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金剛,身去身來本叁昧。」
佛法不必用頓漸來分別,只是衆生根性有所謂利鈍之分而已。所以,只要我們參禅的時候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當下就能完成自我。
能夠體會「無常即常」,當下就是佛性。
財、色、名、食、睡,這是苦的根源,
五蘊和合的「我」,雖然是不真實的,可是這個「我」可以藉假修真,乃至真心、佛性還是不離這個「我」,
顛倒,就是背于常道、真理。
如果我們能夠不執空、不執有、不執真、不執假,真假之中自有一個中道,空有之中自有一個中道;能行中道,那就是大乘佛道,就不會顛倒了。
真正的皈依叁寶,就是要歸依我們的自性叁寶。
忏悔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忏悔能夠淨心,六祖大師重視無相忏悔,所謂「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在相上而言,造作業因,必有果報,但從本性上看,罪性本空。所以,修習無相忏悔來滅罪,才是最究竟的。
六祖大師提倡生活就是禅。日用生活是中國禅宗的活水泉源,禅宗注重「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這是中國禅宗的一種境界。
以災障爲解脫。面對苦難、障礙的時候,只要有忍耐的力量,當下就是解脫道場。
任何困難,對有力量的人來說,越是困難,越能成就。有修爲的禅師,越是拂逆的境界,他越是覺得逍遙、自在。
以淡泊爲富貴。在禅者的心中,他視功名富貴如敝屣,他的價值觀念不是名利,而是宇宙的真理。
在禅者的心中,不計榮辱毀譽,不慕榮華富貴;所謂禅者,是大勇猛、大堅定、大忍耐。禅,就是我們的心;有了禅,就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心真是廣大無邊。
一個禅者能夠把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就是禅定的功夫。
看守諸根:就是看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心,不攀緣外境。
要使妄心調伏。
心裏不能貪著某一個境界,要心生歡喜。心入定境,但不執著于境。
樂中安定:要能持續心中的禅喜、禅悅、禅定。
參禅的人很容易發生的境界:第一、就是有定。有的時候,一坐五、六天,甚至十天,也不需要吃飯,卻是面色紅潤。第二、能開發智能。參禅到達某一階段,自然心地靈明,對于過去、未來或者現在的事物,都能了了分明。第叁、心生歡喜。參禅的人會感受一股不同于世俗之樂的禅悅法喜。第四、有慈悲心。有了禅的體悟,會頓覺衆生很苦,因此滿懷慈悲,想去廣度衆生。第五、會有神通。有了禅定,自然會有神通力,例如久遠以前的事物,刹時近在眼前;遙遠的地方傳來的聲音,如在耳邊等等。不過,這一切的境界,均不可執著,有了執著,會成爲魔境。所以,參禅的人,不但是「魔來魔斬」,還要「佛來佛斬」,不執著,如此坐禅、習定,才能會道。
了知人、法皆無我,于一切境善能分別,不起執著,因此稱爲智大。
《般若心經》雲:「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世間諸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憑借因緣而生,即非實有,所以說不生;因緣離散而諸法滅,既先已無生,何得有滅?所以說不滅。因緣生,雖生而不起;因緣滅,雖滅而不失,生滅宛然而不生不滅,所以,不生不滅不是世間上的斷見、常見。斷見、常見各偏于一邊,不生不滅是一個本來的、本然的事理,是出世間的真理。
心的本體沒有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等對待差別的相狀,是絕對平等的理體,此理體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真實如常。
妄心隨緣生滅,所以産生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等對待差別的相狀,妄心若除,則真如的體性自現。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寒潭水無痕。」意思是說,盡管宇宙世間的森羅萬象不斷在蠱惑著我們的心,但是真心理體絲毫不受影響,所謂「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平凡亦自閑」。花一朵一朵的飄落,任它飄零,無心自是清閑。能夠保有這種境界的話,則盡管器世間有生住異滅,盡管有情世間有生老病死,其實,我們的心是不生不滅的。
