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讲无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如来的知见。无我就是如来的知见,因为唯有离开虚妄、无我,才有一个真我;那种灭绝生死、灭绝对待、灭绝人我,究竟超凡入圣的涅槃境界,就是如来的所知所见。
「若人识得东风意,万紫千红总是春」,如果你懂得法身,懂得精神的力量,在色身上又何尝不可以见到涅槃呢?
真正的涅槃,「平等如幻梦,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所谓涅槃、圆寂,它要具备「常乐我净」四种特性。也就是说,涅槃、圆寂是恒常的,是安乐的,是真我的,是清净的。舍利弗尊者曾经论说涅槃的意义,他说:「把贪欲永远除尽,把瞋恨永远除尽,把愚痴永远除尽,把一切烦恼永远除尽,那就叫做涅槃。」所以,涅槃可以说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完成的意思,佛陀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成等正觉,那就叫做涅槃。
《出曜经》说:「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涅槃是世间最安乐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而住,那就是涅槃。
所以,涅槃的境界是:
◆完全的平静。
◆最高的妙乐。
◆持续的幸福。
◆福慧的完成。
◆彻底的离欲。
◆究竟的解脱。
◆永恒的自我。
◆真实的世界。
我们涅槃了以后,安住在那里呢?
◆随遇而安。如同六祖惠能大师证悟以后,在猎人群中安住十五年。
◆随缘生活。如同白云、流水一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
◆随心自在。如同观自在菩萨,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境自在,时时处处,随心自在。
◆随机应化。如同观世音菩,千处祈求千处应。
所谓涅槃,就是转迷为悟、转苦为乐、转染为净、转暗为明、转动为静,就是转娑婆世界为净土。
如何求得涅槃?最后我有四点告诉各位:
◆依于戒行,守法可以涅槃。
◆安于慈悲,行道可以涅槃。
◆解于法义,契理可以涅槃。
住于平等,自性可以涅槃。所谓真正的涅槃,就是无我而完成真我,无执而放旷一切,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我们的涅槃境界。
佛法平等,法法皆是,道不要虚弄,道不要分别,道要直下承担。
「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
真如、法身、道,自己当下就有,何必要别人给呢?
行思禅师曾经说过:「迷时迷于悟,悟时悟于迷,无有一法不从心生灭,迷悟总在一心,道无所修。草木皆有佛性,皆是一心,吃饭、睡觉都是佛事,穿衣、走路都是佛事。」正是所谓「生死百年花上露,迷悟一旦镜中头」。迷和悟就好象镜中的头,迷惑了自己,以为镜子里的人就是自己。其实,假相不是人,我们的真心自性,在我们的真如本性里,你能悟吗?你还迷吗?迷和悟,就只是那么一点分别而已。
「甚么物恁么来?」
「说似一物即不中。」
「还可以修证否?」
怀让禅师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你要体会道吗?当体就是无生;你要明了无速吗,悟了本来无速。
六祖大师赞同地说:「如是!如是!」
六祖大师说:「返太速乎?」
永嘉禅师说:「本自非动,岂有速乎?」
六祖说:「谁知非动?」
永嘉禅师说:「仁者自生分别。」
六祖大师说:「你已深得无生之意。」
永嘉禅师接着又说:「无生岂有意耶?」无生还有意吗?意就是分别,既是无生,还要有分别吗?
六祖大师说:「无意谁当分别?」
永嘉禅师说:「分别亦非意。」所谓「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也就是有无都要去除。
《永嘉大师证道歌》,盛行于世。歌曰:「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绝学无为的闲道人,他们不必去除妄想,也不要求真。这个时候,他不离生活,也不去成佛。实际上,他的生活里面都是佛法。你不要离开无明,无明实性就是佛性,正如脏的污泥里可以生长出清净的莲花一样。只要你能证悟法身实相,就能见到自己的真如佛性。
禅是一个绝对的境界,领悟到了绝对的境界,就是大彻大悟了。
玄策回答说:「我的老师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很微妙的、湛然不动的、很圆满寂静的真心。真心的本体是如如,真心的妙用也是如如,如如就是不动。无住就是不执着的意思,
真心是任运而生,是无处不在,是妙用无穷而无住无碍的。
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动的境界也好,静的境界也好,你要无心,不要分别。对于能觉悟的人,所觉悟的道,都要「能所双亡」。任何一个时刻都是一如的,出入都是定。
在禅宗,我们想要求到不生不死的慧命,必须要把知见、执着统统放下。
「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假围绕」,只要我们心不在万物上计较,万物围绕我们,也不必怕呀!
