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自殺的行爲與結果。
人在一生的數十年歲月當中,難免會遇到種種的問題,雖然讓人感到生活艱苦,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我們在思想上、心情上千生萬死,從中慢慢進步。千萬不要爲了一時的困難,就想一死了之,總以爲死了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是不對的想法。人,只要有信心、有勇氣、有慈悲、有智慧,世間其實沒有解決不了的事,因此希望社區裏的一些有德之士,能夠經常舉辦各種聯誼、講習,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讓鄰居之間彼此互相關心、鼓勵,從心理上建立起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如此才能防範自殺悲劇的一再發生。
五、請問大師,人在自殺的時候,乃至自殺死後有痛苦嗎?
答:人一有了煩惱、痛苦,就想要自殺,希望就此一了百了;也有的人在面對困難、挫折的時候,覺得“生不如死”,因此也想以自殺來結束生命,總以爲死了就能獲得解脫,但是當他自殺死後就會知道,其實“死更不如生”。
根據《醒世千家詩》記載:“吳江蔣某,與人爭氣不勝,服毒自殺。後來附在他的妻子身上向人道:我不當死而死,罰入枉死城,火床銅柱,慘苦萬狀。方知在生一日,勝死千年,勸大家甯可氣死,切莫自殺,以致後悔無及,大哭而去。”可見自殺只能逃避一時,但是卻因此更增無邊的痛苦。
另外根據《認清自殺的真相》一書說,自殺者所感受的痛苦,千百倍于生前所受的苦,非語言所能形容。例如投河窒息而死者,江水急進,肺氣外逼,內外交攻,苦痛不堪。自缢而死者,氣管閉塞,血流逆行,身如刀割,繼而渾身麻痹,痛苦萬狀。服食農藥、鹽酸等藥品中毒而死者,五髒壞爛,極痛難忍。服食安眠藥而死者,頭眩氣促,五髒翻攪,有時暫時停止呼吸,心髒也停止跳動,與死無異,可是經過一段時間,悠悠醒來,卻早已入殓,欲出無門,于是輾轉棺木之中,恐懼痛苦而死。
另外也有研究報告指出,開棺檢視服食鴉片而亡者,伏著居多,側者亦常有,唯平仰者甚少;此乃埋葬之後,鴉片毒退,棺中輾轉掙紮而死之故。
從以上記載可知,自殺的方法雖然有種種的不同,但自殺者自始至終,痛苦了了在心,而且在將死之時,意識轉清,過去和現在的景象,映現分明,因此所感受的痛苦也就更加的深刻。
自殺的人,在自殺前想當然爾一定是感到很痛苦,不痛苦就不會想要自殺,他因爲熬不過痛苦,遂想要以自殺求得一死來解決。但是自殺將死未死之際,不管是上吊、服毒、刀割、槍殺、投河、跳樓,或是燒炭等,盡管方法不同,但其結果都是痛苦不堪。就以上吊而言,不是那麼一分鍾就死了,死前的一刻,呼吸悶絕,有時後悔了想要自己解救都沒有力氣,想叫也叫不出來。可以說上吊的過程中,真是千百種的痛苦,難以盡述。
自殺者不但在彌留之際要受無量苦痛,就是死後所遭受的痛苦,比臨死時還要增加千萬倍。甚至死了固然苦,得救了還是苦。現在有愈來愈多的人以“燒炭”來自殺,他們以爲燒炭自殺可以安詳地在睡夢中離去。不過根據馬偕醫院及高雄長庚醫院的醫師表示,這類自殺幸存者可能因爲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造成遲發性神經精神症狀,部分甚至無法恢複。曾有患者在獲救一個月後出現意識混亂、幻聽,甚至拿抹布洗臉、將電話當成飲水機、大小便失禁、無法自理清潔等症狀;有些人則留下反應遲緩、記憶力減退等後遺症。
自殺也是犯了殺生戒,即使如願自殺成功,死了以後仍免不了要受殺生的業報。殺生乃天地所不容之罪,即使閻王老爺也不會給您好臉色看,所謂“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自殺者有什麼面目見人?所以,自殺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死,不是痛苦的結束,死並不能“一了百了”,生命是隨著個人的善惡業報而一再相續不斷的。所以佛教講“善終”,唯有善終,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六、有人說,憂郁症是二十一世紀精神疾病的頭號殺手,已經有愈來愈多的人因憂郁而自殺。請問大師,如何防範因憂郁症而萌生自殺心理?
