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源自性天真佛。」
在《坛经》的〈忏悔品〉中,六祖惠能大师一开始便主动提出,要为大众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所谓「自性五分法身香」,就是:
1戒香:所谓戒香,就是要每一个佛弟子在自己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称为戒香。
2定香:所谓定香,就是要大家看各种善恶的境界,自心不乱,称为定香。
一、不为境转;
二、不为物动;就是不被世间的财富、金钱所动摇。
三、不为情惑;
四、不为势吓;自己有定,就能随遇而安,这就是定香。
3慧香:所谓慧香,就是自心修行无碍,常以智能观照自性,不造作诸恶,即使做善事也不执着,敬上念下,爱护鳏寡贫穷者,称为慧香。
4解脱香:所谓解脱香,就是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觉无碍,称为解脱香。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束缚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束缚还须自己解脱。我们能心无所缘,自觉无碍,这就是解脱香。
5解脱知见香:所谓解脱知见香,就是自心既然对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也不沉空守寂,就必须广学多闻,认识自己本心,通达诸佛的道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真性毫不变易,称为解脱知见香。从思想的本体里,能够不执空、不守寂、不攀缘、不分别、无人我对待,自然而然地不为世间左右,那就是有了解脱知见香,也就是所谓实践真理。
「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
《六祖坛经》说,佛弟子平日于佛前依下列三段文忏悔发愿,可以增长我们忏悔的力量:
「弟子○○,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迷妄所染,从前所有的愚迷恶业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所染,从前所有的骄诳恶业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染,从前所有的嫉妒恶业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忏悔的相状有三品:
下品忏悔:全身微热而眼出泪。
中品忏悔:全身毛孔发热出汗,从眼出血。
上品忏悔:全身的毛孔和眼睛都出血。这是最高的忏悔。
感应的原理就同「月现江心」。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
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本具,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真正的归依,就是要归依自性三宝,自他平等,无有高下,平等就是佛法。只要我们把心上的清净光、无分别光、无差别光发挥出来,我们自己当下就是佛。佛不是要等死了以后才能成佛,在我们四大五蕴假合的身相上,你可以体会到无相、无为,体会到自己的真如自性,那就是我们已证悟了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一体的佛陀了。
唐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所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回答说:「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满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维,更勿生疑虑。」
进一步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无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佛光如满禅师又再回答:「佛体本无为,迷悟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生处,自然无法说。」唐顺宗听到这里,豁然有所觉悟。
只要你自己能够无分别,佛的平等法性、真如本体,自然就会显现。我们自己无心,我们自己的平等法身自然也会现前。六祖大师说,以自心归依自性,就是要我们肯定自己,开发自己的真心本性。
所谓真心本性,性,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一种能。我们自己的本性里面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那就是我们的佛性。有道的人,他的性能就很好,他能早能晚、能饱能饿、能忙能闲、能有能无、能进能退、能大能小,他就是万能的。只要我们把自己的本性觉悟出来,我们也是无所不能。如何开发自心本性呢?就是要参禅悟道。参禅悟道主要的功能,就是要把自性当中许多不善、不净、不能的心去除;把嫉妒心、强求心、狂妄心熄灭;把轻视别人的心、贡高我慢的心、邪知邪见的心降伏。扰乱我们自性的烦恼、无明去除以后,心里的般若之光自能朗照,如同乌云去了,朗朗晴空自然显现。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真心本性就能够发挥功能,就能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世间上,甚么最有价值,甚么最高,甚么最大?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自性大如虚空,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布袋和尚说得好:「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需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只要我们心正、心诚,不求佛,佛自在我们心中,
