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觀經疏》
叁一頁
一心信樂
求願往生
上盡一形
下收十念
乘佛願力
莫不皆往
《觀經疏》
五一頁
但能
上盡一形
下收十念
以佛願力
莫不皆往
故名易也
《觀經疏》
五一頁
若我成佛
十方衆生
稱我名號
願生我國
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觀念法門》
叁五四頁
若我成佛
十方衆生
稱我名字
願生我國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往生禮贊》
五叁九頁
若我成佛
十方衆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第一行黑體字是第十八願願文,分成六節。下面是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的文句。左邊第一列標明「出處」,就是所引的文出在善導大師的哪本著作,以及在我們所編的《善導大師全集》的多少頁,便于大家查對原文。共有五條。
這五條文,一一對照上面第十八願願文,也分成小節,放在相應的位置。凡是空格的地方,說明善導大師在這裏略掉,這就是「減」,最明顯的就是「唯除 五逆,誹謗正法」,下面通通是空格。「乃至十念」下面解釋的文字比較多,是「增」。其它各相關位置,對照願文相應的文段,在解釋上有的增加,有的減少,所 以叫「對文增減」。
【正講】貳、善導大師釋第十八願<二>
(一)《觀經疏》之文一
我們來看,《觀經疏》第一條文(《善導大師全集》叁十一頁),整句是: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
上盡一形,下收十念,
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分爲四節:
一、「一心信樂」,解釋願文「至心信樂」。
二、「求願往生」,解釋「欲生我國」。這就好懂了。
叁、「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共十二個字,解釋「乃至十念」,可見得是重點。「上盡一形」從「下收十念」引申,但特別加上「乘佛願力」四個字。
四、「莫不皆往」,即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二)《觀經疏》之文二
我們再看第二條文,引自《觀經疏‧和會門》(《善導大師全集》五十一頁),整句是:
但能上盡一形,下收十念,
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分爲叁節,對照願文:
一、「但能」是「只要」,顯示很容易,只要信,只要願,只要念佛;可以看作是對應說明「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二、「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以佛願力」解釋「乃至十念」;同樣加了「上盡一形」,又強調「以佛願力」。
叁、「莫不皆往」解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故名易也」:總體說明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易就易在第十八願,佛之願力。
(叁)《觀經疏》之文叁
再下一行,引自《觀經疏‧和會門》(《善導大師全集》五十一頁),整句是: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
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分五節,對照願文:
一、「若我成佛,十方衆生」,對應願文「設我得佛,十方衆生」,一樣。
二、「稱我名號」,用來解釋「至心信樂」。很特別,值得注意。
叁、「願生我國」,就是解釋「欲生我國」。
四、「下至十念」,解釋「乃至十念」。
五、「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還是原文,沒有動。
(四)《觀念法門》之文
再看下面,這條文引自《觀念法門‧攝生增上緣》(《善導大師全集》叁百五十四頁)。整句是: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
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分爲五節:
一、「若我成佛,十方衆生」,與願文「設我得佛,十方衆生」差不多。
二、「願生我國」,即是「欲生我國」。不過次序上提前了。
叁、「稱我名字」,同樣用來解釋「至心信樂」,同樣值得注意。
四、「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解釋「乃至十念」;又加了四個字「乘我願力」。可以知道善導大師是怎樣地強調乘佛願力。
五、「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原文不動。
(五)《往生禮贊》之文
好,下面《往生禮贊》文(《善導大師全集》五百叁十九頁),整句是: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
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分爲四節:
一、「若我成佛,十方衆生」,對應「設我得佛,十方衆生」。
二、「稱我名號」,對「至心信樂」。仍然是用「稱名」來解釋「信心」。
叁、「下至十聲」,對「乃至十念」。
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原文不動。
增減必有特別含義
我們把這張表格這樣看了一遍,下面就來對照說明它增和減的地方。
善導大師是彌陀的化身,他增一個字、減一個字,或者改換一個字,都有必然的道理,我們不能輕易、含糊地疏忽了。之所以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來,就是爲了讓我們能一目了然,不至于簡單地疏漏過去。
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只有「乃至十念」和「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下面每行都有解釋,其它願文的解釋都有省略。可知再怎麼省略,這兩句不能省。
二、「乃至十念」的解釋,文字最多、最豐富,是重點。
叁、「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下面全省略,這有特別的含義。
我們來看解釋。其它都明白好懂,但關于「至心信樂」、「乃至十念」的解釋,必須加以說明。
「至心信樂」的解釋
「至心信樂」,有的人解釋得很複雜、很艱難。善導大師在這裏解釋得很簡單,有兩點:
一、一心信樂。
二、稱我名號。
「至心」就是「至誠心」,也就是「誠心誠意」,善導大師解釋爲「一心」;所以,善導大師講「一心」,並不難,就是一心一意,誠心誠意,並不是那種要怎樣禅定的一心。
爲什麼把「至心信樂」解釋爲「稱我名號」?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至心信樂」本來是講信心,可是善導大師把它解釋爲「稱名」──「稱我名號」,而且不是在一處,在《觀經疏》、《觀念法門》、 《往生禮贊》好幾個地方都這樣解釋,這就有點不好理解了。「至心信樂」是講「信」,「稱我名號」是講「行」啊,怎麼把「信」說成「行」呢?善導大師爲什麼 這麼解釋呢?
