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叁章 禅燈 光明寬闊的胸襟▪P6

  ..續本文上一頁覺得心不在焉。

  你可以對照著這些特質,檢討自己是否犯了工作狂的毛病。熱愛工作是一件好事,但過分執著于工作,不能放松自己,過于急切,就不是好現象。工作狂是一種壞習氣,它是長時間點點滴滴養成的,背後卻是一個強烈的欲望。解鈴須從系鈴處著手,要把野心淨化,讓它化作熱心才好。唐朝的法融禅師說:

  風來波浪轉,

  欲靜水還平。

  我們心內的欲力像大風一樣,吹得湖面狂濤大作,成爲工作狂,如果你能在欲心上稍加澄淨,心中還是能保持平靜的。

  請注意!平靜最能發揮你的工作效率。

  積極的生活意識

  從精神生活的現象來看,精神力的流動有兩個方向:一是振作,一是頹廢。振作使人福慧增長,它是一種“生本能”,引導一個人走向光明。頹廢是一種退化和死亡,它是一種“死本能”,能引領人走向墮落、潰敗和黑暗。因此,人必須在振作與頹廢之間選擇振作,在光明與黑暗之間選擇光明。

  積極的意識,是指自己願意不斷的努力,改正錯誤,學習新知,在心智上不斷成長。《六祖壇經》上說: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不肯認錯就是消極,護短更是愚不可及。積極的意識就是肯改過,不護短。

  這令我想起家父的一段故事:1975年,內子懷了身孕。當時我們是一個大家庭,父母兄弟同住一起,父親煙瘾很重,每天要抽兩包香煙,他閑著沒事,就坐在客廳猛抽煙。公寓房子面積不大,冬天窗戶又緊閉著,大家只好耐著性子,吸父親的“二手煙”。當然,我最擔心的就是影響內子懷著的胎兒。于是,我把抽煙的壞處和影響全家健康及胎兒成長的可能性,誠惶誠恐地向父親解釋,建議他盡可能到陽臺上抽。他聽完之後,定定地看著我說:“抽煙既然危害健康,那就應該戒掉它。”

  我看著他把煙栽進煙灰缸,熄滅的最後一縷煙,袅袅上升擴散,然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他沒說第二句話,戒掉了他抽了幾十年的煙。我和內子還有弟弟們都很驚喜感動。

  我母親更是用自己的行動,爲家人說出精進和積極的人生智慧。她每天都在精進念佛,都在積極振作地運動和勞動。

  有一天,母親和我閑聊。她說:“我發現振作對老人而言是多麼重要。如果你行動遲緩就不肯運動,不參加活動,就可能迅速退化。受了風寒,疲憊疼痛若不肯振作起來,耽睡在床上,就可能一病不起。注意啊!當你年老時,要留心這事。”我和內子聽了都很受用,因爲她好像打著燈籠,走在人生道上的前頭,不時告誡我們,當心崎岖,避免跌倒。

  精進是人類幸福和精神生活開展的動力。許多人以爲只要無爭,沒企圖心,就可以使自己清涼自在。這是很暧昧的說法。它往往把人誤導到萎靡不振的道路上,甚至造成生活適應上的困難。我發覺,許多人在采取消極的態度之後,逐漸失去生活的朝氣,漠不關心的疲軟,迫使他采取更嚴重的防衛機製。最後,蒼白和貧乏的魔,奪走了他的健康和幸福。

  我們當然可以不與別人比較,也可以無爭;但我們不可不振作,要勤奮自強,好讓心智不斷地成長,而提升生活的品質。我們也應當放下野心的企圖,但不可缺乏光明踏實的生活目標。

  人必須不停地求知,不斷地曆練自己,令“自我功能”提升,才能正確有效地處理問題,才有快樂和幸福。切忌采取逃避的態度,因爲未經解決的難題,會不斷地困擾你。在心理咨詢經驗中,我深切地體認到,逃避是墮落和崩潰的原因;人在放棄精進之後,才以心理症代替解決問題應負的責任。

  我認爲咨詢的任務,是要幫助求助者發現並了解他的消極態度,認識它正是目前困難的原因。佛家說:

  長夜漫漫,

  正需要光明。

  積極精進,肯承擔,肯爲自己負起責任,願意行動,那就是光明的心燈。打開《華嚴經》就會發現,九次說法大會上都記載著類似的經文說:

  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

  威神之力,

  及諸菩薩衆善根力,

  令汝入于是叁昧。

  這意思是說,毗盧遮那如來正是你心中的大日如來,是心中的光明性。你要接納這股自性中的威神力量和正確明智的善良行動,才能令你獲得源源不絕的“大智叁昧”。

  精進不是一個理念,而是一種行動力量和步驟。培養精進的幾個要點如次:

  看出希望,燃起信心和動機。

  努力以赴,激發你的潛能。

  把握自己,善用自己的優點。

  相信好運,給自己勇氣。

  希望不是欲望或野心,而是看出事情的正面價值,對生活和工作作踏實的安排。它能激發你,令你不會萎靡不振。

  要善用自己的優點,發揮出來,身邊能運用的素材相當豐富。只要你願意,就能用你的勞力、智力和特有的才華,過得豐富充實。能善用現有環境和條件的人,便能創造好運。

  活用的知識經驗

  知識與經驗,是在被組織成精確有效的單元之後,才能得心應手地運用,那正確的單元就是觀念。無論哪一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如果不能成爲精確的觀念,就可能是錯誤的或虛妄的。

