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星云大师坛经讲话精华录▪P3

  ..续本文上一页「第一义」而不动心。

  尽管世界上「好好坏坏」。只要我「不动心」,一切就没事了。所以,要紧的是,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静」的「禅定」之中,过着「禅者」的生活,这才是最安乐的生活。

  《金刚经》又说「无住生心」,心能「无住」,才能抵挡「五欲六尘」,才能「随心自在」。

  「色不迷人,人自迷」,

  对付「尘劳妄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无心」,就是「不动心」。「无」心,就是「禅」心;

  「富贵如同三更梦,荣华还同九月霜」,世间的一切,你不贪求、不执取,则面对「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的「风」,也就能不动心,我们的心「不随境转」,就能「转境」,心能转境,就有力量。

  「欢喜」的力量:要在「尘劳妄想」里,面对现实,只要不被「尘劳妄想」动心

  不当看的,不要看;不当听的,不要听;不当说的,不要说。这好比中国儒家所谓的「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

  《般若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并非真的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而是教我们不要任由「眼、耳、鼻舌、身、意」执取六尘,不要让见闻觉知随境界而转。

  我们不要去追逐「心外」的色、声、香、味、触、法,所谓「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恁么飞,无取无舍无挂碍。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要虚心无求:我们的心如果能谦虚无求,犹如「朗朗晴空,不着一物」,则容易与禅相应。

  六祖大师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因此坐禅要能不着心、不着境、不着动、不着妄。也就是要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不落于好坏、是非、善恶、有无的两边。凡圣俱泯,人我双忘,身心脱落,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随心生」,心如虚空大无边:我们的心好象虚空一样广大无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心「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常新」。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如果你用无心证悟了自心本性,心的本体本来就是清净的,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因此你修行也没有增加功德,不修行也没有减少甚么。

  「三际求心心不见」,亦即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

  「两眼看前眼不见」,两个眼睛看着前面,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睛。

  「画宝寻宝宝不见,风花雪月却常见」,就是说我们不能认识自己的真心,反被假心、幻心所迷惑。要能回头,不要光看到前面的世界,回头是岸,有时回头会找到自己的真心;

  要改性,改改自己的性格,性格一改,真心本性才能显现出来;

  要能转身,转身会有更宽广的世界;

  要换心,把如幻如化的心,换成如真如实的心,尤其重要。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无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遥,才能随缘放旷。

  我们要想参禅,最要紧的是把握自己的心,让它不妄动,能自我安住,不要在外境上住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工夫。

  哥哥虽然眼观歌舞,但心如「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弟弟虽然身不歌舞,言绝俗论,心中的葛藤却纠缠不休,反而障碍了道的清明。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另有一首偈语说:「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要求佛但求心,知透心性心是佛。」所以,即心即佛。但是,即使「即心即佛」,也不能着心,你一着心,那就是分别心,那就是凡夫的心,能够不着心,当下即是佛心,即是禅心!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不分别」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没有是非好坏的观念,而是要我们用无分别心,用平等的观念来看待世间的差别对待。世间的是非、好坏、善恶、有无,如果你执着它,就会成为障道因缘,修行不是逃避世间,而是在世间的五欲六尘里,能不畏惧,不被五欲六尘左右,能在生死尘劳里才有真如涅槃可证。所谓「热闹场中可以做道场」,能够在闹中取静,才是真静。所以,只要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假围绕?