《心王铭》说:「了本是心,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自观自心,自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马祖禅师见他来意真诚,就开示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不了时,即是迷,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
学佛修行,说远,须三大阿僧祇劫;说近,当下即是。只要把妄心歇下,那就是佛。因此黄檗禅师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当作如是求。」
妙观察智。此智是于应机接物时,能顿时观察明了,不假功成,不涉计度,不起分别,所以说妙观察智见非功。令诸根随事应用,悉入正受,如镜照物,不昧现状,完成任务,所以说成所作智如同圆镜。真如自性离诸尘染,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所以说大圆镜智就是性清净体;如来观自他一切平等,以平等性智随众生的根机示现开导,令众生悟证自性。在众生因地中时,就可以先转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所以说「六七两识因中转」,不过,「五八果上转,六七因地中转」,只用转名言而非转实性体,如果在心悟得转时,不留余情,则我人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虽然外缘繁杂多起,而心却常处在定中。
唯识,就是佛教的心理学。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若无心识的了别作用,即无世间万法的存在。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用心,对于周遭的一切,必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因为三界之内,一切万法,唯有心识才能认识。
三首偈语来说明八识,让大家认识八个心王:
「五识眼耳鼻舌身,心识能合又能分,末那传达作使者,赖耶如山似海深。」
「赖耶幕后主人翁,指派末那作先锋,心居中枢总指挥,五识活动如追风。」
「兄弟八人共一村,村中诸事各持分,五个出外作买卖,心识居家独自尊。眼观耳闻鼻作探,舌味身触心难安,末那执我作传达,赖耶罪福怎能堪。」
心里追忆过去,或是憧憬未来,或是对现前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等,产生认识、了别的作用,这就是心识。
眼、耳、鼻、舌、身、心,称为六识。第七识,称为末那识,是自我意识的中心,吾人一切自私的想法,与贪婪、倨傲、固执己见等恶习,全是由它发起;第七识能把前六识──眼、耳、鼻、舌、身、心所造作的,不管好与不好,统统传送给第八识,犹如邮差,因此又称传达识。
第八阿赖耶识,又叫做藏识。阿赖耶识如同一座仓库,不管好坏、善恶的种子,第八识一律将它含藏起来,将来发起现行,就是受苦、受乐。所以,世间一切幸与不幸,都是我们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心,举心动念之间所造作的善恶业所决定的,也就是善恶业果,自作自受。
心识就是我们自己生死的根本。我们的身体死了,眼睛、鼻子、耳朵腐烂了,但是有一样东西却不灭亡,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识。这一个心识是流转生死六道轮回的本体,有时候转世成人,有时候出生为牛,尽管形象不一样,但是心识只有一个,没有不同。因此,我们在世间上所做的好事、坏事,所拥有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到最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只有随着第八识所含藏的善恶业去投胎受报。所以有谓「去后来先作主翁」,指的就是第八识。
经云:「心生则万法生,心灭则万法灭。」我们的心所想要的,往往因为心的力量,就能变现,就能发挥力量。例如,动物当中,有一种动物有保护色,它为了求生存,心的力量就能使它的颜色变化。又如一个人如果心里清净,不断观照道德,慢慢地,气质也会变。心的力量,其大无比。
宇宙万法本来是如如不变的,但是心识一起了分别,一切山河大地在藏识里的变现就不一样了。
以上这些事例,都是说明唯心、唯识的意义所在。
心不动,一切法不动;心不生,一切法不生。所以《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心里变现出来的,如果我们的心识不起,也就不会有万物的现起。所谓「了身何似了心修,了得心息身不愁,若为心身自了了,身心何必更缝合。」
只要我们的心了知无心处,一切自然无法说。无心就是一切心,无心就是佛心。
学佛要修心,要让我们的心安,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其实空才能有,房子如果不空,如何住人?如果没有空地,如何起高楼呢?宇宙如果不空,森罗万象如何存在?所以,空才能有,虚空很大才能拥有万物。眼、耳、鼻、口、毛孔,如果没有空间,人就要死亡。所以,空不但是拥有,更是存在的意思。认识了空,才能认识宇宙万有本来的面目,空不破坏有,空是建设宇宙万有的要素,这是菩萨的知见。
《金刚经…
《星云大师坛经讲话精华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