因爲所謂的信心,是信他所信的;離開了所信,談不上信心不信心。所謂「至心信樂」,就是相信「稱我名號,必得往生」,並不是信別的。所以,善導大師就直接依「稱名」這一邊來說明信心。
打個比喻說:你現在饑餓,餓得快要死了,人家拿米飯給你吃,讓你解除饑餓。哎!你心中就有活下去的信心,對不對?你有活下去的信心,實際上來講, 是因爲你有米飯吃。如果沒有米飯吃,你就沒有活下去的信心。有米飯吃才是信心,對不對?沒有米飯吃,就沒有信心。你不用講「我有信心活下來」,你只要說 「我有米飯吃」就可以了,更實在,更准確。
那我們「至心信樂」,信什麼?信有「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可以稱念、稱念此名號必得往生,所以就直接說「稱我名號」,這是本質。
善導大師的思想是一致性、貫穿性的,信和行不分開。《觀經疏》裏面說「就行立信」──根據稱名之行,建立往生之信。這裏直接以「稱我名號」四個字來說明信心的內容。
依善導大師的解釋,清楚明了,人人聽得懂、做得到,而不會讓我們在那裏猜測、揣度:「信什麼?怎麼信?信好了沒有?我的信心夠嗎?」想來想去,覺 得有所畏難。依善導大師的解釋:信,就落實在老老實實地稱名念佛,你能老老實實念佛,就是信。你如果不老老實實「稱我名號」,你說你再至心信樂、再感動, 感動得都掉出眼淚來了,感動得怎樣怎樣,那也都是凡夫生滅不實的心。
依善導大師的解釋,人不會走偏激,不會落在凡夫的體驗哪、感受啊、歡喜啊、激動啊……通通不會落入這些死胡同,而是紮紮實實地落實在「稱我名號」當中。
信心,以他所信的對象爲本質內容;抽開所信的對象,所謂的信心只是一種空洞的主觀意識,一種自以爲是的觀念。
凡夫的體驗、心情,不是信心;稱念彌陀名號,才是信心。這是很重要的地方!
「乃至十念」的解釋
好!我們再來看「乃至十念」的解釋(這裏就有很多的講究啦):
一、加了「上盡一形」。
二、「乃至十念」解釋爲「下收十念」。
叁、「乃至」解釋爲「下至」。
四、「十念」解釋爲「十聲」。
五、加「乘我願力」等四字。
善導大師解釋「乃至十念」,都是一輩子的念佛:只要你壽命還存在,就盡形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叫「上盡一形」。
「上盡一形」和「下收十念」相對。向上多到一輩子的念佛,向下少到臨終十念。「下」是最少,「收」是包含、收進來,跑不出去,「下收十念」就是最 少臨終十念念佛,都包含在內,收入在彌陀的救度之中。連臨終十念的人都收攝在願網當中,那何況一輩子念佛的人?那就更容易往生。所以「上盡一形,下收十 念」是顯示:不管什麼人,只要他願生淨土,堅持念佛,直到臨終,都可以往生。也就顯示這個法門容易、易行。你直到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十念、一念都能往 生,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了,也沒有一個衆生會遺漏掉。
「乃至」解釋爲「下至」。「下」與「上」是互相對應的,既然說「下至十聲」,那必然地也就是「上盡一形」。不過,「下至十聲」是側重針對臨終才遇 到這個法門的人,他念十句佛,甚至念一句佛,也往生。因爲這個是「對文增減」的,所以,善導大師直接把「十念」解釋爲「十聲」。「十」字就不再做別的解 釋,「十」還對「十」。在別的地方,有時候解釋爲「下至一聲、一念等」。
所以,以善導大師來說,是以聞到念佛法門開始,一直到臨命終時,一生念佛,稱爲「乃至十念」,也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號」。
還有,「十念」說爲「十聲」,「念」即是「聲」,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解釋,成爲古今奉行的標准。這在後面我們還會再說明。
爲什麼加「乘佛願力」四個字?
