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想待人处世。
在唯识家的眼里,任何烦恼和困境都是可以转变的。这种转动不是用硬功夫,而是用意识来扭转。他们深信,在失败中必有成功的因缘,只要能转变心念,情况就大大地改变。比如说,怨偶总是彼此看到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一无是处,缺乏爱心,所以互相指责,彼此埋怨。他们之间的人际交流,便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反之,如果彼此能欣赏优点,相互鼓励,情感也就日益和睦。因此,人不怕不好,只怕消极。事不怕慢,只怕站;人不怕意见不同,只怕不能互相尊重。思想上有了积极的转变,际遇上便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你要记得佛经中所谓:
转识成智。
要把自私转变为分享,以获得喜悦;把自负转变为爱人,以提升自己生命的意义;把失败视为吸取教训的机会,以令自己更接近成功;把敌意转为沟通,以发挥互助合作的效果。积极的思考使人振作顺遂,消极的思考令人沮丧挫败。
良好的交流艺术
人不可能独个儿生活,每个人都是人群的一部分。因此唯有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沟通交流顺当,才有安全感和自在感。否则就会孤独落寞。心理学家葛拉塞(William Glasser)说:“在我们的社会中,孤独者必然失败。他们想在孤独中寻找认同,但这条路正好埋藏了挫败的人生,带来愤怒、挫折和退缩。”
交流使人能与别人交换心得,沟通意见,联络感情。更重要的是,透过交流,使自己完成社会化和个性化。在交流过程中,心智得到成长,自我得到肯定,同时感受到被关怀和关怀别人。这是安全感的来源,也是悦乐和幸福的根源。
个人大部分的心智能力是从交流中学来的,自我观念和自在感也是交流中获得的。因此交流是心灵生活很重要的一环,特别是语言的交流尤其重要。佛教十不善业(十种不善良的行为)中,光是语言交流就占了四个。它们是:
恶口:攻击、凌辱和谩骂的话。
绮语:逢迎阿谀的话。
两舌:搬弄是非的话。
妄语:欺骗和造谣的话。
人因为心理失衡、不安、敌意或匮乏,才会使用以上四种语言。
人在愤怒或受挫折时才出恶言,犹可谅解,如果一个人经常愤怒恶口,那就该检讨了。这表示他经常陷于失衡状态,看来他是在骂别人,事实上正在糟蹋自己的心灵。
绮语的人总带着不安,所以逢迎阿谀,宁可牺牲真理,也要讨取别人的笑容。人一旦有这种性格,正义的心声就会越来越微弱,终至完全麻木不仁。
两舌是搬弄是非者的专长,他们东家长西家短,看来很热心,但往往造成许多误会。有时,两舌者未必存心构陷别人,但他那空虚的心灵,却像恶魔一样,催促着他去做两头蛇的恶劣行为。
至于妄语杜撰的人,大部分因匮乏而起,自卑的投射出夸大的妄语,骗财骗色的剥削行为也透过妄语达到目的。妄语是一种烟雾,希望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脆弱和恶行,但妄语本身就是脆弱和恶行。
这四种恶业,都透过语言来完成。它们的共同点是心理失衡匮乏,亟待透过补偿和投射来达到满足。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越是采用这种消极性的响应,自己越是陷入难以挣脱的孤独,而成为一个失败者。
所以,每个人都要避免以上四种不好的交流方式,要学习正确的语言交流,它的重点是:
要说真心话和有把握的真话。
要说事理而不是品评别人的是非。
心里激动失衡时不讲话。
不用训斥和乞怜的方式与人讲话。
说话要掌握时机。
交流的目的有三:其一是知识经验的交换,它使人在心智能力上发生成长的效果;其二是情感的交流,它使人们觉得安全感和温暖,而享受到爱与被爱;其三是意见的沟通和协调。如果你与朋友相处,交谈了一整天,而和这两件事情毫不相干,那么你和朋友就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了。
有人说,群居终日热闹哄哄,是一件愉快的事。当然,偶一为之是无妨的,如果经常如此,甚至天天如此,那必然是一种心病,要设法克服才好。你一定有过这种经验:热闹一天之后,换来的竟然是空虚。越空虚,就越想寻求“言不及义”的麻醉,自己也就在知识、经验和视野上越陷于贫瘠,目光也就越来越短浅了。
请留意!不知道交流学习而心胸狭隘的人,是不会有光明前程的。
圆融的实践智慧
好的品行正是佛经上所说的正业。不过品行是一个相当抽象的名词,所以我们要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它,才能体会到丰富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要从“实践智慧”来看正业。
真正的善行不是墨守道德的成规,因为规范是死的,情境是活的;规范是限定性的,生活的情境是开放性的;所以没有实践的智慧,就不可能作正确合宜的行动。禅家所谓:
一愿也教你行,
二愿也教你行。
光明的人生必须具备实践的智慧。它是一种行动的力量,能判断是非曲直,给自己一种义务感,去解决问题,去过成功的人生。它也是一种反省思考的历程,从中你能清楚的认知、行动、检讨和实现你的目标。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特质:
把干扰思考的因素如自私、贪婪、面子、不安等清除掉,就能认清问题,作出正确的响应。纷扰、不单纯的心,正是陷入困扰的原因。
