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講無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如來的知見。無我就是如來的知見,因爲唯有離開虛妄、無我,才有一個真我;那種滅絕生死、滅絕對待、滅絕人我,究竟超凡入聖的涅槃境界,就是如來的所知所見。
「若人識得東風意,萬紫千紅總是春」,如果你懂得法身,懂得精神的力量,在色身上又何嘗不可以見到涅槃呢?
真正的涅槃,「平等如幻夢,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叁際斷」。
所謂涅槃、圓寂,它要具備「常樂我淨」四種特性。也就是說,涅槃、圓寂是恒常的,是安樂的,是真我的,是清淨的。舍利弗尊者曾經論說涅槃的意義,他說:「把貪欲永遠除盡,把瞋恨永遠除盡,把愚癡永遠除盡,把一切煩惱永遠除盡,那就叫做涅槃。」所以,涅槃可以說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完成的意思,佛陀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成等正覺,那就叫做涅槃。
《出曜經》說:「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涅槃是世間最安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而住,那就是涅槃。
所以,涅槃的境界是:
◆完全的平靜。
◆最高的妙樂。
◆持續的幸福。
◆福慧的完成。
◆徹底的離欲。
◆究竟的解脫。
◆永恒的自我。
◆真實的世界。
我們涅槃了以後,安住在那裏呢?
◆隨遇而安。如同六祖惠能大師證悟以後,在獵人群中安住十五年。
◆隨緣生活。如同白雲、流水一樣,隨緣放曠,任運逍遙。
◆隨心自在。如同觀自在菩薩,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境自在,時時處處,隨心自在。
◆隨機應化。如同觀世音菩,千處祈求千處應。
所謂涅槃,就是轉迷爲悟、轉苦爲樂、轉染爲淨、轉暗爲明、轉動爲靜,就是轉娑婆世界爲淨土。
如何求得涅槃?最後我有四點告訴各位:
◆依于戒行,守法可以涅槃。
◆安于慈悲,行道可以涅槃。
◆解于法義,契理可以涅槃。
住于平等,自性可以涅槃。所謂真正的涅槃,就是無我而完成真我,無執而放曠一切,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告訴我們的涅槃境界。
佛法平等,法法皆是,道不要虛弄,道不要分別,道要直下承擔。
「聖谛亦不爲,何階級之有?」
真如、法身、道,自己當下就有,何必要別人給呢?
行思禅師曾經說過:「迷時迷于悟,悟時悟于迷,無有一法不從心生滅,迷悟總在一心,道無所修。草木皆有佛性,皆是一心,吃飯、睡覺都是佛事,穿衣、走路都是佛事。」正是所謂「生死百年花上露,迷悟一旦鏡中頭」。迷和悟就好象鏡中的頭,迷惑了自己,以爲鏡子裏的人就是自己。其實,假相不是人,我們的真心自性,在我們的真如本性裏,你能悟嗎?你還迷嗎?迷和悟,就只是那麼一點分別而已。
「甚麼物恁麼來?」
「說似一物即不中。」
「還可以修證否?」
懷讓禅師說:「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你要體會道嗎?當體就是無生;你要明了無速嗎,悟了本來無速。
六祖大師贊同地說:「如是!如是!」
六祖大師說:「返太速乎?」
永嘉禅師說:「本自非動,豈有速乎?」
六祖說:「誰知非動?」
永嘉禅師說:「仁者自生分別。」
六祖大師說:「你已深得無生之意。」
永嘉禅師接著又說:「無生豈有意耶?」無生還有意嗎?意就是分別,既是無生,還要有分別嗎?
六祖大師說:「無意誰當分別?」
永嘉禅師說:「分別亦非意。」所謂「兩頭共截斷,一劍倚天寒」,也就是有無都要去除。
《永嘉大師證道歌》,盛行于世。歌曰:「君不見,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絕學無爲的閑道人,他們不必去除妄想,也不要求真。這個時候,他不離生活,也不去成佛。實際上,他的生活裏面都是佛法。你不要離開無明,無明實性就是佛性,正如髒的汙泥裏可以生長出清淨的蓮花一樣。只要你能證悟法身實相,就能見到自己的真如佛性。
禅是一個絕對的境界,領悟到了絕對的境界,就是大徹大悟了。
玄策回答說:「我的老師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禅性無住,離住禅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很微妙的、湛然不動的、很圓滿寂靜的真心。真心的本體是如如,真心的妙用也是如如,如如就是不動。無住就是不執著的意思,
真心是任運而生,是無處不在,是妙用無窮而無住無礙的。
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動的境界也好,靜的境界也好,你要無心,不要分別。對于能覺悟的人,所覺悟的道,都要「能所雙亡」。任何一個時刻都是一如的,出入都是定。
在禅宗,我們想要求到不生不死的慧命,必須要把知見、執著統統放下。
「棒打出孝子,慣養忤逆兒。」
「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假圍繞」,只要我們心不在萬物上計較,萬物圍繞我們,也不必怕呀!