  我們的腦子可能裝滿許多信息或數據,但它可能是不完整的,是籠統暧昧的,是零碎的。這些東西對你待人處世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一種障礙。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禮貌”,但很少人真正了解它的豐富內涵。甚至把禮貌界定爲對別人微笑,或打拱作揖,或送禮請客等。當然,這些可以用來表示禮貌,但並不表示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當的。因此,當我們不完全了解禮貌的意義時,就可能表錯情、說錯話。嚴格地說,任何一個觀念都由以下四個因素構成,如果殘缺不全,都會造成觀念的含糊不清:

  觀念的名稱。

  觀念所包含的實例。

  透過觀念的實例歸納出來的屬性。

  該觀念所指的功用或價值。

  “禮貌”是一個觀念的名稱。必須通過上面四個因素來檢討,才會充分了解所得到的禮貌觀念,才會完整有用。任何知識觀念,都是由事實和實務歸納來的:事實即是佛法所謂的“事”,歸納即所謂的“理”。透過“理事相融”所形成的完整觀念即是正念。所以說正念是活潑有用的,是創意的。

  有時,對一件事情的觀念與別人不同,那是因爲所搜集的數據不同,對屬性的認定有出入,對價值或功用的觀察有了差異。這時,需要的是討論和溝通,而不是各執一端的強辯。辯論如果不是建立在彼此訊息的溝通上,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于是,我們必須面對事實,當立場和意見相左的時候,要設法了解對方。由于每一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對事情的看法自然互異。唯有彼此相互了解和接納,才能找到意見和認知上的交點。這個相知的交點,便是友誼和互助的開端。

  歧見的發生是由于各執己見,不願意了解對方,而無法形成共識觀念。在抽象的觀念上,相互指責,各舉一些特例來非難對方,互相傷害,加深誤解,共識也就遙不可期。怨偶的對立,親子的代溝,兩個社會團體的敵意,都是這樣形成的。

  此外,正念並不是指顛撲不破的真理,而是指一個完整有效、獲得正確觀念的方法。它能令自己思考正確。正念必須透過以下叁個因素來完成:

  符合思考的邏輯。

  建立在事實和經驗上。

  符合人類心智成長的道德法則。

  透過正念的思考,很容易破除迷信、禁忌和虛幻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之中,若能養成正念的思考習慣,就能清醒覺照,有良好的生活適應。禅家說:

  道須通流。

  正念的本質不是墨守成規,而是用智慧面對變化無常的生活情境,作響應,那就是正念的心燈。

  深厚的禅定修持

  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裏,紛繁的價值觀念令人無所適從,種種的引誘令人不能自拔,很容易墜入欲望的陷阱。我們的社會,普遍彌漫著一種想法:“別人有,自己也要有。”于是,生活的價值範疇變得非常狹隘,似乎只爲了與別人一樣的擁有,至于自己是什麼,就完全被忽略了。

  現代人是很外控的。多數人的觀念和行爲,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左右。因此缺乏自主性,不能自我控製。更確切地說,人很容易背叛自己,出賣自己。人一旦不能依自己的本質而活,而是依照別人的看法而活,日子久了就會空虛,而對付的方法就是麻醉。于是就會越陷越深。

  禅定的意思是不被物欲所引誘,能做獨立自主的人,最基本的內涵就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的人,不但能了解自己,接納自己,而且還能實現自己,並在實現中發現喜悅。

  自我肯定的人也具有較高的肯定性。他們不用情緒性的反應處理事物,而用持平的態度,作真實理性的響應。比如說:當一個人意見與別人不同時,如果采取侵犯性的批評,我們稱它叫侵略性。如果委屈自己跟著別人附和,那就是非肯定性。對于一個肯定性的人而言,則能有效地把握自己的意見,而且願意和別人溝通。

  自我控製是禅定的另一種表現。當激怒你的境界出現時,你能不爲其所動;引誘你的聲色現前,不因此而迷失,那就是能保持清醒的智慧。否則,就會隨波逐流,不能自拔。所以你要學習坐禅。《六祖壇經》中對坐禅的解釋是:

  何名坐禅?

  此法門中無障無礙,

  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

  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

  禅的重點顯然不是爲了坐,而是培養不被色相境界所牽引的定力,這定力正是獨立思考、開展創意的心靈之光。

  我們不能奢望自己永遠步履在平坦的人生道上。人活著注定要在崎岖黑暗的路上蹒跚而行,要接受許多苦,要避免迷失,要當心掉落懸崖。所以,我們唯一的保證是有一雙強而有力的腳,能行千裏;握著智慧的禅燈,能照亮前程;還要有對好眼睛,能看清一切障礙,走離陷阱。若能如此,道路雖然崎岖,前程仍然似錦。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叁章 禅燈 光明寬闊的胸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