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生命學
各位嘉賓、各位佛教的護法信徙們,大家晚安!阿彌陀佛!從今天起,用叁天的時間,今天第一天講“佛教的生命學”,明天講“佛教的生死學”,後天講“佛教的生活學”。佛教裏面常講世間、人生,都有叁個原則,即所謂的體、相、用,生命是人間的體,生死是人間的相,生活是人間的用,體、相、用俱全,這是佛教對世間人生的看法。世間最寶貴的不是金錢,不是其它的什麼物質,主要的就是生命,假如說人間、世界沒有生命,那這個世界有什麼意義呢?所謂生命是什麼意思呢?不光是人有生命,動物也有生命,樹木花草植物也有生命,甚至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地球都有生命。我們說火山爆發了,火山也有生命,流水也有生命。所謂生命:像地藏王菩薩到地獄度衆生,他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會空嗎?地藏王他心中的地獄一定會空的,生命都會得救的。過去常聽人問:“樹木花草能成佛嗎?”人當然能成佛,樹木花草也能成佛。人是有生命的,叫有情;而樹木花草有生長的機能現象,它沒有心,不一定有生命,它怎麼能會成佛呢?沒有關系,只要我們能成佛,我的心裏的法界,我心中的宇宙萬有,它都會跟我共同成佛。所以,萬有的宇宙都應該有生命。所謂生命,就是有生長的機能,它是活的,是動的,是有用的。假如生命的定義是這樣的話,我這件衣服它必定也有生命,我愛惜它,能穿十年、八年;不愛惜它,叁個月、五個月就壞了。同樣的,我們的桌子、椅子、房子,我們愛惜它,幾十年、幾百年,不愛惜它,不到幾年就腐爛了、舊了、壞了。所以,凡是有用的,有活動的,有成長的,不只是人有生命,宇宙萬有也都有生命。當你們各位能感覺到自己的人生,命是一條,心是一點,可是我人生的活用是無限的。因此,在家庭裏面,看到家庭裏所有的分子,都很活躍的生命;我在社會上看到我的朋友,每一個人都有活躍的生命,你說,有生命的人生是多有意義啊!我們從個人的生命推廣開來,有共體的生命,在今年新年即將到來的元旦,我恭祝大家“共生吉祥”!人類和世界,大家都能共存、共生,那才是最美好的吉祥。你看,世界上,花兒在開,鳥兒在叫,各種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生意盎然,大自然與我們同樣的都有生命。在佛教裏面有兩句話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你懂得:潺潺有聲的流水,那就是佛陀在跟我們說法呀;青山、樹木、花草,那都是諸佛如來的法身妙用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生命,可是我們對生命探討的知識卻很缺乏,生命有時很抽象,生命究竟代表什麼?有什麼意義?爲了增強大家的記憶,我用問答的方法,給大家解答。
生命的定義是什麼?生命的定義是活的、動的、生長的、有用的。拿我們的身體來說,我有一個生命,所以才能活著。我們的身體有眼、耳、鼻、舌、身、心,如果眼睛不好,瞎了,眼睛就沒有生命了;耳朵如果聾了,耳朵也死亡了,沒有生命了;同樣,我們的身體,如果沒有觸、受、愛、取等等,我們也就不知道生命要以怎麼樣來表現。生命也不只是生活,吃飯、穿衣、睡覺叫生命,在我的了解,人活了幾十年要死了,死也是生命的一個階段,死亡不是沒有,死亡只是讓這一期的生命,轉換另一個階段,就象時鍾,一、二、叁、四......十一、十二,是循環的,還是要回來的。人生好像一顆種子播種下去,它會生長、開花、結果,果實裏面又有種子,再播種下去,又會生長......生死是一個循環的,在佛教裏面講,生命是不死的。活著的生命我們容易知道、感受,但是死亡也是生命的一個延續,是生命的一個環節,是一個退變。死亡就是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了,同樣的還是自己,另一期的生命又繼續開始。所謂生命的定義,就是用我們這一期的生命,創造繼起生命的因緣。好像是我們過去的父母、師長、朋友、社會、國家,給了我們多少的因緣,才得以讓我活著。當然我也應該結緣,給大家一些因緣。同樣的,生命的意義就是爲未來的生命創造一個更好的因緣。或者說,這一期的生命,是爲了全人類的生命、大我的生命,給予更多的貢獻。
生命的現象是怎麼樣呢?生命的現象就是生存,就是我們活著,有笑、有淚、有說、有動,這就是生命。甚至于對別人的關心,是在展現你的生命;你勤勞、成長,看得出你的生命力。不管你美麗呀、醜陋呀,不管你賢愚不肖,或者疾病、死亡,好和不好,都是生命的表現。生命的表現也不能只看這一期,我們現在的活著,就有生命的現象,生命的現象應該要從過去去尋找。生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地上蹦出來的,甚至不只是父母生養我們,我們才有生命,父母只是我生命的一個因緣,生命到底從哪裏來,要追查過去,過去的生命到現在,現在的生命到未來,過去、現在、未來的生命反複循環,所以佛教叫輪回。我想生命的現象,從輪回裏探討,或者再具體一點說,從十二因緣裏面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生命現象。