張拙有一首偈語也說得很好:「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我也不持戒,我也不犯戒;我不拜佛,也不謗佛;我不動念,我也不是寂靜;我就是隨緣而住,隨緣生活。
禅是超越對待的。迷悟之間不是禅,迷悟之外才有禅。
我們在言下忘言,處處無蹤迹,隨遣隨了,只有大大的放下,才能大大的自在。
衣食住行、行住坐臥,都是智能,都是禅定,都是六度的妙用。
惠能大師認爲心性本淨,本來是佛,識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神秀則認爲佛性人人本具,但爲客塵所覆,故須透過時時修習,拂塵除垢,才能成佛。南宗的禅重在頓悟,北宗的禅主張漸修,所以有「南頓北漸」的說法。
「法即一種,見有遲疾。」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是佛,佛是心,心佛無二」。既然是心佛無二,我們有心,心裏有佛,當下即是,何必還要再另外去追尋呢?所以六祖大師說「平常心是道」,生活即是禅,你在生活裏,穿衣、吃飯都是禅。所以,有人問禅師:「你是怎麼樣參禅呢?」
他說:「我穿衣、吃飯。」
「那一個不穿衣,那一個不吃飯啊!」
禅師說:「你吃飯,挑肥揀瘦,吃得不甘味;你睡覺,思來想去,睡得不安心;你穿衣,計較美醜,穿得不歡喜。我們參禅的人,當吃飯就吃飯,當睡覺就睡覺,當穿衣就穿衣,所謂平心是道。
南宗的頓有別于北宗的漸。至于南頓北漸,頓漸究竟有甚麼分別?
所謂頓教,頓就是突然,這裏面沒有時間,沒有過程,是當下的,是實時的、迅速的、直接的,好象石火電光,就是那麼一刻,一下就悟了,不容許你思想,不容許你猶豫,不容許你考慮。你分別、猶豫,那就不是禅了。修行本來沒有頓漸,學佛要想一下子就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凡事都要一步一步來,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因此,一般來說,理上有頓悟,事上要漸修。頓漸應該要相互包容,不管是頓門或是漸門,應該「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南宗」主張「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頓悟教說;「北宗」則重視「息妄修心」,強調「漸修漸悟」。
要有一種「與人爲善」的心理,只要別人有一技之長,總是難能可貴,你又何必一定只尋他的短處,不贊美他的長處呢?
隨緣安住,自我肯定;
閑行閑坐任榮枯。
「行解並重,頓漸一如」,
「住心觀靜,是病非禅;長坐拘身,于理何益?」
其實,能做到「住心觀靜,長坐不臥」,這也很難得了。
參禅打坐,重在自心覺悟!
紫柏大師曾經這樣說過: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業苦;
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
禅不是閉眼打坐,閉眼打坐只是進入禅的方法之一。
參禅,要緊的是觀心、用心。你要想明心見性,光是用身體打坐,並不一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參禅打坐,用心第一。當然不能否認打坐是初學參禅的人應有的必經過程。
真正的參禅,也重在作務,重在生活。
百丈禅師說:「搬柴運水,無非是禅;揚眉瞬目,無非是道。」
佛陀曾說:「坐禅能得現法樂住。」所謂現法樂就是禅定之樂,這是一種從寂靜心中所産生的美妙快樂,絕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勤于禅坐的人,可得此禅悅之樂。
因此,雖然禅不是坐,也不是臥,當然更不是立,不過,如果我們想體驗禅悅的妙味,應該實地去打坐。
依《天臺小止觀》說,初學坐禅,當調五事:調食、調睡、調身、調息、調心。
吃完飯一小時之內,不好打坐,飲食不可過飽,也不可太餓,最好七、八分飽。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沈入睡,浪費寶貴時間。
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爲宜。
生活中的禅,是將寂靜的禅定工夫攝入日常的勞動之中,而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
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無一不是明心見性的方便。
永嘉大師說:「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
對真正的禅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禅是觸目即是,無所不在。
學佛首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
戒可以防非止惡,可以端正身心,可以規範行止。
定是靜心而不散亂,是息慮靜緣;一般所謂「放下萬緣,去除妄念」,這就叫定。
慧就是去除妄想、無明、煩惱,進而取證涅槃,趨向真理,這就叫做慧。
其實,戒、定、慧彼此互有關連: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趣入解脫。慧是定的用,定是慧的體,戒、定、慧是學佛不可缺少的資糧。戒、定、慧可以使我們身心健康,可以保護我們。我們的身心都需要戒、定、慧,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
《星雲大師壇經講話精華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