這裏有幾個字非常重要:「乘佛願力」、「以佛願力」、「乘我願力」。解釋「乃至十念」時,善導大師處處不忘加這四個字。這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呢?
可以從四點來說明:
第一,顯示乘佛願力的方法。「上盡一形,下收十念」後面緊接著「乘我願力」,顯示「上盡一形,下收十念」的念佛,就是乘佛願力。這個很顯然,不用再做更多的解釋。
當然,這是指信順、願生的人,你不願往生,那談不上。所以,願生、稱名,即是乘佛願力,沒有那麼複雜。講「乘佛大願船」,什麼叫乘佛願船?「我感 動了,我激動了,我突然歡喜、跳躍起來了,我就是乘上了。」或者「我念佛冥想入定了,心清淨了,伏住煩惱了,我就是乘上了。不然沒有乘上。」那都是落入歧 途,誤導衆生。
直接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信順不疑,這就是乘佛願力。佛的願力,畢竟就是一句名號,稱佛名號,就是乘佛願力,直截了當!
第二,令衆生安心。怎麼叫令衆生安心呢?令我們十方衆生安心自在。「哎呀!我光是念佛,這麼念幾句,能往生嗎?」如果不明白之所以能夠往生的原 理,我們心裏必然懷疑、不安。現在講出「之所以下至十聲的念佛就能往生,在于乘佛願力」,既然是乘佛願力去往生的,那麼,擔心自己沒有修行、煩惱重、雜念 多等種種疑慮,就像冰一樣消掉了。所以,加這四個字,能令我們得大安心。我們這樣稱佛名號,就是乘佛願力。既是乘佛願力,就沒有不往生的,所以說「莫不皆 往」。
第叁,破凡夫執情。破我們凡夫執著的情見。有的人以爲「念佛是憑著我的稱念功夫,這樣才能往生」。善導大師說了:「不是的!你念佛往生,乃是乘佛願力!不是靠你稱念的功夫。」稱名往生,不是我們自己的功力,而是彌陀之力。
第四,說明往生容易。爲什麼容易?在佛的願力──「以佛願力,易得往生!」那大家不用懷疑了,「爲什麼這麼容易往生呢?」「以佛願力」嘛!
世間的事情也是一樣,有難有易。你沒有這個力量,難如登天;他有這個力量,就易如反掌。如果讓我們自己解脫生死輪回啊,善導大師說:「若待娑婆證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恒河沙劫、恒沙劫盡都沒有出期。可是如果我們仰憑阿彌陀佛大願業力,那就非常容易。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解釋
後面「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善導大師既沒有文字解釋,也沒有原文引用,而是通通略掉。好像願文裏面根本就沒有這八字似的。這是什麼意思呢?
因爲這兩句話,從字面來看,是除開五逆謗法這兩種人不救,但善導大師根據《觀經》下品下生,認爲這只是一種方便說,真實來講並沒有除開五逆謗法的人不救。這裏略掉這八個字,就是要顯明:五逆謗法的人,念佛願生,也能往生。
以善導大師的思想,能夠障礙我們往生的,不是我們的罪過,乃至五逆謗法這樣極重的惡業,都不能構成我們往生的障礙。能夠障礙我們往生的,就是我們自己不相信、不願意、不念佛。只要信願念佛,沒有不往生的。
關于「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們會在後面詳細解釋。
小結
這張表格大家回去可以複習一下,最重要的有兩點:
一、把「至心信樂」解釋爲「稱我名號」。
二、把「乃至十念」解釋爲「上盡一形,下至十聲」,接著又加了四個字,「乘我願力」。
這都是我們淨土宗宗義最重要的地方。
《第十八願淺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