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佛法品味幸福配方:你可以,愛
[越南] 一行禅師
第四章 以理解之鑰打開愛之門
理解與愛之眼:兩種人,兩種愛 我們繼續第二組的慈觀練習: 願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
願她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
願他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
願他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
願我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
願她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
願他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
願他們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
願我學會識別、了解心中憤怒、貪婪和愚癡的源頭。願她學會識別、了解心中憤怒、貪婪和愚癡的源頭。願他學會識別、了解心中憤怒、貪婪和愚癡的源頭。願他們學會識別、了解心中憤怒、貪婪和愚癡的源頭。
某個冬天,當梅村的住家衆修行慈觀的時候,一名年輕的在家女弟子對我說:“在我對男朋友做慈觀後,我發現我不再那幺愛他了。可是,對我最討厭的人做慈觀以後,我忽然很恨自己。”在禅觀之前,她對她男朋友的愛是又熱又烈,讓她看不見她男朋友的缺點。在禅觀的過程中,她開始更清楚地看她男朋友,也覺知到,她男朋友其實沒有想象中的完美。她說她不再那幺愛她男朋友了,然而事實上,她對他的愛卻有了更多的慈和悲。她有辦法理解到他受的痛苦,她對他的愛也因此變得更深、更健康。她有辦法更自由地呼吸,也因此有辦法讓她的男友更自由地呼吸。雖然她說:“我不再那幺愛他了。”我想,她的意思是說:“我愛他更深了。”她對她最討厭的人也有了新的了悟。忽然間她看到那個人爲什幺會是這個樣子了。她也看到了,她對那人的言行的反應是何等嚴厲,因而害他受苦。她的話,證明了她是真的在修行。照射正念的光芒:一瞥一眸的甯靜與喜悅
“願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又一次地,我們由自身開始做起,理解自己的真實本性。只要仍舊拒絕自己,仍舊繼續傷害自己的身心,去談愛他人、接納他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有了正念,就有辦法認識到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模式,以及我們思唯的內容。有時候,思唯會在原地打轉,讓我們在失去信心、悲觀、沖突、悲傷、嫉妒中沈沒。當我們的心是如此,我們的一言一行也就不由自主地表現出這些心念來,進而對自己及他人造成傷害。這項修行,就是要在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模式中,照進正念的光芒,讓我們能看得清楚。當念頭或想法浮起時,立即覺察,並對它微笑。也許,這樣就能使它止息,適當的注意 (yoniso manaskara)可以帶來幸福、平安、清晰以及愛。不適當的注意 (ayoniso manaskara)則會令心中充塞悲傷、憤怒、歧視。正念幫助我們修行適當的注意,灌溉心中平安、幸福、解脫的種子。
佛教將心 (manas末那識 )形容爲在樹枝上吊著晃來晃去的猴子,一次又一次地,帶我們進入痛苦的黑暗世界。修行是要在起心動念的過程中,照射正念的光芒,好讓我們能看得清楚,不至于陷入不適當的注意。每次聽到一段對話,或者目睹一件事故時,我們的注意可能是適當的,或是不適當的。有了正念,我們就有辦法將它認出來,進而培養適當的注意,舍棄不適當的注意,並認識到:“我了知,不適當的注意,對我或是我關心的人都是無益的。”知道怎幺保持一顆甯靜、喜悅的心,言行就會散發出平安和幸福,我們會成爲自己真實的朋友,許多人的益友。 接下來,我們用正念,照亮我們的言語。我們可能下過決心,絕不說某些話,但最後還是把守不住,說了出來。正念可以幫助我們,不再說出引起自己和別人沖突的話語。 身體的行爲,像是一瞥一眸、一揮手或是站姿,都會流露出我們的心態。每一個姿態,都道出我們心中的喜或悲、愛或恨、正念或不正念。正念照亮了我們所做的事情,像是我們的站姿、坐姿,怎樣看別人,如何微笑,或者如何皺眉。正念光芒照耀下,我們覺知到哪一個行爲是有益的,哪一個行爲又是有害的。益己的行爲,也將利益他人。傷己的行爲,也將傷害他人。這就是爲什幺在修行之初,我們說:“願我學會以理解與愛之眼看自己。”一旦你用理解之鑰打開了愛之門,你將能接納自己和他人。如果你還沒有辦法接納他人,那是因爲你尚未接納自己。如果你與你周圍的人鬥氣,是因爲你心中在自我鬥爭。《妙法蓮華經》告誡我們,要以慈悲之眼來看衆生,這也包括了自己。 “願我知曉,如何每天滋養心中的喜悅種子。”是很重要的修行。我們的心有如一片田野,土地裏藏著正面和負面的種子。我們必須覺知所有各式各樣的種子。當我們接觸到心中的痛苦時,也要知道尚有其他種子的存在。我們的祖先將痛苦的種子傳遞給我們,但他們也給了我們平安、自由、喜悅及幸福的種子。即使這些種子埋藏在意識深處,我們仍可灌溉它們,幫助它們茁壯起來。接觸心中的喜悅、平安、自在、安穩及愛的種子是很重要的修行。我們也邀請朋友同樣地接觸我們這些種子。如果我們愛某人,我們每天都需要覺察並接觸在他心中的正面種子,不要他澆灌憤怒、沮喪和仇恨的種子。這樣,可以幫助他朝健康與幸福的方向成長。禅觀何人
