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叁章 禅燈 光明寬闊的胸襟▪P5

  ..續本文上一頁思想待人處世。

  在唯識家的眼裏,任何煩惱和困境都是可以轉變的。這種轉動不是用硬功夫,而是用意識來扭轉。他們深信,在失敗中必有成功的因緣,只要能轉變心念,情況就大大地改變。比如說,怨偶總是彼此看到對方的缺點,認爲對方一無是處,缺乏愛心,所以互相指責,彼此埋怨。他們之間的人際交流,便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反之,如果彼此能欣賞優點,相互鼓勵,情感也就日益和睦。因此,人不怕不好,只怕消極。事不怕慢,只怕站;人不怕意見不同,只怕不能互相尊重。思想上有了積極的轉變,際遇上便有著天壤之別。所以你要記得佛經中所謂:

  轉識成智。

  要把自私轉變爲分享,以獲得喜悅;把自負轉變爲愛人,以提升自己生命的意義;把失敗視爲吸取教訓的機會,以令自己更接近成功;把敵意轉爲溝通,以發揮互助合作的效果。積極的思考使人振作順遂,消極的思考令人沮喪挫敗。

  良好的交流藝術

  人不可能獨個兒生活,每個人都是人群的一部分。因此唯有能與別人和睦相處,溝通交流順當,才有安全感和自在感。否則就會孤獨落寞。心理學家葛拉塞(William Glasser)說:“在我們的社會中,孤獨者必然失敗。他們想在孤獨中尋找認同,但這條路正好埋藏了挫敗的人生,帶來憤怒、挫折和退縮。”

  交流使人能與別人交換心得,溝通意見,聯絡感情。更重要的是,透過交流,使自己完成社會化和個性化。在交流過程中,心智得到成長,自我得到肯定,同時感受到被關懷和關懷別人。這是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悅樂和幸福的根源。

  個人大部分的心智能力是從交流中學來的,自我觀念和自在感也是交流中獲得的。因此交流是心靈生活很重要的一環,特別是語言的交流尤其重要。佛教十不善業(十種不善良的行爲)中,光是語言交流就占了四個。它們是:

  惡口:攻擊、淩辱和謾罵的話。

  绮語:逢迎阿谀的話。

  兩舌:搬弄是非的話。

  妄語:欺騙和造謠的話。

  人因爲心理失衡、不安、敵意或匮乏,才會使用以上四種語言。

  人在憤怒或受挫折時才出惡言,猶可諒解,如果一個人經常憤怒惡口,那就該檢討了。這表示他經常陷于失衡狀態,看來他是在罵別人,事實上正在糟蹋自己的心靈。

  绮語的人總帶著不安,所以逢迎阿谀,甯可犧牲真理,也要討取別人的笑容。人一旦有這種性格,正義的心聲就會越來越微弱,終至完全麻木不仁。

  兩舌是搬弄是非者的專長,他們東家長西家短,看來很熱心,但往往造成許多誤會。有時,兩舌者未必存心構陷別人,但他那空虛的心靈,卻像惡魔一樣,催促著他去做兩頭蛇的惡劣行爲。

  至于妄語杜撰的人,大部分因匮乏而起,自卑的投射出誇大的妄語,騙財騙色的剝削行爲也透過妄語達到目的。妄語是一種煙霧,希望別人不知道自己的脆弱和惡行,但妄語本身就是脆弱和惡行。

  這四種惡業,都透過語言來完成。它們的共同點是心理失衡匮乏,亟待透過補償和投射來達到滿足。但是萬萬沒有想到,越是采用這種消極性的響應,自己越是陷入難以掙脫的孤獨,而成爲一個失敗者。

  所以,每個人都要避免以上四種不好的交流方式,要學習正確的語言交流,它的重點是:

  要說真心話和有把握的真話。

  要說事理而不是品評別人的是非。

  心裏激動失衡時不講話。

  不用訓斥和乞憐的方式與人講話。

  說話要掌握時機。

  交流的目的有叁:其一是知識經驗的交換,它使人在心智能力上發生成長的效果;其二是情感的交流,它使人們覺得安全感和溫暖,而享受到愛與被愛;其叁是意見的溝通和協調。如果你與朋友相處,交談了一整天,而和這兩件事情毫不相幹,那麼你和朋友就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了。

  有人說,群居終日熱鬧哄哄,是一件愉快的事。當然,偶一爲之是無妨的,如果經常如此,甚至天天如此,那必然是一種心病,要設法克服才好。你一定有過這種經驗:熱鬧一天之後,換來的竟然是空虛。越空虛,就越想尋求“言不及義”的麻醉,自己也就在知識、經驗和視野上越陷于貧瘠,目光也就越來越短淺了。

  請留意!不知道交流學習而心胸狹隘的人,是不會有光明前程的。

  圓融的實踐智慧

  好的品行正是佛經上所說的正業。不過品行是一個相當抽象的名詞,所以我們要從實踐的層面來看它,才能體會到豐富的意義。這就是爲什麼要從“實踐智慧”來看正業。

  真正的善行不是墨守道德的成規,因爲規範是死的,情境是活的;規範是限定性的,生活的情境是開放性的;所以沒有實踐的智慧,就不可能作正確合宜的行動。禅家所謂:

  一願也教你行,

  二願也教你行。

  光明的人生必須具備實踐的智慧。它是一種行動的力量,能判斷是非曲直,給自己一種義務感,去解決問題,去過成功的人生。它也是一種反省思考的曆程,從中你能清楚的認知、行動、檢討和實現你的目標。它至少包括以下幾個特質:

  把幹擾思考的因素如自私、貪婪、面子、不安等清除掉,就能認清問題,作出正確的響應。紛擾、不單純的心,正是陷入困擾的原因。

  不斷擴充你的經驗和知識,它能孕育你的行動智慧。

  對于該做的事,一定要采取行動。

  檢討行動結果是實踐智慧的一部分,它能不斷增強實踐能力。

  實踐智慧的培養,並非個人單方面努力即能獲致的,必須有好朋友切磋砥砺才行。人類的知識是在相互激蕩中越辯越明。“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我們的知識經驗大部分是從朋友那裏學來的,良好的行動也是從團體生活中獲得的。所以要注意掌握以下原則:

  好的人際關系和合群的態度,有益于實踐智慧的成長和培養。

  透過小團體的交換意見和相互回饋,有助于實踐智慧的發展。

  從實際生活和工作經驗的討論中,容易促進自己心智結構的豐富化。

  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的看法是“知識即是道德”,豐富的知識使人的行爲成爲善行。在禅者的眼裏,唯有行動能符合“應然”,那才是真正的道德。這兩者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我認爲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你就不可能洞識到那道德是什麼。如果沒有實踐的能力,光是知又有什麼用呢?禅所重視的正是知與行的相融。

  適當的工作態度

  工作或職業是人生很重要的一環,工作上的挫折或事業之不順利,往往令人沮喪煩憂。由于它與自己的生計息息相關,所以許多人又認爲這是“爲了生計不得不工作”的無奈。另一方面,工作卻也令人精神鼓舞,帶來莫大的滿足感。究竟我們要用什麼態度工作才對呢?我認爲正確的觀念是:

  在選擇職業上,要以興趣和性向爲重,不應以待遇爲考量依據。有興趣的工作能激發潛能和創造活力;沒有興趣的工作,再好的待遇,也引不起努力的動機。

  工作必須對社會有用和有建設性。對社會有害的工作或職業將破壞自己的自我觀念,造成自暴自棄。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設法看出現在工作的意義或價值;它是引發刻苦耐勞、不斷成長的動力。

  要把工作或職業提升到服務的理念上。確認工作是否具有建設性,建設性的工作是福報的來源。

  工作是辛苦的,必須勤奮才能完成,必須創造才能做好。因此,只有勤奮與創造才能體驗到工作的樂趣。

  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必須有完整的計劃。許多人以爲,計劃只有在政府和工商企業界才用得著,個人的家居生活用不著計劃。這是錯誤的觀念。計劃能使人的生活有個明確目標;它能提振自己的精神,更能有效運用時間,獲得成功的生活體驗。因此,無論是家居生活和事業,都必須有計劃。須得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並訂出時間表。要注意把握一個重要的原則:計劃是踏實的步驟,而不是投機或碰運氣。因此,有計劃的工作就是成功的保證。現在歸納有效的計劃是:

  明訂目標、步驟、方法、所需的能力和條件以及時間表。

  設法獲得所需要的能力,用能力去籌足其他條件。

  全力照計劃去做。

  樂觀。

  適當的休閑以培養工作的幹勁。

  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工作。工作使人充實、有意義和朝氣。但是過度的工作,變成工作狂,就會影響生活的品質。工作狂的特質是:

  其一,爲升遷或收入瘋狂地投入其間;勤奮而沒有想像力。心理學研究指出:A型性格的人,性情急躁,一旦步上工作狂,就會拼死命地工作。他們急性、有野心、有敵意。至于B型性格的工作狂,則往往沈迷在枯燥繁瑣的文書工作中,他們讓自己與工作的單位結爲一體,那個機關就是他的天地,任何工作以外的東西都變得不重要,而予以壓抑下來。

  其二,有工作狂的人,對于私人生活極不重視,不幫忙做家事,不關心家人的情感,沒有友誼,只有狂熱的工作。因此,他們的情感生活經常陷于困境。我建議有工作狂的人應注意以下幾個生活細節:

  注意調劑自己的生活,培養興趣,讓自己有時間休閑,與家人和朋友聯誼。

  工作狂的人不宜驟然把工作辭掉,特別是在退休之前,必須先安排自己日後的去處。

  學習延緩報償的生活習慣,凡事不可強求或急于有結果。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個人維持生活、承擔責任,乃至貢獻所能的活動。它不但是一種生産,而且能賦予生活意義,讓自己免于空虛和無聊。但若對工作過度狂熱,就會對健康和家庭生活有所妨礙。工作狂的人,除了把時間耗在工作外,還表現出走不開、不放心,在許多小地方自我挑剔的行爲特質。在工作效果方面,很難有傑出的表現。工作狂的行爲特質是:

  一味地工作,很少和朋友聊天。

  喜歡把辦公室緊閉著,埋頭苦幹。

  不容許別人插話或表現得輕松。

  家人或同事認爲他不是隨和的人。

  常因爲別人行動緩慢而急得發脾氣。

  無心做家事或布置生活環境。

  不能准時赴約時,顯得焦灼不安。

  很不耐煩等人,甚至發脾氣。

  工作時拒絕聽電話。

  與人談話,常常…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叁章 禅燈 光明寬闊的胸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