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佛法品味幸福配方:你可以,爱
[越南] 一行禅师
第四章 以理解之钥打开爱之门
理解与爱之眼:两种人,两种爱 我们继续第二组的慈观练习: 愿我学会以理解与爱之眼看自己。
愿她学会以理解与爱之眼看自己。
愿他学会以理解与爱之眼看自己。
愿他们学会以理解与爱之眼看自己。
愿我能够觉察、接触心中喜悦与幸福的种子。
愿她能够觉察、接触心中喜悦与幸福的种子。
愿他能够觉察、接触心中喜悦与幸福的种子。
愿他们能够觉察、接触心中喜悦与幸福的种子。
愿我学会识别、了解心中愤怒、贪婪和愚痴的源头。愿她学会识别、了解心中愤怒、贪婪和愚痴的源头。愿他学会识别、了解心中愤怒、贪婪和愚痴的源头。愿他们学会识别、了解心中愤怒、贪婪和愚痴的源头。
某个冬天,当梅村的住家众修行慈观的时候,一名年轻的在家女弟子对我说:“在我对男朋友做慈观后,我发现我不再那幺爱他了。可是,对我最讨厌的人做慈观以后,我忽然很恨自己。”在禅观之前,她对她男朋友的爱是又热又烈,让她看不见她男朋友的缺点。在禅观的过程中,她开始更清楚地看她男朋友,也觉知到,她男朋友其实没有想象中的完美。她说她不再那幺爱她男朋友了,然而事实上,她对他的爱却有了更多的慈和悲。她有办法理解到他受的痛苦,她对他的爱也因此变得更深、更健康。她有办法更自由地呼吸,也因此有办法让她的男友更自由地呼吸。虽然她说:“我不再那幺爱他了。”我想,她的意思是说:“我爱他更深了。”她对她最讨厌的人也有了新的了悟。忽然间她看到那个人为什幺会是这个样子了。她也看到了,她对那人的言行的反应是何等严厉,因而害他受苦。她的话,证明了她是真的在修行。照射正念的光芒:一瞥一眸的宁静与喜悦
“愿我学会以理解与爱之眼看自己。”又一次地,我们由自身开始做起,理解自己的真实本性。只要仍旧拒绝自己,仍旧继续伤害自己的身心,去谈爱他人、接纳他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有了正念,就有办法认识到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模式,以及我们思唯的内容。有时候,思唯会在原地打转,让我们在失去信心、悲观、冲突、悲伤、嫉妒中沉没。当我们的心是如此,我们的一言一行也就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这些心念来,进而对自己及他人造成伤害。这项修行,就是要在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模式中,照进正念的光芒,让我们能看得清楚。当念头或想法浮起时,立即觉察,并对它微笑。也许,这样就能使它止息,适当的注意 (yoniso manaskara)可以带来幸福、平安、清晰以及爱。不适当的注意 (ayoniso manaskara)则会令心中充塞悲伤、愤怒、歧视。正念帮助我们修行适当的注意,灌溉心中平安、幸福、解脱的种子。
佛教将心 (manas末那识 )形容为在树枝上吊着晃来晃去的猴子,一次又一次地,带我们进入痛苦的黑暗世界。修行是要在起心动念的过程中,照射正念的光芒,好让我们能看得清楚,不至于陷入不适当的注意。每次听到一段对话,或者目睹一件事故时,我们的注意可能是适当的,或是不适当的。有了正念,我们就有办法将它认出来,进而培养适当的注意,舍弃不适当的注意,并认识到:“我了知,不适当的注意,对我或是我关心的人都是无益的。”知道怎幺保持一颗宁静、喜悦的心,言行就会散发出平安和幸福,我们会成为自己真实的朋友,许多人的益友。 接下来,我们用正念,照亮我们的言语。我们可能下过决心,绝不说某些话,但最后还是把守不住,说了出来。正念可以帮助我们,不再说出引起自己和别人冲突的话语。 身体的行为,像是一瞥一眸、一挥手或是站姿,都会流露出我们的心态。每一个姿态,都道出我们心中的喜或悲、爱或恨、正念或不正念。正念照亮了我们所做的事情,像是我们的站姿、坐姿,怎样看别人,如何微笑,或者如何皱眉。正念光芒照耀下,我们觉知到哪一个行为是有益的,哪一个行为又是有害的。益己的行为,也将利益他人。伤己的行为,也将伤害他人。这就是为什幺在修行之初,我们说:“愿我学会以理解与爱之眼看自己。”一旦你用理解之钥打开了爱之门,你将能接纳自己和他人。如果你还没有办法接纳他人,那是因为你尚未接纳自己。如果你与你周围的人斗气,是因为你心中在自我斗争。《妙法莲华经》告诫我们,要以慈悲之眼来看众生,这也包括了自己。 “愿我知晓,如何每天滋养心中的喜悦种子。”是很重要的修行。我们的心有如一片田野,土地里藏着正面和负面的种子。我们必须觉知所有各式各样的种子。当我们接触到心中的痛苦时,也要知道尚有其他种子的存在。我们的祖先将痛苦的种子传递给我们,但他们也给了我们平安、自由、喜悦及幸福的种子。即使这些种子埋藏在意识深处,我们仍可灌溉它们,帮助它们茁壮起来。接触心中的喜悦、平安、自在、安稳及爱的种子是很重要的修行。我们也邀请朋友同样地接触我们这些种子。如果我们爱某人,我们每天都需要觉察并接触在他心中的正面种子,不要他浇灌愤怒、沮丧和仇恨的种子。这样,可以帮助他朝健康与幸福的方向成长。禅观何人