张拙有一首偈语也说得很好:「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我也不持戒,我也不犯戒;我不拜佛,也不谤佛;我不动念,我也不是寂静;我就是随缘而住,随缘生活。
禅是超越对待的。迷悟之间不是禅,迷悟之外才有禅。
我们在言下忘言,处处无踪迹,随遣随了,只有大大的放下,才能大大的自在。
衣食住行、行住坐卧,都是智能,都是禅定,都是六度的妙用。
惠能大师认为心性本净,本来是佛,识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神秀则认为佛性人人本具,但为客尘所覆,故须透过时时修习,拂尘除垢,才能成佛。南宗的禅重在顿悟,北宗的禅主张渐修,所以有「南顿北渐」的说法。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是佛,佛是心,心佛无二」。既然是心佛无二,我们有心,心里有佛,当下即是,何必还要再另外去追寻呢?所以六祖大师说「平常心是道」,生活即是禅,你在生活里,穿衣、吃饭都是禅。所以,有人问禅师:「你是怎么样参禅呢?」
他说:「我穿衣、吃饭。」
「那一个不穿衣,那一个不吃饭啊!」
禅师说:「你吃饭,挑肥拣瘦,吃得不甘味;你睡觉,思来想去,睡得不安心;你穿衣,计较美丑,穿得不欢喜。我们参禅的人,当吃饭就吃饭,当睡觉就睡觉,当穿衣就穿衣,所谓平心是道。
南宗的顿有别于北宗的渐。至于南顿北渐,顿渐究竟有甚么分别?
所谓顿教,顿就是突然,这里面没有时间,没有过程,是当下的,是实时的、迅速的、直接的,好象石火电光,就是那么一刻,一下就悟了,不容许你思想,不容许你犹豫,不容许你考虑。你分别、犹豫,那就不是禅了。修行本来没有顿渐,学佛要想一下子就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凡事都要一步一步来,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因此,一般来说,理上有顿悟,事上要渐修。顿渐应该要相互包容,不管是顿门或是渐门,应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南宗」主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顿悟教说;「北宗」则重视「息妄修心」,强调「渐修渐悟」。
要有一种「与人为善」的心理,只要别人有一技之长,总是难能可贵,你又何必一定只寻他的短处,不赞美他的长处呢?
随缘安住,自我肯定;
闲行闲坐任荣枯。
「行解并重,顿渐一如」,
「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
其实,能做到「住心观静,长坐不卧」,这也很难得了。
参禅打坐,重在自心觉悟!
紫柏大师曾经这样说过: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
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禅不是闭眼打坐,闭眼打坐只是进入禅的方法之一。
参禅,要紧的是观心、用心。你要想明心见性,光是用身体打坐,并不一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参禅打坐,用心第一。当然不能否认打坐是初学参禅的人应有的必经过程。
真正的参禅,也重在作务,重在生活。
百丈禅师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扬眉瞬目,无非是道。」
佛陀曾说:「坐禅能得现法乐住。」所谓现法乐就是禅定之乐,这是一种从寂静心中所产生的美妙快乐,绝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勤于禅坐的人,可得此禅悦之乐。
因此,虽然禅不是坐,也不是卧,当然更不是立,不过,如果我们想体验禅悦的妙味,应该实地去打坐。
依《天台小止观》说,初学坐禅,当调五事:调食、调睡、调身、调息、调心。
吃完饭一小时之内,不好打坐,饮食不可过饱,也不可太饿,最好七、八分饱。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沉入睡,浪费宝贵时间。
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宜。
生活中的禅,是将寂静的禅定工夫摄入日常的劳动之中,而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
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明心见性的方便。
永嘉大师说:「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对真正的禅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禅是触目即是,无所不在。
学佛首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
戒可以防非止恶,可以端正身心,可以规范行止。
定是静心而不散乱,是息虑静缘;一般所谓「放下万缘,去除妄念」,这就叫定。
慧就是去除妄想、无明、烦恼,进而取证涅槃,趋向真理,这就叫做慧。
其实,戒、定、慧彼此互有关连: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趣入解脱。慧是定的用,定是慧的体,戒、定、慧是学佛不可缺少的资粮。戒、定、慧可以使我们身心健康,可以保护我们。我们的身心都需要戒、定、慧,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
《星云大师坛经讲话精华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