拿米饭给你吃,让你解除饥饿。哎!你心中就有活下去的信心,对不对?你有活下去的信心,实际上来讲, 是因为你有米饭吃。如果没有米饭吃,你就没有活下去的信心。有米饭吃才是信心,对不对?没有米饭吃,就没有信心。你不用讲「我有信心活下来」,你只要说 「我有米饭吃」就可以了,更实在,更准确。
那我们「至心信乐」,信什么?信有「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可以称念、称念此名号必得往生,所以就直接说「称我名号」,这是本质。
善导大师的思想是一致性、贯穿性的,信和行不分开。《观经疏》里面说「就行立信」──根据称名之行,建立往生之信。这里直接以「称我名号」四个字来说明信心的内容。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清楚明了,人人听得懂、做得到,而不会让我们在那里猜测、揣度:「信什么?怎么信?信好了没有?我的信心够吗?」想来想去,觉 得有所畏难。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信,就落实在老老实实地称名念佛,你能老老实实念佛,就是信。你如果不老老实实「称我名号」,你说你再至心信乐、再感动, 感动得都掉出眼泪来了,感动得怎样怎样,那也都是凡夫生灭不实的心。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人不会走偏激,不会落在凡夫的体验哪、感受啊、欢喜啊、激动啊……通通不会落入这些死胡同,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在「称我名号」当中。
信心,以他所信的对象为本质内容;抽开所信的对象,所谓的信心只是一种空洞的主观意识,一种自以为是的观念。
凡夫的体验、心情,不是信心;称念弥陀名号,才是信心。这是很重要的地方!
「乃至十念」的解释
好!我们再来看「乃至十念」的解释(这里就有很多的讲究啦):
一、加了「上尽一形」。
二、「乃至十念」解释为「下收十念」。
三、「乃至」解释为「下至」。
四、「十念」解释为「十声」。
五、加「乘我愿力」等四字。
善导大师解释「乃至十念」,都是一辈子的念佛:只要你寿命还存在,就尽形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叫「上尽一形」。
「上尽一形」和「下收十念」相对。向上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向下少到临终十念。「下」是最少,「收」是包含、收进来,跑不出去,「下收十念」就是最 少临终十念念佛,都包含在内,收入在弥陀的救度之中。连临终十念的人都收摄在愿网当中,那何况一辈子念佛的人?那就更容易往生。所以「上尽一形,下收十 念」是显示: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愿生净土,坚持念佛,直到临终,都可以往生。也就显示这个法门容易、易行。你直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十念、一念都能往 生,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也没有一个众生会遗漏掉。
「乃至」解释为「下至」。「下」与「上」是互相对应的,既然说「下至十声」,那必然地也就是「上尽一形」。不过,「下至十声」是侧重针对临终才遇 到这个法门的人,他念十句佛,甚至念一句佛,也往生。因为这个是「对文增减」的,所以,善导大师直接把「十念」解释为「十声」。「十」字就不再做别的解 释,「十」还对「十」。在别的地方,有时候解释为「下至一声、一念等」。
所以,以善导大师来说,是以闻到念佛法门开始,一直到临命终时,一生念佛,称为「乃至十念」,也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号」。
还有,「十念」说为「十声」,「念」即是「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解释,成为古今奉行的标准。这在后面我们还会再说明。
为什么加「乘佛愿力」四个字?
这里有几个字非常重要:「乘佛愿力」、「以佛愿力」、「乘我愿力」。解释「乃至十念」时,善导大师处处不忘加这四个字。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可以从四点来说明:
第一,显示乘佛愿力的方法。「上尽一形,下收十念」后面紧接着「乘我愿力」,显示「上尽一形,下收十念」的念佛,就是乘佛愿力。这个很显然,不用再做更多的解释。
当然,这是指信顺、愿生的人,你不愿往生,那谈不上。所以,愿生、称名,即是乘佛愿力,没有那么复杂。讲「乘佛大愿船」,什么叫乘佛愿船?「我感 动了,我激动了,我突然欢喜、跳跃起来了,我就是乘上了。」或者「我念佛冥想入定了,心清净了,伏住烦恼了,我就是乘上了。不然没有乘上。」那都是落入歧 途,误导众生。
直接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信顺不疑,这就是乘佛愿力。佛的愿力,毕竟就是一句名号,称佛名号,就是乘佛愿力,直截了当!
第二,令众生安心。怎么叫令众生安心呢?令我们十方众生安心自在。「哎呀!我光是念佛,这么念几句,能往生吗?」如果不明白之所以能够往生的原 理,我们心里必然怀疑、不安。现在讲出「之所以下至十声的念佛就能往生,在于乘佛愿力」,既然是乘佛愿力去往生的,那么,担心自己没有修行、烦恼重、杂念 多等种种疑虑,就像冰一样消掉了。所以,加这四个字,能令我们得大安心。我们这样称佛名号,就是乘佛愿力。既是乘佛愿力,就没有不往生的,所以说「莫不皆 往」。
第三,破凡夫执情。破我们凡夫执着的情见。有的人以为「念佛是凭着我的称念功夫,这样才能往生」。善导大师说了:「不是的!你念佛往生,乃是乘佛愿力!不是靠你称念的功夫。」称名往生,不是我们自己的功力,而是弥陀之力。
第四,说明往生容易。为什么容易?在佛的愿力──「以佛愿力,易得往生!」那大家不用怀疑了,「为什么这么容易往生呢?」「以佛愿力」嘛!
世间的事情也是一样,有难有易。你没有这个力量,难如登天;他有这个力量,就易如反掌。如果让我们自己解脱生死轮回啊,善导大师说:「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恒河沙劫、恒沙劫尽都没有出期。可是如果我们仰凭阿弥陀佛大愿业力,那就非常容易。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的解释
后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善导大师既没有文字解释,也没有原文引用,而是通通略掉。好像愿文里面根本就没有这八字似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这两句话,从字面来看,是除开五逆谤法这两种人不救,但善导大师根据《观经》下品下生,认为这只是一种方便说,真实来讲并没有除开五逆谤法的人不救。这里略掉这八个字,就是要显明:五逆谤法的人,念佛愿生,也能往生。
以善导大师的思想,能够障碍我们往生的,不是我们的罪过,乃至五逆谤法这样极重的恶业,都不能构成我们往生的障碍。能够障碍我们往生的,就是我们自己不相信、不愿意、不念佛。只要信愿念佛,没有不往生的。
关于「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解释。
小结
这张表格大家回去可以复习一下,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把「至心信乐」解释为「称我名号」。
二、把「乃至十念」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接着又加了四个字,「乘我愿力」。
这都是我们净土宗宗义最重要的地方。
《第十八愿浅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