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说:“我要找住持说话!我,我想杀人!”
原来这位先生经营小本生意,不久前小舅子倒了他的钱,导致财务周转不灵,眼看著月底就要到了,公司里几十名员工等著他发薪水,真是又气又急,只想杀了小舅子一泄心头之恨。
住持慈容法师告诉他:“您杀了他,自己还得坐牢,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啊!”
“那我只有自杀了!”
“自杀了以后,家里的亲人情何以堪?难道要他们为你背债吗?”
“那我怎么办?怎么办呢?”对方的声音沙哑了,想必是在掉眼泪。
慈容法师留下台北道场的地址,请他过来谈话。
约莫半个小时以后,他依约来到台北道场。慈容法师安慰他:“人生难免有起有落,跌倒了,只要自己肯站起来,就有希望,况且人活著,不只是为了自己而已,更要为爱护自己的人著想。杀人、自杀,不过落得亲者痛,仇者快罢了。”
看到他情绪渐渐稳定下来,望望墙上的钟已经十点了,慈容法师说:“您赶快回家吧!这么晚了,太太一定等得很著急了!”
“唉!”他叹了一口气,接著说:“我的太太很贤慧,但是回家看到她,就想到她弟弟,心里更难过!”
慈容法师继续耐心地劝导他。一番恳谈之后,这名男子居然请求住持收留他出家。慈容法师以出家必须知道家庭状况为由,请他填表格,然后按照上面写的资料,偷偷地打电话给他的太太。
“王太太!您请坐。”中年男子听到这句话,吃惊地回过头,只见太太在知客法师的引导下,走进门来,一脸的悲凄。他不禁起身走上前去,与太太相拥而哭。
三个月以后,王先生夫妇二人再度来到台北道场,拜访慈容法师。王先生欢喜地说道:“感谢您救了我的一生,也救了我的家庭。”
如何脱离自杀的阴影?如何活出生命的希望?其实光靠外面的帮助是有限的;甚至有的人把自己的未来交付给神明保佑,这也是不够的。人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当然,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完善,例如医疗制度健全、道路交通发达、民生饮水、公共路灯等设备都很周全,社会的富乐当然能减少人民一些生活上的不如意。但是尽管外在的朋友、家庭、国家、社会提供给我们帮助,也要自己能接受。有时候别人的好意帮助,不见得当事人都能接受,有些人不但心生怀疑,甚至把别人的好意当成恶意。这种人凡事都往坏处想,别人就是再怎么有心也帮不上忙。
我曾经说过,有的人听了一句不中意听的话以后,旁人即使说了再多的好话来解释、相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他就只相信一句坏话,不相信一百句好话,其实这是自找麻烦。所以要想消弭自杀问题,必须靠自己有智慧、能明理,想想我为什么要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眼神就上他的当,为他而苦恼呢?
此外,我觉得每一个人平时要培养各种兴趣,例如读书写作、莳花植草、旅行郊游、参加社团等。多参加一些益智性的活动、对身心有帮助的活动,就不会自闭;一个人如果太自闭,就会越来越想不开。今天的社会之开放、广大,每一个人都要走出去,要走入人群大众里、走入朋友圈子里、走进书香学校里、走进社团活动里、走入义工行列里。当然,走到各种正当的宗教信仰里,都是很好的。总之,你要有很多调适生活、纾解压力的管道,尤其多结交一些善友、益友,平时多联谊往来,偶而相约喝喝茶、谈谈话,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也可能受到很大的利益。
人生本来就是苦,人类的苦,有时是因为欲望太高,求不到当然苦;有的是爱嗔太强烈分明,想爱的爱不到,冤家却常相聚守,自然就会感觉很苦。甚至老年体衰的苦、疾病缠身的苦,乃至死亡的痛苦等;有时看到别人苦,自己也跟著苦。此外,还有自然界给我们的苦,社会上给我们的苦,甚至经济的、家庭的、人际的,各种的苦从四面八方推挤而来,真是苦不堪言。
不过,我们可以转苦为乐,就等于一间房子,本来是黑暗的,我们只要点个灯,就可以转暗为明。人生懂得一“转”很重要,转坏为好,转恶为善。懂得转身,退一步想,海阔天空;懂得回头,后面的半个世界,更是无比宽广。
曾经有人问:我们拿念珠是念佛,观世音菩萨也拿念珠,他念什么?“念观世音”。为什么自己要念自己?因为“求人不如求己”。所以佛教讲“自依止、法依止”,皈依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不但自立,而且能帮助别人,如此社会才有力量,才会更美好;如果每一个人都希望国家保护我、社会帮忙我、父母养育我、老师教导我、朋友对我好,那我自己来世间干什么的?所以人要在世间上生存,一定要靠自己有力量,要强化自己、发挥自己最重要。若说要靠哪一个人来救我们?靠哪一个人来帮助我们?总不如自己可靠。
多年前,名作家三毛忽然厌世自杀,引起整个社会都在关心名人为什么要自杀的问题。功成名就的人常有这种情况发生,面对挫折无法承担时,就会想到以死来逃避。其实排遣的方法不外引开对死的注意力,情况就不会如此恶劣,一个人对死都不害怕,世上还有什么可怕的事呢?与其把生命毁于死亡,不如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对于有自杀倾向,或曾经自杀过的人,以后如何辅导他,就如对受刑人的更生保护一样,需要社会大众一起来关心。
三、萌生自杀念头的人,虽然多数是因为活得不快乐而轻生,但也有的人则认为死后可以和亲人相聚,或是因为信仰因素而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请问大师,佛教对自杀心理,乃至因信仰而自杀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
答:自杀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有的人以为自杀是不怕死的勇者,其实那是被苦逼迫到绝路,已经超过死亡的恐惧,他以为一死就能解决生的痛苦,因而作出的愚蠢行为。这种人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怎能说他对死不害怕呢?
