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佛法不必用顿渐来分别,只是众生根性有所谓利钝之分而已。所以,只要我们参禅的时候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当下就能完成自我。
能够体会「无常即常」,当下就是佛性。
财、色、名、食、睡,这是苦的根源,
五蕴和合的「我」,虽然是不真实的,可是这个「我」可以藉假修真,乃至真心、佛性还是不离这个「我」,
颠倒,就是背于常道、真理。
如果我们能够不执空、不执有、不执真、不执假,真假之中自有一个中道,空有之中自有一个中道;能行中道,那就是大乘佛道,就不会颠倒了。
真正的皈依三宝,就是要归依我们的自性三宝。
忏悔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门,忏悔能够净心,六祖大师重视无相忏悔,所谓「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在相上而言,造作业因,必有果报,但从本性上看,罪性本空。所以,修习无相忏悔来灭罪,才是最究竟的。
六祖大师提倡生活就是禅。日用生活是中国禅宗的活水泉源,禅宗注重「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这是中国禅宗的一种境界。
以灾障为解脱。面对苦难、障碍的时候,只要有忍耐的力量,当下就是解脱道场。
任何困难,对有力量的人来说,越是困难,越能成就。有修为的禅师,越是拂逆的境界,他越是觉得逍遥、自在。
以淡泊为富贵。在禅者的心中,他视功名富贵如敝屣,他的价值观念不是名利,而是宇宙的真理。
在禅者的心中,不计荣辱毁誉,不慕荣华富贵;所谓禅者,是大勇猛、大坚定、大忍耐。禅,就是我们的心;有了禅,就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心真是广大无边。
一个禅者能够把万缘放下,一念不生,那就是禅定的功夫。
看守诸根:就是看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心,不攀缘外境。
要使妄心调伏。
心里不能贪着某一个境界,要心生欢喜。心入定境,但不执着于境。
乐中安定:要能持续心中的禅喜、禅悦、禅定。
参禅的人很容易发生的境界:第一、就是有定。有的时候,一坐五、六天,甚至十天,也不需要吃饭,却是面色红润。第二、能开发智能。参禅到达某一阶段,自然心地灵明,对于过去、未来或者现在的事物,都能了了分明。第三、心生欢喜。参禅的人会感受一股不同于世俗之乐的禅悦法喜。第四、有慈悲心。有了禅的体悟,会顿觉众生很苦,因此满怀慈悲,想去广度众生。第五、会有神通。有了禅定,自然会有神通力,例如久远以前的事物,刹时近在眼前;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声音,如在耳边等等。不过,这一切的境界,均不可执着,有了执着,会成为魔境。所以,参禅的人,不但是「魔来魔斩」,还要「佛来佛斩」,不执着,如此坐禅、习定,才能会道。
了知人、法皆无我,于一切境善能分别,不起执着,因此称为智大。
《般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世间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然凭借因缘而生,即非实有,所以说不生;因缘离散而诸法灭,既先已无生,何得有灭?所以说不灭。因缘生,虽生而不起;因缘灭,虽灭而不失,生灭宛然而不生不灭,所以,不生不灭不是世间上的断见、常见。断见、常见各偏于一边,不生不灭是一个本来的、本然的事理,是出世间的真理。
心的本体没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的相状,是绝对平等的理体,此理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真实如常。
妄心随缘生灭,所以产生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的相状,妄心若除,则真如的体性自现。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寒潭水无痕。」意思是说,尽管宇宙世间的森罗万象不断在蛊惑着我们的心,但是真心理体丝毫不受影响,所谓「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平凡亦自闲」。花一朵一朵的飘落,任它飘零,无心自是清闲。能够保有这种境界的话,则尽管器世间有生住异灭,尽管有情世间有生老病死,其实,我们的心是不生不灭的。
如何得入清净心体?所谓「清净心体」,就是一种不动摇、无差别的自性,是虽处生死,不受生死所转;虽在尘劳,不受尘劳染污的佛性。佛性没有得失、增减、染净,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佛和众生之所以平等,主要就是我们都有一个清净的心体,也就是佛性人人平等。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在时间上,成佛有迟早,但是在本体上,佛与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六祖大师说:「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善恶是对待法,心有了妄念,就有善有恶,如果本心里能把是非、善恶等一切差别对待放下,自然就能得入清净心体。清净的心体妙用无比,所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世间的森罗万象、宇宙万物,都是从我们的真心实性里自然流露出来,我们的本性里可以显现出很多的妙用,所谓「万法归一,一生万法」。宇宙的现象千差万别,本体则一,所以一个不是少,万亿不是多。因为我们有清净的心体,只要我们一念不生,心无所住,那就是真信、真修、真解、真证。
如何得入清净心体?要紧的是,不争是非,不被是非所动,因为,「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沉,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所以,我们如何到自己的清净心体?
只要不思善不思恶,能够一念不生,那么自己的本来的面目当下就会现前。
无住禅师解释道:「有闻无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声是无常,声无生灭,故乌鸦有去来,而吾人闻性则无去来。」
凡夫不识本心,内中不定,则会心随物转,但能了知自心,动静一如,则万象万物都可随心而转,所谓「一切唯心造」。
如何修持「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所谓三昧,又称三摩地,意译为等持、正定等。也就是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过去一般人以为参禅一定要打坐,其实,行住坐卧都可以参禅。参禅悟道,用心即是,不关身相;心为万事之主,任何修行,重在明心耳!所谓「一相三昧」,就是二六时中,不管身在任何地方,都能不住于一切相,在一切相上不生憎爱,也没有取舍;不念利益,也不念成败,每天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恬静、安闲、融和、淡泊里,这就叫一相三昧。
所谓「一行三昧」,在一切处所,无论是行住坐卧,都能纯一直心,不动道场,即已真实成就净土,这就叫一行三昧。
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于一切处、一切相,能本着清净心来看待,一切就是净土。《维摩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只要自心清净,随处都是净土,《杂阿含经》说:「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
学佛应该反求诸己,切莫心外求法。
洞山良价禅师悟道偈云:「切忌随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心在万法上有现象,有差别,但是在本体上是无差别,无现象。宇宙山河、万亿众生,都是我自己的佛性而已。所以,我与众生无二无别,就是认识自心的众生;如果能认识自心的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我心中的心上人,是多亲多好,我何必去排斥一切众生呢?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一个人如果能够认识自己的自性佛,自不必熙熙攘攘的心外求法,自能做一个「自在」的清闲人,正如白云一任清风飘送,到处随缘安住。
只要你的心里能够「悟」,到处都是自己的世界。
六祖大师的「顿教」禅法,从这一首「自性真佛偈」可以看出,主要就是教我们不要忘失自己,教我们要自己肯定自己,谁是佛?原来不是别人,只要你能「直下承担」,我们自己就是佛!
「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
生死由它,生死自如!
《星云大师坛经讲话精华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