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的言語、眼神、關愛,你能夠幫他接觸到這些種子,雙方也都將因此受益。
在梅村,我邀請學生寫下父母親的優點。有一個年輕人輕而易舉地就能列出他父親的長處,卻不願意描述母親,因爲他想這是很不愉快的事。在開始禅觀以後,他非常驚訝地發現,他能夠接觸到他母親的許多優點。他愈發現母親的優點,愈能夠平息他對母親的怨恨。深入觀察之後,他重新建立與母親的關系,愛自他心中流露出來。
之後,他寫了一封愛的信給他母親,信中暢訴了他的了悟,承認母親的優點,表達了對她的感激。他母親收到信後,感動莫名,她的兒子從來沒有這樣好好地跟她講過話。她跟鄰居聊起這件事,說她是怎樣高興能夠與兒子和好,又是怎樣惋惜她自己的母親已不在人世,她想寫一封類似的信給她母親。這名年輕人知道後,寫信給媽媽說:“請不要以爲外婆不在人世,她仍活在您心中。我相信她會讀到您的信,即使是在您寫信的時候。”這是他從這次修行中得到的了悟——我們的父母、祖先都活在我們心中。我們是他們的延續。在收到他的第二封信後,他母親真的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母親。一人修行,全家受益。灌溉美好的種子:清除心中的毒素
“願我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佛法用“一切種子” (Sarvabijaka)來形容心識。我們是園丁,識別、灌溉、耕耘最好的種子。我們要有信心:在我們的心中有美好的種子。然後,用適當的注意,在坐禅、行禅或是日常生活中,接觸這些種子。當我們成功地接觸到這些正面種子,我們將知道怎樣一次又一次地接觸它們,它們也會變得更茁壯。這就是爲什幺我常要求心理治療師,不要只是與病人談論他們的問題,而要幫助病人接觸喜悅和幸福的種子。如果治療師知道怎樣在走路時維持正念,接觸自己美善的元素,就知道怎樣幫助病人也這樣做。爲何不帶你的病人到室外做行禅
教他們怎樣以煥然一新的步伐在大地上走路,怎樣接觸到藍天白雲。教他們怎樣慢下來,怎樣享受當下最簡單的樂趣,怎樣借這一切來滋養自己。如果治療師只和病人談痛苦,傷害可能更大。
“願我能夠覺察、接觸心中喜悅與幸福的種子。”這個練習的本質是愛。“現在有許多人不知道如何修行真愛。 ”3這是我所著《步入解脫》中的一句話。
“願我學會識別、了解心中憤怒、貪婪和愚癡的源頭。”“識別”的意思是認知某事的存在。“了解源頭”的意思是理解事物的本性——它從何而來,是什幺因緣彙聚而成的,以及已存在多久。這是谛觀的過程。
我們的心中都有些毒素,包括貪(貪念)、(憤怒)、癡(愚癡)。貪念使我們追逐名譽、利益、財富和性等聲色名利。愚癡是無知、不理解。除這叁毒外,還有其他毒素,包括慢(傲慢)、疑(懷疑)。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正念,以認識心中的貪念、憤怒與愚癡,了解這些毒素帶來的痛苦 (外在因素並非唯一來源 )。佛陀問:“憤怒怎幺可能在沒有憤怒的人之中生起
”憤怒的主要來源,是我們心中的憤怒種子。親眼目睹、親耳聽見一件事的或許有兩個人,但生氣的可能只要一個。言語和事件只是刺激了我們心中的東西,若是藏識沒有憤怒的種子,憤怒不可能生起。
在能幫助別人之前,我們必須懂得處理自己的憤怒。當怒火被煽動時,我們往往會攻擊那些灌溉我們憤怒種子的人。這就像是我們的房子著火了,不去滅火,卻跑去追那些我們以爲是放火的人。與別人爭吵,只是在我們心中的憤怒種子上澆水。當憤怒生起時,就要回歸自己,並用正念的能量去擁抱、平息、照耀那股憤怒。不要以爲如果你也使那人受苦,你會覺得好過些。這是很危險的想法。他們憤怒時,可能反應會更嚴厲,那股憤怒更會一發不可收拾。佛陀教導我們,當憤怒生起時,就要閉起眼睛、耳朵,回歸自己,照料心中那股憤怒源頭。轉化你的憤怒,並不僅僅是爲了個人的解脫,你周遭的所有人,甚至遠方的人也會受益。
佛陀列舉 7項放下憤怒的理由:
1.憤怒使我們醜陋。當感到憤怒,照照鏡子,然後我們就會做些使自己更漂亮的事。這首短偈可以幫助我們修行: 憤怒令我醜,
知此我微笑。
回來守護心,
慈觀不間斷。 4 2.憤怒使我們受苦。“就像正在被烤的蝦”,我們令自己的痛苦倍增。
3.憤怒令我們無法興盛和成長。
4.憤怒使我們無法在物質上或是精神上富有,令我們失去現有的財富或幸福。
5.我們會因爲憤怒而惡名昭彰。
6.憤怒令我們會失去朋友,因爲他們怕會被我們心中的炸彈炸毀。
7.憤怒令我們會變成餓鬼,無法清新、喜悅地在僧團生活。