  过去,禅师们的修行,所谓「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意思就是不必过份计较是非善恶,「要观德莫观失,要随顺莫违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计较过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能够一念归于无念,一滴归于大海,一心包容虚空,才是真正的禅定。

  「内外一如」,就是表里一致,身心合一的意思。六祖大师昭告参禅的人,参禅要紧的是,要能内外一如,也就是表里一致。

  参禅可以把心里的力量训练得自如,所谓「心能转境,不为境转」。

  在五欲六尘里,你能够觉悟的话,它就是真如法身。

  禅,能泯灭这许多的分别,能让我们把心安住在无内外、无表里,乃至无身心的世界里,如《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叫做内外一如,那就是身心一致,那就是一个统一的人生、统一的世界,那就是一个绝对超越、安乐、平等自在的世界。

  禅要自然,早也如此,晚也如此,内也如此,外也如此,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本来面目。

  问赵州禅师:「前天赵王来时,您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您为甚么反而下床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接待客人有三等:上等的客人,我睡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的客人,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迎接他。」

  「当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参禅悟道,最要紧的,要能空有一如、生佛一如、身心一如、你我一如,自然就内外一如了。

  寒冷的时候,不以为冷;暑热的时候,不以为热,这就叫做不动心。

  我们能够苦乐不动心,贫富也不动心,荣辱也不动心,不动心就是自主、自由、自在的生活。

  「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参禅修道的人,永远活在当下,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事情过去了,心里面也不必再留有痕迹。

  禅悟道首先要学不动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不动心是一种力量,不动心是一种至高的修行境界。

  修行不但要能不为外境动心,同时更要不时的返观自照。能够不为荣辱动心,不为得失动心,不为好坏动心,不为是非动心。不动心就能做到「说时似悟,对境也不迷」了。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所以,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着,就是定。

  佛教的许多诗偈或古语,都可以用来说明「禅定一如」,今列举数则如下: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内定) 拈花微笑,付嘱摩诃迦叶(外禅)

  ◆应无所住(内定) 而生其心(外禅)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内定)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外禅)

  ◆犹如木人看花鸟(内定)何妨万物假围绕(外禅)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内定)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外禅)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内定)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外禅)

  外禅内定,就是内外一如,就是禅定双修;能够禅定双修,则外禅可以影响内定,有了内定,自然就有外禅。

  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禅,就是一个「自然」。

  禅师们「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大千世界一禅床,大地山河都可以随遇而安。

  禅,是随缘而住,随缘生活;禅,是逍遥,是无碍,是自在。

  禅,不是从外在的坐相来看;禅,主要的是从心里来净化,来升华,来参透,来悟道。

  禅非坐卧、非言说、非文字;禅,穷诸内心,心地一明,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在我心中。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到那个时候,再也没甚么可以滞目成病的了。

  唐朝的裴休宰相,有一天请黄檗禅师到他家里去为佛像开光,黄檗禅师就对他说:「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开光呢?何不在你自己的心上开光呢?」

  所以,禅,要我们不要心外求法。你能认识自性,自己就是佛。

  自性是甚么?那也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意思是说,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把妄想执着一除,当下就是自性佛了。

  甚么是自己的佛性?以下列举十点略作说明:

  1常:我们的佛性,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永远不死,是恒常不变的。

  2乐:在我们的佛性里,只有绝对安详自在的和乐。

  3我:我们真如佛性的这个「我」,是永恒自在,且能自我主宰的。

  4净:我们的佛性,尽管在五趣六道里轮回,仍不失其清净自性。

  5真:佛性真实不虚,你能体会到自己真实的本性,那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6实:佛性真实不虚,是实实在在的。

  7善:佛性是绝对善美的,不带一点污染、邪恶、烦恼。

  8美:佛性是最善美的,是最庄严的。

  9广:佛性广大无边,大如宇宙虚空,因此,你能认识自己的佛性,则十方世界任我们遨游。

  10静:佛性在安详寂静里,是随缘而动,随自然而生。

  认识了常、乐、我、净、真、实、善、美、广、静,那就是我们的佛性。佛性是超越时空,超越你我的对待法,然而凡夫众生因为有时间的观念,有方位的观念,有种种的分别、计较,因此不能认识自性佛。

  如何才能明心见性,找回自己的自性佛呢?最重要的是必须放下我执、我见,拋弃一切迷妄、分别,如此才能超凡入圣,见自本性。

  永嘉大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

《星云大师坛经讲话精华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生命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