启于恨,止于爱
我们的修行变得稳固时,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去理解、去爱、去照顾自己。然后,我们便可以将他人作为慈观的对象。首先,我们选喜欢的人作禅观的对象,其次是不爱也不恨的人,然后才是我们爱的人,最后是我们很厌恶的人。在《清净道论》中,佛音要我们先对我们所喜欢的人修慈观,因为要将爱心赠予喜欢的人比较容易。他以燃火为比喻。首先点燃稻草,等这些稻草烧起来了,再加小树枝。小树枝烧起来后,再添入小木柴。等小木材烧起来后,我们才放进大木材,直到一些潮湿或青嫩的木材也烧起来为止。但,如果我们想要直接在一些湿漉漉的木材上烧火,我们不可能成功。佛音又说,如果以我们的爱人来做开始修行,我们可能会被强烈的感觉吞噬。他也劝告我们,不要拿已过世的人做禅观对象,除非说我们的正念既稳固又真确,这才没有什幺好顾虑的。因为明白到生与死不过是一种概念罢了,所以不会因为禅观所爱的人、厌恶的人或是已过世的人而迷失掉。
“愿他身心安乐、轻松。愿他心无愤怒、烦恼、恐惧、忧虑。”专注于慈观对象时,如果他住在你的东边,就将你所有的能量送到东边去。如果他坐在你右边,就将你的能量延伸到右边去。用爱的能量环绕着他。即使他不需要你的爱,也要如此修行。安住于深刻的专注中。因为你知道怎幺爱自己,你有能力将爱给予喜欢的人。谛观他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这个修行其实是很容易的。在《念处经》佛陀教导僧侣们、、中,“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的意思是说,当你做禅观时,你不是站在外边往内看。想要对某人有深刻和直接的理解,你必须与他合二为一。只要你还把自己看做是与你观照的对象分开的,你的理解就还不算真确。 在你成功地对喜欢的人做禅观以后,选一个你既不爱也不恨的人来做禅观对象,像是邮差或是电工。就算你对他有少许好恶感,那并不真的是爱或恨。一个你不爱也不恨的人,可以是百万人的代表。譬如说,你想将你的爱延展到波斯尼亚人,就选一个你可以观想出的波斯尼亚人做禅观对象。谛观他,并观想他的身体、感受、认知、心行、心识,如此,你便会看到他整个国家的情况。若是你能够理解他,你就能够去爱、去理解所有的波斯尼亚人。如果你说:“愿一切众生快乐。”但却没有明确、实在对象时,你的愿望也许会太过模糊。若是只专注在一个人上,说:“愿他和所有像他的人安全,不受伤害”会比较容易。如此一来,你的爱将会变得实在。慈观,绝非只是在思想上的祈望,而是实实在在的修行。修行谛观,你将散发正念的能量,照亮你禅观的对象。真正的谛观,总会带来真正的爱。 几个月之后,如果你觉得你可以做下一阶段的修行时,选一个你爱的人做禅观对象。甚至,你也可以选你最亲爱的人。“愿他身心安乐、轻松。愿他安全,不受伤害。愿他心无愤怒、烦恼、恐惧、忧虑。 ”这是非常甜蜜的修行,也是为什幺《清净道论》警告我们,这项修行的缺点是,在禅观跟你关系密切的人时,你的专注可能会丧失。 最后,禅观被你当成敌人、光是想到他就会令你愤怒的人。把自己放到他的处境中,然后想:“愿他身心安乐、幸福、轻松。”如果你还未能爱自己,你就没有能力去爱你的敌人。当你能够爱自己时,你就能爱所有的人。若能做到这点,你就会明白到你所谓的敌人,也不过是个正在受苦的人罢了。 “愿他安全,不受伤害。”越战期间,我禅观越南士兵,祈愿他们不要丧命沙场。我也禅观美国士兵,深深地同情他们。我知道,他们被派遣到千里之外的异乡,到此来杀人或被杀,我祈愿他们平安。如此的禅观,带来一股深刻的渴望,希望战争能结束,让所有的越南人及美国人生活平安。一旦那股渴望变得清晰了,眼前就只是一条道路——为结束战争而努力。当你修行慈观,你必须往那条路上走。一旦你能看到,被你称为敌人的人也在受苦,你就会想去爱他、接受他。“敌人”这个观念会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他也在受苦、也需要我们的爱和慈悲的真相。 “愿我能够觉察、接触心中喜悦与幸福的种子。”首先,我们学习接触和认出心中幸福和喜悦的种子。一旦成功了,即使是偶尔做到,也可以继续以别人作为禅观对象来修行。就算某人非常不快乐,你也知道,在他心中仍有幸福与喜悦的种子。学会怎样灌溉自己心中的这些种子后,你便会知道怎样灌溉他人心中的种子。借着…
《聆听佛法品味幸福配方 你可以,爱 第四章 以理解之钥打开爱之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