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說:“我要找住持說話!我,我想殺人!”
原來這位先生經營小本生意,不久前小舅子倒了他的錢,導致財務周轉不靈,眼看著月底就要到了,公司裏幾十名員工等著他發薪水,真是又氣又急,只想殺了小舅子一泄心頭之恨。
住持慈容法師告訴他:“您殺了他,自己還得坐牢,仍然不能解決問題啊!”
“那我只有自殺了!”
“自殺了以後,家裏的親人情何以堪?難道要他們爲你背債嗎?”
“那我怎麼辦?怎麼辦呢?”對方的聲音沙啞了,想必是在掉眼淚。
慈容法師留下臺北道場的地址,請他過來談話。
約莫半個小時以後,他依約來到臺北道場。慈容法師安慰他:“人生難免有起有落,跌倒了,只要自己肯站起來,就有希望,況且人活著,不只是爲了自己而已,更要爲愛護自己的人著想。殺人、自殺,不過落得親者痛,仇者快罷了。”
看到他情緒漸漸穩定下來,望望牆上的鍾已經十點了,慈容法師說:“您趕快回家吧!這麼晚了,太太一定等得很著急了!”
“唉!”他歎了一口氣,接著說:“我的太太很賢慧,但是回家看到她,就想到她弟弟,心裏更難過!”
慈容法師繼續耐心地勸導他。一番懇談之後,這名男子居然請求住持收留他出家。慈容法師以出家必須知道家庭狀況爲由,請他填表格,然後按照上面寫的資料,偷偷地打電話給他的太太。
“王太太!您請坐。”中年男子聽到這句話,吃驚地回過頭,只見太太在知客法師的引導下,走進門來,一臉的悲淒。他不禁起身走上前去,與太太相擁而哭。
叁個月以後,王先生夫婦二人再度來到臺北道場,拜訪慈容法師。王先生歡喜地說道:“感謝您救了我的一生,也救了我的家庭。”
如何脫離自殺的陰影?如何活出生命的希望?其實光靠外面的幫助是有限的;甚至有的人把自己的未來交付給神明保佑,這也是不夠的。人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當然,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完善,例如醫療製度健全、道路交通發達、民生飲水、公共路燈等設備都很周全,社會的富樂當然能減少人民一些生活上的不如意。但是盡管外在的朋友、家庭、國家、社會提供給我們幫助,也要自己能接受。有時候別人的好意幫助,不見得當事人都能接受,有些人不但心生懷疑,甚至把別人的好意當成惡意。這種人凡事都往壞處想,別人就是再怎麼有心也幫不上忙。
我曾經說過,有的人聽了一句不中意聽的話以後,旁人即使說了再多的好話來解釋、相勸,他一句也聽不進去,他就只相信一句壞話,不相信一百句好話,其實這是自找麻煩。所以要想消弭自殺問題,必須靠自己有智慧、能明理,想想我爲什麼要爲別人的一句話、一件事、一個眼神就上他的當,爲他而苦惱呢?
此外,我覺得每一個人平時要培養各種興趣,例如讀書寫作、莳花植草、旅行郊遊、參加社團等。多參加一些益智性的活動、對身心有幫助的活動,就不會自閉;一個人如果太自閉,就會越來越想不開。今天的社會之開放、廣大,每一個人都要走出去,要走入人群大衆裏、走入朋友圈子裏、走進書香學校裏、走進社團活動裏、走入義工行列裏。當然,走到各種正當的宗教信仰裏,都是很好的。總之,你要有很多調適生活、纾解壓力的管道,尤其多結交一些善友、益友,平時多聯誼往來,偶而相約喝喝茶、談談話,有時候別人的一句話,一語點醒夢中人,也可能受到很大的利益。
人生本來就是苦,人類的苦,有時是因爲欲望太高,求不到當然苦;有的是愛嗔太強烈分明,想愛的愛不到,冤家卻常相聚守,自然就會感覺很苦。甚至老年體衰的苦、疾病纏身的苦,乃至死亡的痛苦等;有時看到別人苦,自己也跟著苦。此外,還有自然界給我們的苦,社會上給我們的苦,甚至經濟的、家庭的、人際的,各種的苦從四面八方推擠而來,真是苦不堪言。
不過,我們可以轉苦爲樂,就等于一間房子,本來是黑暗的,我們只要點個燈,就可以轉暗爲明。人生懂得一“轉”很重要,轉壞爲好,轉惡爲善。懂得轉身,退一步想,海闊天空;懂得回頭,後面的半個世界,更是無比寬廣。
曾經有人問:我們拿念珠是念佛,觀世音菩薩也拿念珠,他念什麼?“念觀世音”。爲什麼自己要念自己?因爲“求人不如求己”。所以佛教講“自依止、法依止”,皈依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力量,不但自立,而且能幫助別人,如此社會才有力量,才會更美好;如果每一個人都希望國家保護我、社會幫忙我、父母養育我、老師教導我、朋友對我好,那我自己來世間幹什麼的?所以人要在世間上生存,一定要靠自己有力量,要強化自己、發揮自己最重要。若說要靠哪一個人來救我們?靠哪一個人來幫助我們?總不如自己可靠。
多年前,名作家叁毛忽然厭世自殺,引起整個社會都在關心名人爲什麼要自殺的問題。功成名就的人常有這種情況發生,面對挫折無法承擔時,就會想到以死來逃避。其實排遣的方法不外引開對死的注意力,情況就不會如此惡劣,一個人對死都不害怕,世上還有什麼可怕的事呢?與其把生命毀于死亡,不如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所以,對于有自殺傾向,或曾經自殺過的人,以後如何輔導他,就如對受刑人的更生保護一樣,需要社會大衆一起來關心。
叁、萌生自殺念頭的人,雖然多數是因爲活得不快樂而輕生,但也有的人則認爲死後可以和親人相聚,或是因爲信仰因素而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請問大師,佛教對自殺心理,乃至因信仰而自殺的行爲,有什麼樣的看法?