谈到生死,其实一般人还是“宁在世上挨,也不要土里埋”,不过也有很多人因为生活、事业、功课、感情等压力过大,或因信仰偏差,乃至受了气、有了委屈,一时忍耐不了而走上自杀之途。不管自杀的原因为何,归纳起来不外乎:第一、不明白生命的意义;第二、没有解决问题的勇气,遇事逃避;第三、不懂得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因缘关系;第四、不知道自杀、杀人都是同样的罪业。
总说一句,萌生自杀念头的人,必定是自私,必定是无能、无力、无明,不懂得制造欢乐,不知道营造和人的同体共生,缺少对生命的认识。生命的意义是生生不息的,这才叫生命。自杀者因为没有看到“生”,只想到“死”,所以他活著,念头里只有自私、灰色、暗淡;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美丽,所以死的阴影就笼罩他,死的魔手就掌握他,因此稍有一些精神恍惚、意志不坚的时候,死亡的绳索就会捆绑他、束缚他。
其实在佛教里,根据《成实论》卷十举出,恶有“恶”、“大恶”、“恶中恶”三种,其中自杀亦教人杀是为大恶。《梵网经》也说,凡生者皆为我父、我母,故杀生即杀父、杀母。准此而言,自杀亦无异杀父、杀母。再如《大智度论》说,无论如何勤修福德,若未遵守不杀之戒,亦将失其意义。
因此,一般而言,佛教十分重视生命,因此反对任何戕害生命的作法,而主张应该在有生之年,发辉生命的光与热,以奉献一己、服务大众来扩大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延续生命的希望与未来,这才是正当的信仰之道,也才是我们面对人生应有的正确态度。
四、决定自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想以死来摆脱一切。请问大师,人死以后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吗?
答:“人死一了百了”,这种对生命的错误见解,普遍存在于一般人的心里,因此常见有人在遇到无法排解的困难或挫折时,就消极地想要自杀,希望以死来摆脱一切。
其实,人到世间投胎为人,都是带业而来;现世所受的顺逆、好坏境遇,都是自己前世、今生行为造作的结果,应该直下承担,才能随缘消业。如果遇到困难、苦厄,就以自杀来逃避,不但不能消业,而且更造恶业;如此旧业未消,又造新业,人生如何能解脱?如何能一了百了呢?
所以,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自杀只有增加问题,甚至只会增加痛苦。比方说,我自杀了,即刻就会带给我的家人、朋友、亲戚、同学,乃至认识我的人无比的痛苦,有时还会把一些未了的责任加诸给他们,增加他们的负担。再说,国家栽培我、大众成就我,正当能为社会服务的时候,却因故自杀死了,这就是社会成本的浪费。因此,一个人的自杀,不但造成社会的损失,并且拖累了许多人,辜负许多关心我、爱护我的人,真是情何以堪。
再者,自杀也会留下很多的后遗症。例如,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个前辈是因自杀而死亡,虽然隔了几代以后,后代的子孙都会觉得不荣誉,不但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拂不去的阴影,有时还会起而仿效。所以我觉得社会上有时候发生凶杀案,被人杀死还可说是不得已的,自杀是不可原谅的行为。因为遭受外力而死是没有办法抗拒的事,可是自杀则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愚痴,是因为一时想不开所造成;由于自己的愚痴想不开,造成了家庭、社会的损失,所以基本上自杀是不值得同情而令人感到遗憾的事。
尤其,自杀者当时的心情,必定是带著一种心灵的创伤,是在痛苦、哀伤、无助、绝望、焦虑,甚至是愤怒、嗔恨、懊悔的情绪中死去,就凭当下这么一念,死后必定堕入地狱、恶鬼、畜生,这就是《俱舍论》所讲的“业道”。
所谓“业道”,亦即贪、嗔、痴三业,彼此之间由贪生嗔,由嗔生痴,由痴生贪;前者能够成为后者之道,或者互相辗转为道,如此成为六道轮回之通路。也就是说,我人造作的业,自然会产生一种力量引生结果;业本身就像道路,随著善业能通向善的地方,随著恶业通向恶的地方。因此我们不要萌生自杀的念头,就不会…
《星云大师揭示自杀秘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