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告,憂郁症已經成爲全球性的疾病,全世界有四億五千萬人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擾,平均每四個健康有問題的人,當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疾病的問題。而所有精神病患中,憂郁症患者的自殺率最高,已經有愈來愈多的人因憂郁而走上自殺之途,憂郁將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第叁大死因。
人爲什麼會憂郁呢?有一篇名爲〈卸下憂慮〉的文章說:“讀書人爲考試憂慮;年輕人爲前途而慮憂;父母爲孩子而憂慮;老人爲來日不多而憂慮;窮人爲錢不夠用而憂慮;富人爲保持財産而憂慮;病人爲疾病而憂慮;忙的人爲事情做不完而憂慮;無所事事的人爲無聊而憂慮;孤獨的人爲孤獨而憂慮;熱鬧的人爲不能永久熱鬧而憂慮;未成名的人爲默默無聞而憂慮;成了名的爲名聲不再顯赫而憂慮。甚至有的母親單單爲孩子離開去遠足幾個小時而憂慮流淚。試問天下人,誰無憂慮呢?”所以作者最後結論出:“人無近慮,必有遠憂,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他形容:“憂慮是人的影子,走到哪裏,它一樣跟到哪裏,不因地方和環境變化而消失。”
誠然,現代人似乎都活得很苦悶,活得很不快樂,尤其功利主義挂帥,人與人之間缺乏互信、互助、互尊、互諒,彼此冷漠,互不關心,造成心靈的疏離感。加上現代年輕人普遍養尊處優,缺乏抵抗壓力及接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容易罹患憂郁症。在臺灣罹患憂郁症的就有百萬人之多,因爲憂郁症而自殺的個案也愈來愈多,雖然並非每個自殺的人都是精神病患,但精神病患自殺比率約二○%,比一般人高出二千倍。
根據精神科專科醫師鄭泰安在一九九九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針對東臺灣一百一十叁位自殺成功的個案家屬進行訪談,了解自殺者生前的生活史及精神狀態,結果發現有九成以上的個案都有精神科方面的疾病,其中最多的包含重郁症及輕郁症(約九成),以及酒瘾、藥瘾(四成以上),和人格疾患(占六成)。而在國外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的結果,約八叁%至一○○%的個案在自殺前都罹患了某種精神科疾病。
因此,專家表示,降低自殺率一個可行的方法,應該把自殺當作是一種疾病來看待,而不僅僅把自殺認爲是個人意志力薄弱,或是對生命不尊重。他們認爲,將有自殺意念的患者當做是“意志力”、“態度”,或是“道德”上有問題,可能會使他們有更強的罪惡感,反而更不願意向周圍的人要求幫忙。
在臺灣,許多憂郁症患者初期時沒能及時求診,或是沒有看對科別,失去了向親友或是醫生求助的最好時機,自殺意念高漲,因而導致自殺死亡的比率越來越高。其實有情緒上的困擾時,如果能及早觀察、分析並尋求正確的治療,將可減低許多自殺的機率。有鑒于此,像臺灣新營醫院已開辦憂郁症特別門診,並且提供憂郁指數量表,讓民衆自我檢測,降低自殺的意念。
目前世界各國預防自殺的重點,都放在精神疾病需要接受治療,特別是藥物治療的宣導上。因爲許多研究顯示,五○%至六○%以上自殺的人,在死前叁個月都曾經看過包括內外婦兒科或家醫科的醫生。因此八○年代瑞典在 Gotland 曾進行一項計畫,教導家庭科醫師認識並治療憂郁症,結果的確使得國民的自殺率下降,這可能是目前被證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憂郁症的産生,一般人認爲是外在的生活環境動亂,例如政治不穩定、社會治安不好、經濟低靡、失業率高、生活壓力大,感覺人生活著只是受苦,幹脆以死自我了脫。但是根據專家研究,有的人出生富裕家庭,一生順遂,毋須爲生活打拼,照說應該活得很安然,但其實不然,這樣的人到了中年以後,往往覺得人生了無生趣,不知生命所爲何來,也會産生憂郁症而自殺。
就以澳洲來說,在這裏不僅有優美的居住環境,而且還有醫療、養老金、免費上學、失業金等社會福利優渥。但是此地的人照樣憂慮難解,仍然吸毒,自我麻醉,甚至放棄生命,以致成爲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其實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嗑藥、酗酒,長期戕害自己的生命,這也等于是在慢性自殺;有的人冒險玩命,例如有些特技演員經常玩命性的表演,乃至于青少年飙車、酒醉開車等,無形中也是在自我謀殺。另外也有人則是活在虛擬的幻境中,例如把情侶自殺殉情認爲是很淒美的事,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也有的時候是一種幻覺,幻想死亡,結果弄假成真。更多的是因爲挫折、憂郁而自殺。
因憂郁或者受到挫折想不開而自殺,這都是由于自己沒有力量抵抗外在的壓力。抵抗外在的壓力、挫折,平常要增加自己內心的抗拒能力,比方說用歡喜去抗拒,用明理去抗拒,用爲人設想去抗拒,不要凡事只爲自己著想。也就是平常就要培養很多的實力,要開發自己的智慧,要多讀書、多親近善知識、多參加社團活動或是各種宗教活動,在宗教裏得到鼓舞。
甚至現在的心理咨商、面談,乃至透過旅遊、運動、藥物治療、音樂治療、動物療法、技能訓練、人際溝通、培養興趣、鼓舞信心、找人傾訴、創造希望、融入大衆、打開心田、走出去、忙起來等。如果在自殺前,或是面臨各種壓力時,自己能夠備妥各種戰鬥武器,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再也不怕壓力的魔鬼打擊我們,因爲我們都有個辦法應付、化解。
因此,一個人平時要接受挫折教育,要增強抗壓能力。因爲從古至今,天地萬物要想生存,誰沒有挫折?很多成功的偉人,都是從挫折中突圍而出,才有成功的一天。所以每一個人從小到大,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一定要有力量,不要因爲一件事就煩惱,或是被別人一句話就打倒。很多時候我們聽了一句不高興的話,說的人早已忘記,自己卻幾天幾夜氣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實在是很吃虧劃不來的事。或者有的人遇到一點不如意,乃至經濟陷入困境,就想要自殺,其實總會有辦法可以…
《星雲大師揭示自殺秘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