不断扩充你的经验和知识,它能孕育你的行动智慧。
对于该做的事,一定要采取行动。
检讨行动结果是实践智慧的一部分,它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
实践智慧的培养,并非个人单方面努力即能获致的,必须有好朋友切磋砥砺才行。人类的知识是在相互激荡中越辩越明。“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我们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从朋友那里学来的,良好的行动也是从团体生活中获得的。所以要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好的人际关系和合群的态度,有益于实践智慧的成长和培养。
透过小团体的交换意见和相互回馈,有助于实践智慧的发展。
从实际生活和工作经验的讨论中,容易促进自己心智结构的丰富化。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是“知识即是道德”,丰富的知识使人的行为成为善行。在禅者的眼里,唯有行动能符合“应然”,那才是真正的道德。这两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你就不可能洞识到那道德是什么。如果没有实践的能力,光是知又有什么用呢?禅所重视的正是知与行的相融。
适当的工作态度
工作或职业是人生很重要的一环,工作上的挫折或事业之不顺利,往往令人沮丧烦忧。由于它与自己的生计息息相关,所以许多人又认为这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工作”的无奈。另一方面,工作却也令人精神鼓舞,带来莫大的满足感。究竟我们要用什么态度工作才对呢?我认为正确的观念是:
在选择职业上,要以兴趣和性向为重,不应以待遇为考量依据。有兴趣的工作能激发潜能和创造活力;没有兴趣的工作,再好的待遇,也引不起努力的动机。
工作必须对社会有用和有建设性。对社会有害的工作或职业将破坏自己的自我观念,造成自暴自弃。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设法看出现在工作的意义或价值;它是引发刻苦耐劳、不断成长的动力。
要把工作或职业提升到服务的理念上。确认工作是否具有建设性,建设性的工作是福报的来源。
工作是辛苦的,必须勤奋才能完成,必须创造才能做好。因此,只有勤奋与创造才能体验到工作的乐趣。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有完整的计划。许多人以为,计划只有在政府和工商企业界才用得着,个人的家居生活用不着计划。这是错误的观念。计划能使人的生活有个明确目标;它能提振自己的精神,更能有效运用时间,获得成功的生活体验。因此,无论是家居生活和事业,都必须有计划。须得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并订出时间表。要注意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计划是踏实的步骤,而不是投机或碰运气。因此,有计划的工作就是成功的保证。现在归纳有效的计划是:
明订目标、步骤、方法、所需的能力和条件以及时间表。
设法获得所需要的能力,用能力去筹足其他条件。
全力照计划去做。
乐观。
适当的休闲以培养工作的干劲。
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工作。工作使人充实、有意义和朝气。但是过度的工作,变成工作狂,就会影响生活的品质。工作狂的特质是:
其一,为升迁或收入疯狂地投入其间;勤奋而没有想像力。心理学研究指出:A型性格的人,性情急躁,一旦步上工作狂,就会拼死命地工作。他们急性、有野心、有敌意。至于B型性格的工作狂,则往往沉迷在枯燥繁琐的文书工作中,他们让自己与工作的单位结为一体,那个机关就是他的天地,任何工作以外的东西都变得不重要,而予以压抑下来。
其二,有工作狂的人,对于私人生活极不重视,不帮忙做家事,不关心家人的情感,没有友谊,只有狂热的工作。因此,他们的情感生活经常陷于困境。我建议有工作狂的人应注意以下几个生活细节:
注意调剂自己的生活,培养兴趣,让自己有时间休闲,与家人和朋友联谊。
工作狂的人不宜骤然把工作辞掉,特别是在退休之前,必须先安排自己日后的去处。
学习延缓报偿的生活习惯,凡事不可强求或急于有结果。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个人维持生活、承担责任,乃至贡献所能的活动。它不但是一种生产,而且能赋予生活意义,让自己免于空虚和无聊。但若对工作过度狂热,就会对健康和家庭生活有所妨碍。工作狂的人,除了把时间耗在工作外,还表现出走不开、不放心,在许多小地方自我挑剔的行为特质。在工作效果方面,很难有杰出的表现。工作狂的行为特质是:
一味地工作,很少和朋友聊天。
喜欢把办公室紧闭着,埋头苦干。
不容许别人插话或表现得轻松。
家人或同事认为他不是随和的人。
常因为别人行动缓慢而急得发脾气。
无心做家事或布置生活环境。
不能准时赴约时,显得焦灼不安。
很不耐烦等人,甚至发脾气。
工作时拒绝听电话。
与人谈话,常常…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三章 禅灯 光明宽阔的胸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