我們常聽到人問:“生命是從哪裏來的呢?”這個問題不容易有答案,因爲一般人都喜歡問從哪裏到哪裏,直線的。生命可不是直線的,生命是一個圓形的,生命是天生地長的?父母生的?父母又是從哪裏來的?在佛教裏面就好像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你要找一個先有哪個,這不容易知道。佛教講生命是圓形的,無始終的,等于時鍾,不知道從哪裏開始、哪裏結束,走不完的。以我們人生來講,有生老病死。生了要死,死了要生,它是循環的。拿時間來說,春夏秋冬,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它也是流轉的。宇宙世界什麼東西都有成住壞空,無論什麼東西成了,又慢慢壞了。空,不是沒有,“空既是色”呀。比如口袋空了、皮包空了,才能裝錢;因爲現在體育館這個空間,我們大家才能在這裏舉行講座,即“空既是色”。所謂“真空生妙有”,空既是有。我們的心有生住異滅,念念不同,前念、後念相續不斷,永遠不停。所以認識生命的狀態是環形的,就比較容易知道生命從哪裏來。生命從哪裏來?在十二因緣裏說:生命從無明來的。無明,從字義上來說是不明白,生命就是從不明白開始,從行業、業力來的。這個業力,從十二因緣來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這十二個階段,也就是過去生命到現在生命。比方說,我有了父母,母親懷胎後,有了我精神的“名”,慢慢的長胎了,有了“名色”--精神和物質作用合在一起了,慢慢的就有眼、耳、鼻、舌、身、心(六入),有觸覺、感受、愛、取,又執著有業,在這個世間上造了很多善惡業,于是繼續生死不停,所以十二因緣就好像時鍾上的十二個字一樣,一期生命、二期生命、叁期生命......或者說像念珠一樣,用線把我一期一期的生命串在一起,不會散失的,我的業力,把我的善惡行爲聚集在一個地方,那麼我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成爲我永生的階段。這個生命是延續的,一期一期的生命,由業力把它串在一起,靠五欲來維持生命,五欲即財、色、名、食、睡,靠欲望,人活在希望裏,有人我的欲望,也有淨化的欲望,沒有希望的人生等于死亡一樣,能夠活在希望裏,就有意義。當然,這個希望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會變化的,所以生命無常。花謝了是無常,人死了也是無常,但花謝了還會再開,花謝了是無常,花開了也是無常,人也在無常裏面,好和壞都是無常。但我認爲無常是給人很大的希望,比如,我很笨,不過沒有關系,只要我多用功,多讀書,勤勞一點,我還會聰明;我很窮,沒有關系,無常呀,只要我努力、加油、積極,我就會賺錢呀。無常是不好,但也會好,無常的實相、真相,就好像今天的《明報》報導,香港偉大的人物黃霑不幸去世了,他的女兒寫了一封信提到:爸爸跟我說,他用平常心面對無常,我接受了爸爸的觀念,爸爸雖然去世了,但仍活在我的心裏,我接受了這個無常的事實,就不一定要悲痛,爸爸可能又再轉換一個身體,等于車子報廢了,再換一臺新的,再回到人間,等于像移民、搬家一樣,也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所謂生命無常,人的生老病死是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就是一個平常心。舉個例子說,父母生了一個女嬰,慢慢長大了,她就不叫女嬰了,叫女童。再過幾年,不叫女童了,叫女學生。再過幾年,她叫小姐;再過幾年,她做媽媽了,做太太了;再過多少年,她就成了老太婆。那麼從女嬰到老太婆、媽媽、小姐,哪一個是她呢?所以生命的我是無常變遷的,它在大自然裏面,是無限的流轉,無限的輪回。有句話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流到哪裏去,會再回來的。淨土西方,所謂要往生佛國,佛國的人也會乘願再來啊,我認爲人間生命是很寶貴的,生命是以人間爲根據地,我的意思是,人間的生命要好好珍惜、好好愛護,不管生命怎麼流轉,怎麼輪回,生命是很寶貴的。
不同種類的生物是靠什麼來維持他們的生命呢?各位大家,你們說,我們的生命健康、活躍,是怎麼樣維持呢?動物界有一句話說:“以殘殺來維持生命”,獅子、老虎歡喜吃羚羊、斑馬,生物學家認爲這是生態平衡,其實也不一定的。像素食的動物,牛、羊、馬,不以殘殺維持生命,它以水草
、谷類維持生命,所以素食的動物很溫順、很可愛,不象肉食動物那麼凶猛。佛光山從去年起,建了一個素食的動物園,全是吃素的動物,素食也能維持生命。各種的肉食、素食,用飲食來維持生命。但也不盡然,像有的人看書,家裏人叫他吃飯了,他說我不餓,他要看書,這是觸覺在維持他的生命興趣;看電視、看電影,看得入神了,家裏叫他吃飯,他說我飽了,我飽了,他看飽了,這是觸食。飲食是段食,在維持生命;接觸、思想,人思考在一個問題裏面,也能維持生命;識食,就是我們的第八識、…
《佛教的生命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