啓于恨,止于愛
我們的修行變得穩固時,我們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去理解、去愛、去照顧自己。然後,我們便可以將他人作爲慈觀的對象。首先,我們選喜歡的人作禅觀的對象,其次是不愛也不恨的人,然後才是我們愛的人,最後是我們很厭惡的人。在《清淨道論》中,佛音要我們先對我們所喜歡的人修慈觀,因爲要將愛心贈予喜歡的人比較容易。他以燃火爲比喻。首先點燃稻草,等這些稻草燒起來了,再加小樹枝。小樹枝燒起來後,再添入小木柴。等小木材燒起來後,我們才放進大木材,直到一些潮濕或青嫩的木材也燒起來爲止。但,如果我們想要直接在一些濕漉漉的木材上燒火,我們不可能成功。佛音又說,如果以我們的愛人來做開始修行,我們可能會被強烈的感覺吞噬。他也勸告我們,不要拿已過世的人做禅觀對象,除非說我們的正念既穩固又真確,這才沒有什幺好顧慮的。因爲明白到生與死不過是一種概念罷了,所以不會因爲禅觀所愛的人、厭惡的人或是已過世的人而迷失掉。
“願他身心安樂、輕松。願他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專注于慈觀對象時,如果他住在你的東邊,就將你所有的能量送到東邊去。如果他坐在你右邊,就將你的能量延伸到右邊去。用愛的能量環繞著他。即使他不需要你的愛,也要如此修行。安住于深刻的專注中。因爲你知道怎幺愛自己,你有能力將愛給予喜歡的人。谛觀他的色、受、想、行、識五蘊,這個修行其實是很容易的。在《念處經》佛陀教導僧侶們、、中,“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的意思是說,當你做禅觀時,你不是站在外邊往內看。想要對某人有深刻和直接的理解,你必須與他合二爲一。只要你還把自己看做是與你觀照的對象分開的,你的理解就還不算真確。 在你成功地對喜歡的人做禅觀以後,選一個你既不愛也不恨的人來做禅觀對象,像是郵差或是電工。就算你對他有少許好惡感,那並不真的是愛或恨。一個你不愛也不恨的人,可以是百萬人的代表。譬如說,你想將你的愛延展到波斯尼亞人,就選一個你可以觀想出的波斯尼亞人做禅觀對象。谛觀他,並觀想他的身體、感受、認知、心行、心識,如此,你便會看到他整個國家的情況。若是你能夠理解他,你就能夠去愛、去理解所有的波斯尼亞人。如果你說:“願一切衆生快樂。”但卻沒有明確、實在對象時,你的願望也許會太過模糊。若是只專注在一個人上,說:“願他和所有像他的人安全,不受傷害”會比較容易。如此一來,你的愛將會變得實在。慈觀,絕非只是在思想上的祈望,而是實實在在的修行。修行谛觀,你將散發正念的能量,照亮你禅觀的對象。真正的谛觀,總會帶來真正的愛。 幾個月之後,如果你覺得你可以做下一階段的修行時,選一個你愛的人做禅觀對象。甚至,你也可以選你最親愛的人。“願他身心安樂、輕松。願他安全,不受傷害。願他心無憤怒、煩惱、恐懼、憂慮。 ”這是非常甜蜜的修行,也是爲什幺《清淨道論》警告我們,這項修行的缺點是,在禅觀跟你關系密切的人時,你的專注可能會喪失。 最後,禅觀被你當成敵人、光是想到他就會令你憤怒的人。把自己放到他的處境中,然後想:“願他身心安樂、幸福、輕松。”如果你還未能愛自己,你就沒有能力去愛你的敵人。當你能夠愛自己時,你就能愛所有的人。若能做到這點,你就會明白到你所謂的敵人,也不過是個正在受苦的人罷了。 “願他安全,不受傷害。”越戰期間,我禅觀越南士兵,祈願他們不要喪命沙場。我也禅觀美國士兵,深深地同情他們。我知道,他們被派遣到千裏之外的異鄉,到此來殺人或被殺,我祈願他們平安。如此的禅觀,帶來一股深刻的渴望,希望戰爭能結束,讓所有的越南人及美國人生活平安。一旦那股渴望變得清晰了,眼前就只是一條道路——爲結束戰爭而努力。當你修行慈觀,你必須往那條路上走。一旦你能看到,被你稱爲敵人的人也在受苦,你就會想去愛他、接受他。“敵人”這個觀念會銷聲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他也在受苦、也需要我們的愛和慈悲的真相。 “願我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首先,我們學習接觸和認出心中幸福和喜悅的種子。一旦成功了,即使是偶爾做到,也可以繼續以別人作爲禅觀對象來修行。就算某人非常不快樂,你也知道,在他心中仍有幸福與喜悅的種子。學會怎樣灌溉自己心中的這些種子後,你便會知道怎樣灌溉他人心中的種子。借著…
《聆聽佛法品味幸福配方 你可以,愛 第四章 以理解之鑰打開愛之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