生氣的時候,你的臉看起來就像是一顆會爆炸的炸彈。閉起眼睛和耳朵,回歸自己,好讓怒火平息下來。即使不容易做到,也要微笑。微笑可以放松幾百塊小肌肉,使臉看起來更吸引人。隨地坐下,然後谛觀。如果你的專注力還不夠強,不妨走到外面做行禅。最重要的,是要灌溉正念的種子,讓它在你的意識中生起。憤怒啊,我的老朋友:痛苦的源頭不在別處 正念是隨時隨地保持正念,就像憤怒總是動不動就生氣。當你喝水時,覺知你正在喝水,這就是喝水的正念。此處,我們要對憤怒培養正念。吸氣,我知道我感到憤怒,呼氣,我知道憤怒在我心中。
一開始,憤怒的能量生起;接著,正念的能量生起,第二道能量擁抱第一道能量,讓第一道能量平息、消逝。我們不是要製造正念來趕走或對抗憤怒,而是要來好好照顧憤怒。這個方法是非二元、非暴力的。因爲認知到正念和憤怒都是我們的一部分,所以它是非二元的。一道能量擁抱另外一道能量。不要對你的憤怒生氣。不要試著趕走它,或壓抑它。承認憤怒生起了,然後照顧它。胃痛時,你不但不會生胃的氣,反而會照顧它。做母親的聽到娃娃在哇哇大哭,她會放下手邊的工作,抱起娃娃,安慰娃娃。然後她會試著理解爲什幺娃娃要哭,是因爲身體不舒服,還是在鬧情緒。
谛觀憤怒,要像谛觀你自己的小孩一樣,不要恨它或排斥它。禅觀不是讓自己變成戰場,雙方互相爭鬥。修習正念呼吸,可以平息、安撫憤怒,而正念則可以滲透憤怒。在開暖爐15分鍾後,暖氣會彌漫冰冷的房間,轉變就此開始。你不需要撇棄或壓抑任何事,即使是你的憤怒。憤怒只是一道能量,所有的能量都可以被轉化的。禅觀,是用一道能量來轉化另一道能量的藝術。母親抱起娃娃的時刻,娃娃會感到一股愛和舒適的能量,開始覺得安逸。就算造成不舒服的原因還存在,被擁抱在正念中,也足夠帶來些安逸了。
在《安般守意經》中,佛陀教導:吸氣,我平靜心的活動。
“心的活動”指的是任何情緒或心理狀態,例如憤怒、悲傷、嫉妒或恐懼。正念吸氣、呼氣時,你擁抱並安撫了那種心理狀態。一旦你覺察憤怒生起,便要趕緊製造正念來擁抱憤怒。十分鍾後,憤怒便會緩和下來,正念讓你能覺察到正在發生的事。抱著娃娃幾分鍾,也許在一邊哼著搖籃曲後,做母親的會去找出娃娃不舒服的原因,或許娃娃發燒了或許著涼了,或者尿布太緊了,或許是因爲口渴了。一旦母親發現原因,她可以立刻改變情況。找到問題根源是很重要的。這是谛觀的修行。吸氣,我知道我在生氣。呼氣,我知道憤怒在我心中。
首先要修行的是覺察。“憤怒啊,我的老朋友。”然後,你要谛觀,看清憤怒的源頭。“爲什幺我在生氣
”你最先會發現到,痛苦的源頭不在別處,而是在你的藏識中。那兒早有貪念、憤怒、愚癡、驕慢、懷疑的種子。別人不過是次要的原因罷了。接下來,你會看到,原來他也在受苦。或許,你原本以爲,唯一受苦的人是你,但卻不盡如此。若是有人把那痛苦潑在你身上,你該知道,他也在受苦。一旦理解到這裏,愛會在你心中湧起,不自主地想要幫忙。理解,是其中關鍵。
由于修行正念,你的憤怒會回到藏識中。下次憤怒再生起時,也照著這幺修行,最終,在你心中的憤怒種子會削弱下來。這項修行,是要面對你的憤怒。感恩有正念,將憤怒轉化爲愛和理解的能量。五種情況燃起怒火:終生與幸福絕緣 有一天,當佛陀在舍衛國.樹給孤獨園時,舍利弗長者集合了一群比丘。佛陀對他們說:“諸比丘,有五種情況可以令憤怒生起,卻也有方法可以避免憤怒生起。
“第一個情況是被別人的行爲而非語言激怒。有些人我們看了就討厭。他們站立的樣子、行動的樣子都令我們生氣。然而,他們說的話卻一點也不令人討厭。你如果跟那種人在一起,聽他說話就可以了,不要理會他在做什幺。如果你將注意力放在他的行爲之上,難免會憤怒。但,如果把注意力只放在他的說話上,憤怒便會消逝。從前有一個僧人,喜歡撿垃圾堆裏的破布來做僧袍。只要讓他看到小破布,不管那垃圾是不是布滿了尿屎,他都會撿起那塊破布,帶回僧院,洗幹淨,然後跟其他破布縫在一起,做一件僧袍。看他做這種事是很難受的;可是,在同時,他講話又很友善。若你只注意它的言語,憤怒就不會生起。
“第二種情況是當有人講話就像蛇的毒汁一樣,可是他的行爲卻友善益人。把注意力放在這個人的行爲上,別理會它的言語。這附近有一個深邃的湖,湖面上覆蓋了許多草菅,雜草、落葉、麻草、小樹枝。被熱氣騷擾的人也許會跑到這湖來遊泳。在岸邊脫下長袍之後,他推開這些草菅、雜草、落葉、麻草、小樹枝,走進那清淨、清涼的湖水中。如果只是因爲這些小草菅、雜草、落葉、麻草、小樹枝就不理會這片清涼的湖,未免太可惜了。
“第叁種情況是某人的言語和行爲都…
《聆聽佛法品味幸福配方 你可以,愛 第四章 以理解之鑰打開愛之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