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機——通情達理的生活
如果你讓自己交給真我,那麼就活潑自在起來。所以,你要放下我相的執著。禅的宗旨是:“萬緣調直。”當你把虛假的妄緣放下時,就能做到所謂:“心地若空,慧日自現。”這時真我漸漸展露出光明和積極的力量。在生活適應和工作的表現上,會氣定神閑,不慌不亂地展現開來。當一個人能充分運用自性時,一種源源不絕的創意,就會在生活與事業中披露出來。
禅法中所謂的披露自己,就是用自己的真我去生活,去展現人生。這是說先放下虛妄或不合理的抱負水准,洗滌野心和成見,然後好好去成長,去實現,去過自己的豐富生活。
禅就其功用而言,是啓發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善巧的藝術。禅幫助人從參透生命的究竟、解脫紛擾的煩惱中,展露自性的活力,過實現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禅機。對于現代人,禅最重要的機契有以下幾個方面:
回歸生活的本身,不受虛妄錯誤的想法系縛而摧殘自己的生活。
放下刻板的意識,經由心靈的開放而獲得自在和清醒。
從平實生活中,體驗情感和認知的樂趣,豐足現代人的生活。
看出生命的圓滿究竟意義,給自己的一生賦予豐富的體驗,並看出生命的莊嚴之美。
禅,是一種促進人類心智蘇醒的法門。禅者深知,人類所以會失去悅樂,陷入無盡的掙紮和苦難,是因爲執著在自己所創造的事功上。所以蘇醒之道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空”,它正是禅機所在。
在禅家的眼裏,貪執不肯放下,就不可能創造。心中的淺見、偏見和刻板的意識一日不清除,就不可能有清醒和自由。生活的成敗不在于是否能幹,地位是否崇高,學識能力是否豐富;而在于能否接納和實現自己。接納自己就是富足,就能實現生活,發揮潛能,體驗悅樂。因此,本章要從解脫說起,再由自我的開展、善群和宗教的本質,來說明禅機的本質。
在解脫中成長(1)
維持心智的成長和健全的活動,就像維持身體的體能一樣,必須不斷地添補養料。人爲了適應環境,必須不斷求知和學習,消化與創新,要讓自己從舊適應中解脫出來,然後才有新適應能力。情性的生活也是一樣,如果不能從過去的情感和情緒中解脫出來,就會沈迷于過去而發生情感生活上的困擾。不過,如果沒有用功的學習和豐富的經驗,便談不上解脫;缺乏努力和磨煉,也談不上成長。
解脫成見才有真知
人如果把過去主觀經驗所得到的片面意見,用作響應新情境的決策指導,就會墜入成見的陷阱。對別人觀感不佳,就會排擠他,批評他的美意;對別人觀感好,就會一廂情願地接納他的欺騙。人世間,有許多難以彌補的錯誤,都是在成見中鑄成的。
成見不一定只是主觀的片面觀感;過去所獲得的見聞或知識,不分青紅皂白,頑固地用來處理新的問題,也是一種成見。外表是“現代”而思想帶著“古代”情結的人,往往在適應上發生很大的困難。
有一位母親,在女兒結婚時,傳授了許多馴夫術;女兒把它奉作圭臬。母親賜予的這份幸福秘笈,竟然成爲破壞女兒婚姻的利器。成見通常是不知不覺的,所以它常被形容爲一種心魔。它破壞人的正知正見,而自己卻認爲它是必然的真理。這位女士,一直到家庭破碎之後,才向我訴苦說:過去她與先生的誤會和沖突,有許多是母親一手造成的。不過,就這件事而言,成見不僅來自她的母親,也同時源自她自己的觀念。因爲她不能認清母親的話,她完全順從母親,不肯檢審明辨,這是她婚姻生活的致命傷。人一旦缺乏“了了分明”的思考能力,就很容易走入邪惡和迷信。
決定事情,最忌用道聽途說的意見,或根據一己之見作孤注一擲的決策;必須客觀無私、清醒地搜集資料,審慎研判,才能作最好的判斷。請注意,意見的來源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支持意見的理由是什麼。
解脫障礙才有創意
佛經告訴我們,創意不能開展的原因是心中有了障礙。這就好像視野被阻擋一樣,看不清前景,道路被堵塞,無法通行似的。在精神世界裏,有叁種障礙會破壞生活,阻礙心智的開展:
所知障。
煩惱障。
業障。
絕大部分的人都深信知識是重要的,我們只贊美飽學,卻很少注意飽學之後,更需要清醒和自由。古人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指的就是食古不化,會阻礙清醒的獨立思考。我們的教育過分強調記憶知識,缺乏良好的思考訓練,在創意上無法突破,研究發展無法達到應有的水准。
在心意活動方面,社會上通常的習俗、價值觀念和宗教文化現象,往往以“所知障”的方式,束縛個人思想,發生刻板或狹隘的思考。比如說,宗教的規範和真義就很容易被迷信的觀念所束縛,以致教義被曲解,而産生迷信的心理情結。許多不幸的宗教災難事件就是這樣發生的。多年前,美國曾經發生過某宗教團體集體自殺的慘事,那是由于障礙所致。佛法闡揚的是覺。覺必須建立在免除障礙和解脫上,這就是空的本義之一。
