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得心不在焉。
你可以对照着这些特质,检讨自己是否犯了工作狂的毛病。热爱工作是一件好事,但过分执著于工作,不能放松自己,过于急切,就不是好现象。工作狂是一种坏习气,它是长时间点点滴滴养成的,背后却是一个强烈的欲望。解铃须从系铃处着手,要把野心净化,让它化作热心才好。唐朝的法融禅师说:
风来波浪转,
欲静水还平。
我们心内的欲力像大风一样,吹得湖面狂涛大作,成为工作狂,如果你能在欲心上稍加澄净,心中还是能保持平静的。
请注意!平静最能发挥你的工作效率。
积极的生活意识
从精神生活的现象来看,精神力的流动有两个方向:一是振作,一是颓废。振作使人福慧增长,它是一种“生本能”,引导一个人走向光明。颓废是一种退化和死亡,它是一种“死本能”,能引领人走向堕落、溃败和黑暗。因此,人必须在振作与颓废之间选择振作,在光明与黑暗之间选择光明。
积极的意识,是指自己愿意不断的努力,改正错误,学习新知,在心智上不断成长。《六祖坛经》上说: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不肯认错就是消极,护短更是愚不可及。积极的意识就是肯改过,不护短。
这令我想起家父的一段故事:1975年,内子怀了身孕。当时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父母兄弟同住一起,父亲烟瘾很重,每天要抽两包香烟,他闲着没事,就坐在客厅猛抽烟。公寓房子面积不大,冬天窗户又紧闭着,大家只好耐着性子,吸父亲的“二手烟”。当然,我最担心的就是影响内子怀着的胎儿。于是,我把抽烟的坏处和影响全家健康及胎儿成长的可能性,诚惶诚恐地向父亲解释,建议他尽可能到阳台上抽。他听完之后,定定地看着我说:“抽烟既然危害健康,那就应该戒掉它。”
我看着他把烟栽进烟灰缸,熄灭的最后一缕烟,袅袅上升扩散,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没说第二句话,戒掉了他抽了几十年的烟。我和内子还有弟弟们都很惊喜感动。
我母亲更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家人说出精进和积极的人生智慧。她每天都在精进念佛,都在积极振作地运动和劳动。
有一天,母亲和我闲聊。她说:“我发现振作对老人而言是多么重要。如果你行动迟缓就不肯运动,不参加活动,就可能迅速退化。受了风寒,疲惫疼痛若不肯振作起来,耽睡在床上,就可能一病不起。注意啊!当你年老时,要留心这事。”我和内子听了都很受用,因为她好像打着灯笼,走在人生道上的前头,不时告诫我们,当心崎岖,避免跌倒。
精进是人类幸福和精神生活开展的动力。许多人以为只要无争,没企图心,就可以使自己清凉自在。这是很暧昧的说法。它往往把人误导到萎靡不振的道路上,甚至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我发觉,许多人在采取消极的态度之后,逐渐失去生活的朝气,漠不关心的疲软,迫使他采取更严重的防卫机制。最后,苍白和贫乏的魔,夺走了他的健康和幸福。
我们当然可以不与别人比较,也可以无争;但我们不可不振作,要勤奋自强,好让心智不断地成长,而提升生活的品质。我们也应当放下野心的企图,但不可缺乏光明踏实的生活目标。
人必须不停地求知,不断地历练自己,令“自我功能”提升,才能正确有效地处理问题,才有快乐和幸福。切忌采取逃避的态度,因为未经解决的难题,会不断地困扰你。在心理咨询经验中,我深切地体认到,逃避是堕落和崩溃的原因;人在放弃精进之后,才以心理症代替解决问题应负的责任。
我认为咨询的任务,是要帮助求助者发现并了解他的消极态度,认识它正是目前困难的原因。佛家说:
长夜漫漫,
正需要光明。
积极精进,肯承担,肯为自己负起责任,愿意行动,那就是光明的心灯。打开《华严经》就会发现,九次说法大会上都记载着类似的经文说:
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
威神之力,
及诸菩萨众善根力,
令汝入于是三昧。
这意思是说,毗卢遮那如来正是你心中的大日如来,是心中的光明性。你要接纳这股自性中的威神力量和正确明智的善良行动,才能令你获得源源不绝的“大智三昧”。
精进不是一个理念,而是一种行动力量和步骤。培养精进的几个要点如次:
看出希望,燃起信心和动机。
努力以赴,激发你的潜能。
把握自己,善用自己的优点。
相信好运,给自己勇气。
希望不是欲望或野心,而是看出事情的正面价值,对生活和工作作踏实的安排。它能激发你,令你不会萎靡不振。
要善用自己的优点,发挥出来,身边能运用的素材相当丰富。只要你愿意,就能用你的劳力、智力和特有的才华,过得丰富充实。能善用现有环境和条件的人,便能创造好运。
活用的知识经验
知识与经验,是在被组织成精确有效的单元之后,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那正确的单元就是观念。无论哪一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不能成为精确的观念,就可能是错误的或虚妄的。