答:自殺是對生命意義無知的表現。有的人以爲自殺是不怕死的勇者,其實那是被苦逼迫到絕路,已經超過死亡的恐懼,他以爲一死就能解決生的痛苦,因而作出的愚蠢行爲。這種人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怎能說他對死不害怕呢?
談到生死,其實一般人還是“甯在世上挨,也不要土裏埋”,不過也有很多人因爲生活、事業、功課、感情等壓力過大,或因信仰偏差,乃至受了氣、有了委屈,一時忍耐不了而走上自殺之途。不管自殺的原因爲何,歸納起來不外乎:第一、不明白生命的意義;第二、沒有解決問題的勇氣,遇事逃避;第叁、不懂得自己的生命與別人的因緣關系;第四、不知道自殺、殺人都是同樣的罪業。
總說一句,萌生自殺念頭的人,必定是自私,必定是無能、無力、無明,不懂得製造歡樂,不知道營造和人的同體共生,缺少對生命的認識。生命的意義是生生不息的,這才叫生命。自殺者因爲沒有看到“生”,只想到“死”,所以他活著,念頭裏只有自私、灰色、暗淡;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美麗,所以死的陰影就籠罩他,死的魔手就掌握他,因此稍有一些精神恍惚、意志不堅的時候,死亡的繩索就會捆綁他、束縛他。
其實在佛教裏,根據《成實論》卷十舉出,惡有“惡”、“大惡”、“惡中惡”叁種,其中自殺亦教人殺是爲大惡。《梵網經》也說,凡生者皆爲我父、我母,故殺生即殺父、殺母。准此而言,自殺亦無異殺父、殺母。再如《大智度論》說,無論如何勤修福德,若未遵守不殺之戒,亦將失其意義。
因此,一般而言,佛教十分重視生命,因此反對任何戕害生命的作法,而主張應該在有生之年,發輝生命的光與熱,以奉獻一己、服務大衆來擴大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延續生命的希望與未來,這才是正當的信仰之道,也才是我們面對人生應有的正確態度。
四、決定自殺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態,就是想以死來擺脫一切。請問大師,人死以後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嗎?
答:“人死一了百了”,這種對生命的錯誤見解,普遍存在于一般人的心裏,因此常見有人在遇到無法排解的困難或挫折時,就消極地想要自殺,希望以死來擺脫一切。
其實,人到世間投胎爲人,都是帶業而來;現世所受的順逆、好壞境遇,都是自己前世、今生行爲造作的結果,應該直下承擔,才能隨緣消業。如果遇到困難、苦厄,就以自殺來逃避,不但不能消業,而且更造惡業;如此舊業未消,又造新業,人生如何能解脫?如何能一了百了呢?
所以,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自殺只有增加問題,甚至只會增加痛苦。比方說,我自殺了,即刻就會帶給我的家人、朋友、親戚、同學,乃至認識我的人無比的痛苦,有時還會把一些未了的責任加諸給他們,增加他們的負擔。再說,國家栽培我、大衆成就我,正當能爲社會服務的時候,卻因故自殺死了,這就是社會成本的浪費。因此,一個人的自殺,不但造成社會的損失,並且拖累了許多人,辜負許多關心我、愛護我的人,真是情何以堪。
再者,自殺也會留下很多的後遺症。例如,一個家庭裏如果有一個前輩是因自殺而死亡,雖然隔了幾代以後,後代的子孫都會覺得不榮譽,不但在他們的心裏留下拂不去的陰影,有時還會起而仿效。所以我覺得社會上有時候發生凶殺案,被人殺死還可說是不得已的,自殺是不可原諒的行爲。因爲遭受外力而死是沒有辦法抗拒的事,可是自殺則是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愚癡,是因爲一時想不開所造成;由于自己的愚癡想不開,造成了家庭、社會的損失,所以基本上自殺是不值得同情而令人感到遺憾的事。
尤其,自殺者當時的心情,必定是帶著一種心靈的創傷,是在痛苦、哀傷、無助、絕望、焦慮,甚至是憤怒、嗔恨、懊悔的情緒中死去,就憑當下這麼一念,死後必定墮入地獄、惡鬼、畜生,這就是《俱舍論》所講的“業道”。
所謂“業道”,亦即貪、嗔、癡叁業,彼此之間由貪生嗔,由嗔生癡,由癡生貪;前者能夠成爲後者之道,或者互相輾轉爲道,如此成爲六道輪回之通路。也就是說,我人造作的業,自然會産生一種力量引生結果;業本身就像道路,隨著善業能通向善的地方,隨著惡業通向惡的地方。因此我們不要萌生自殺的念頭,就不會…
《星雲大師揭示自殺秘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