其次,煩惱是一種情緒和情感的紊亂或亢奮,它可以使人亂性,可以使人消沈痛苦,可以令人緊張焦慮。它是一種情性的障礙,會幹擾思想,影響生活態度,破壞人際適應。煩惱是從貪婪、憤怒的脾氣、無知的執著、傲慢和自卑中延伸來的。諸多煩惱中,以貪婪爲核心。也就是說,貪婪能演化爲一切煩惱。所以嗜欲越深,煩惱就越重,生活的創意和喜悅就越少。唐朝大珠禅師說:
嗜欲深者機淺。
是非交爭者未通。
觸境生心者少定。
寂寞忘機者慧沈。
傲物高心者我壯。
執空執有者皆愚。
尋文取證者益滯。
苦行求佛者俱迷。
離心求佛者外道。
執心是佛者爲魔。
生活的智慧必須以破除障礙爲前提,要懂得解脫和善巧。然而這樣的解脫,是不是很容易被認爲一無所有呢?大珠的弟子在聽完他對解脫和空的解釋之後說:
“我知道了,空的要義就是畢竟一無所有。”
大珠解釋道:
“畢竟是你自己,不是畢竟一無所有。”
這位弟子恍然大悟,很高興地離去。從大珠的談話中,我們知道空和解脫,是要歸到實實在在的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本質或真我也否定掉。
最後,業障是指行爲和習氣上的障礙,人如果沒有恒心,缺乏定力,生活習慣不好或染上惡習,都是惡業。許多人以爲自己體弱多病是業障,生意失敗是業障,這是錯誤的。真正的業障是自己被不好的思考、生活和工作習慣所阻礙,人所以有厄運,都是業障形成的。如果能從業障中解脫出來,就能看清事實,發展出得宜的適應。能從業障中解脫出來的人,就是有福氣的人。福氣不在占有,而是在“能用”;業障阻礙了你的“大用”,以致失去智慧,喪失機會。失去大機大用的人,又怎麼能活得幸福,活得成功呢?
人要從所知障、煩惱障和業障解脫出來,生活才顯得自在,思想才有自由和創意。不過,我們還須省思:如果沒有所知,又怎麼能解脫而生智慧呢?沒有煩惱,又怎麼能體會轉識成智的妙法呢?不是因爲蹉跎歲月,又怎麼會有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事實呢?從現在開始,只要你肯改變自己,願意從執著與沈迷中解脫出來,你就能過成功的人生。
在解脫中成長(2)
解脫占有才有自由
我曾聽過一個很生動的說法:一位佛門弟子在臨終魂魄脫體時,從一個小門進入一個珠寶的世界,放眼望去,應有盡有。這遊魂拼命地攫取,于是陷入痛苦的地獄,走不出來。各種珍玩統統穿戴在身上,這時,地藏菩薩看到了,對他說:
“把你占有的東西放下來,不就出離地獄了嗎?”
遊魂說:
“我舍不得。”
遊魂繼續在那裏受著苦。
這段故事是很發人深省的。人一旦走入野心的占有,就會陷入心靈的地獄世界。反之,只要一念能與別人分享,改變占有的態度,即使是經營龐大的事業,也是自由自在的。
解脫執著而後通達
每一個人都應該爲生活負起責任,爲工作盡心力,爲某些挑戰作堅持。目標明確,過程和方法清楚,能清醒地響應所面臨的一切挑戰,這樣的人是通達而負責的;反之,如果缺乏清醒的思考和工作計劃,憑著欲心一頭栽,像工作狂一樣地猛幹,或者死心眼兒不肯變通,那就是執著了。
我們應該對工作負責,而不是對工作執著;要爲自己盡本分,而不是讓自己執著放不開;要有通達的性情,而不是讓自己的心思打死結。
佛教有則故事說,有一次某地方洪水泛濫。某人被洶湧的洪水所困。有一位船夫勉強撐船來救他,他說:
“我平時用功念佛,我要等觀音菩薩來救我。”
他不肯上船,船夫看到水勢越來越大,只好把船劃開了。洪水越來越高漲。這時,他只聽到一個聲音:
“剛剛我來救你,你爲什麼不上船呢?”
這位佛門弟子太執著了,以致失去獲救的機會。
人的心如果在追逐著物就會執著,死纏著一個頑固念頭也是執著;反過來,如果用心來看物,來檢討觀念的正確與否,就會通達無礙。大珠禅師說:
心逐物爲邪。
物從心爲正。
儒家所謂的誠意和正心,正是要破執著,顯智慧,要培養“君子不器”的通達胸襟。
解脫執著能使人通權達變。那是自性真如展現的緣故。所以禅家說:
若了了見性者,
如摩尼珠現色,
說變亦得,
說不變亦得。
當一個人不被色相所縛時,就不會執著,成見和刻板的態度自然不起。他超越于變與不變,完全的通達,生活的適應能力也就好起來。
解脫消極才有積極
消極是等待的、懼怕的、逃避的、悲觀的。如果生活態度是消極的,那麼煩惱就會滿簍滿筐。等待的人就會錯過機會,懼怕的人就會焦慮不安,逃避的人最會累積難題,悲觀的人更是沮喪乏力。
有人說,積極是往好處想,肯上進;消極是往壞處想,所以畏首畏尾。我認爲積極和消極並非取決于樂觀或悲觀,而是決定于能否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如果思想行動,不是正對著解決問題而發,那就是消極,能面對它而設…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四章 禅機 通情達理的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