我们的脑子可能装满许多信息或数据,但它可能是不完整的,是笼统暧昧的,是零碎的。这些东西对你待人处世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是一种障碍。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礼貌”,但很少人真正了解它的丰富内涵。甚至把礼貌界定为对别人微笑,或打拱作揖,或送礼请客等。当然,这些可以用来表示礼貌,但并不表示在任何地方都是适当的。因此,当我们不完全了解礼貌的意义时,就可能表错情、说错话。严格地说,任何一个观念都由以下四个因素构成,如果残缺不全,都会造成观念的含糊不清:
观念的名称。
观念所包含的实例。
透过观念的实例归纳出来的属性。
该观念所指的功用或价值。
“礼貌”是一个观念的名称。必须通过上面四个因素来检讨,才会充分了解所得到的礼貌观念,才会完整有用。任何知识观念,都是由事实和实务归纳来的:事实即是佛法所谓的“事”,归纳即所谓的“理”。透过“理事相融”所形成的完整观念即是正念。所以说正念是活泼有用的,是创意的。
有时,对一件事情的观念与别人不同,那是因为所搜集的数据不同,对属性的认定有出入,对价值或功用的观察有了差异。这时,需要的是讨论和沟通,而不是各执一端的强辩。辩论如果不是建立在彼此讯息的沟通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于是,我们必须面对事实,当立场和意见相左的时候,要设法了解对方。由于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对事情的看法自然互异。唯有彼此相互了解和接纳,才能找到意见和认知上的交点。这个相知的交点,便是友谊和互助的开端。
歧见的发生是由于各执己见,不愿意了解对方,而无法形成共识观念。在抽象的观念上,相互指责,各举一些特例来非难对方,互相伤害,加深误解,共识也就遥不可期。怨偶的对立,亲子的代沟,两个社会团体的敌意,都是这样形成的。
此外,正念并不是指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是指一个完整有效、获得正确观念的方法。它能令自己思考正确。正念必须透过以下三个因素来完成:
符合思考的逻辑。
建立在事实和经验上。
符合人类心智成长的道德法则。
透过正念的思考,很容易破除迷信、禁忌和虚幻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之中,若能养成正念的思考习惯,就能清醒觉照,有良好的生活适应。禅家说:
道须通流。
正念的本质不是墨守成规,而是用智慧面对变化无常的生活情境,作响应,那就是正念的心灯。
深厚的禅定修持
在自由开放的社会里,纷繁的价值观念令人无所适从,种种的引诱令人不能自拔,很容易坠入欲望的陷阱。我们的社会,普遍弥漫着一种想法:“别人有,自己也要有。”于是,生活的价值范畴变得非常狭隘,似乎只为了与别人一样的拥有,至于自己是什么,就完全被忽略了。
现代人是很外控的。多数人的观念和行为,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左右。因此缺乏自主性,不能自我控制。更确切地说,人很容易背叛自己,出卖自己。人一旦不能依自己的本质而活,而是依照别人的看法而活,日子久了就会空虚,而对付的方法就是麻醉。于是就会越陷越深。
禅定的意思是不被物欲所引诱,能做独立自主的人,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的人,不但能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而且还能实现自己,并在实现中发现喜悦。
自我肯定的人也具有较高的肯定性。他们不用情绪性的反应处理事物,而用持平的态度,作真实理性的响应。比如说:当一个人意见与别人不同时,如果采取侵犯性的批评,我们称它叫侵略性。如果委屈自己跟着别人附和,那就是非肯定性。对于一个肯定性的人而言,则能有效地把握自己的意见,而且愿意和别人沟通。
自我控制是禅定的另一种表现。当激怒你的境界出现时,你能不为其所动;引诱你的声色现前,不因此而迷失,那就是能保持清醒的智慧。否则,就会随波逐流,不能自拔。所以你要学习坐禅。《六祖坛经》中对坐禅的解释是:
何名坐禅?
此法门中无障无碍,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
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禅的重点显然不是为了坐,而是培养不被色相境界所牵引的定力,这定力正是独立思考、开展创意的心灵之光。
我们不能奢望自己永远步履在平坦的人生道上。人活着注定要在崎岖黑暗的路上蹒跚而行,要接受许多苦,要避免迷失,要当心掉落悬崖。所以,我们唯一的保证是有一双强而有力的脚,能行千里;握着智慧的禅灯,能照亮前程;还要有对好眼睛,能看清一切障碍,走离陷阱。若能如此,道路虽然崎岖,前程仍然似锦。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三章 禅灯 光明宽阔的胸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