如何得入清淨心體?所謂「清淨心體」,就是一種不動搖、無差別的自性,是雖處生死,不受生死所轉;雖在塵勞,不受塵勞染汙的佛性。佛性沒有得失、增減、染淨,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佛和衆生之所以平等,主要就是我們都有一個清淨的心體,也就是佛性人人平等。佛是已經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未覺悟的佛,在時間上,成佛有遲早,但是在本體上,佛與衆生是沒有差別的。所以,六祖大師說:「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善惡是對待法,心有了妄念,就有善有惡,如果本心裏能把是非、善惡等一切差別對待放下,自然就能得入清淨心體。清淨的心體妙用無比,所謂「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朱熹詩雲:「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世間的森羅萬象、宇宙萬物,都是從我們的真心實性裏自然流露出來,我們的本性裏可以顯現出很多的妙用,所謂「萬法歸一,一生萬法」。宇宙的現象千差萬別,本體則一,所以一個不是少,萬億不是多。因爲我們有清淨的心體,只要我們一念不生,心無所住,那就是真信、真修、真解、真證。
如何得入清淨心體?要緊的是,不爭是非,不被是非所動,因爲,「是非交爭者未通,觸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機者慧沈,傲物高心者我壯,執空執有者皆愚,尋文取證者益滯,苦行求佛者俱迷,離心求佛者外道,執心是佛者爲魔。」所以,我們如何到自己的清淨心體?
只要不思善不思惡,能夠一念不生,那麼自己的本來的面目當下就會現前。
無住禅師解釋道:「有聞無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聲是無常,聲無生滅,故烏鴉有去來,而吾人聞性則無去來。」
凡夫不識本心,內中不定,則會心隨物轉,但能了知自心,動靜一如,則萬象萬物都可隨心而轉,所謂「一切唯心造」。
如何修持「一相叁昧」和「一行叁昧」?所謂叁昧,又稱叁摩地,意譯爲等持、正定等。也就是心定于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
過去一般人以爲參禅一定要打坐,其實,行住坐臥都可以參禅。參禅悟道,用心即是,不關身相;心爲萬事之主,任何修行,重在明心耳!所謂「一相叁昧」,就是二六時中,不管身在任何地方,都能不住于一切相,在一切相上不生憎愛,也沒有取舍;不念利益,也不念成敗,每天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恬靜、安閑、融和、淡泊裏,這就叫一相叁昧。
所謂「一行叁昧」,在一切處所,無論是行住坐臥,都能純一直心,不動道場,即已真實成就淨土,這就叫一行叁昧。
萬法唯識,叁界唯心。于一切處、一切相,能本著清淨心來看待,一切就是淨土。《維摩經》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只要自心清淨,隨處都是淨土,《雜阿含經》說:「于色染著纏綿,名曰衆生;于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衆生。」
學佛應該反求諸己,切莫心外求法。
洞山良價禅師悟道偈雲:「切忌隨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心在萬法上有現象,有差別,但是在本體上是無差別,無現象。宇宙山河、萬億衆生,都是我自己的佛性而已。所以,我與衆生無二無別,就是認識自心的衆生;如果能認識自心的衆生,一切衆生都是我心中的心上人,是多親多好,我何必去排斥一切衆生呢?
「幸爲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一個人如果能夠認識自己的自性佛,自不必熙熙攘攘的心外求法,自能做一個「自在」的清閑人,正如白雲一任清風飄送,到處隨緣安住。
只要你的心裏能夠「悟」,到處都是自己的世界。
六祖大師的「頓教」禅法,從這一首「自性真佛偈」可以看出,主要就是教我們不要忘失自己,教我們要自己肯定自己,誰是佛?原來不是別人,只要你能「直下承擔」,我們自己就是佛!
「撒手橫身叁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
生死由它,生死自如!
《星雲大師壇經講話精華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