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一義」而不動心。
盡管世界上「好好壞壞」。只要我「不動心」,一切就沒事了。所以,要緊的是,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靜」的「禅定」之中,過著「禅者」的生活,這才是最安樂的生活。
《金剛經》又說「無住生心」,心能「無住」,才能抵擋「五欲六塵」,才能「隨心自在」。
「色不迷人,人自迷」,
對付「塵勞妄想」最好的辦法,就是「無心」,就是「不動心」。「無」心,就是「禅」心;
「富貴如同叁更夢,榮華還同九月霜」,世間的一切,你不貪求、不執取,則面對「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的「風」,也就能不動心,我們的心「不隨境轉」,就能「轉境」,心能轉境,就有力量。
「歡喜」的力量:要在「塵勞妄想」裏,面對現實,只要不被「塵勞妄想」動心
不當看的,不要看;不當聽的,不要聽;不當說的,不要說。這好比中國儒家所謂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
《般若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並非真的沒有「眼、耳、鼻舌、身、意」,而是教我們不要任由「眼、耳、鼻舌、身、意」執取六塵,不要讓見聞覺知隨境界而轉。
我們不要去追逐「心外」的色、聲、香、味、觸、法,所謂「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叁昧,如鳥空中恁麼飛,無取無舍無挂礙。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爲觀自在」。
要虛心無求:我們的心如果能謙虛無求,猶如「朗朗晴空,不著一物」,則容易與禅相應。
六祖大師說:「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因此坐禅要能不著心、不著境、不著動、不著妄。也就是要保持一顆平等無分別的心,不落于好壞、是非、善惡、有無的兩邊。凡聖俱泯,人我雙忘,身心脫落,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勸君莫作虧心事,古往今來放過誰?」
「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相隨心生」,心如虛空大無邊:我們的心好象虛空一樣廣大無邊,「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心「亘古今而不變,曆萬劫常新」。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
如果你用無心證悟了自心本性,心的本體本來就是清淨的,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因此你修行也沒有增加功德,不修行也沒有減少甚麼。
「叁際求心心不見」,亦即過去、現在、未來叁心不可得。
「兩眼看前眼不見」,兩個眼睛看著前面,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睛。
「畫寶尋寶寶不見,風花雪月卻常見」,就是說我們不能認識自己的真心,反被假心、幻心所迷惑。要能回頭,不要光看到前面的世界,回頭是岸,有時回頭會找到自己的真心;
要改性,改改自己的性格,性格一改,真心本性才能顯現出來;
要能轉身,轉身會有更寬廣的世界;
要換心,把如幻如化的心,換成如真如實的心,尤其重要。
「菩薩于法,應無所住。」無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遙,才能隨緣放曠。
我們要想參禅,最要緊的是把握自己的心,讓它不妄動,能自我安住,不要在外境上住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工夫。
哥哥雖然眼觀歌舞,但心如「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弟弟雖然身不歌舞,言絕俗論,心中的葛藤卻糾纏不休,反而障礙了道的清明。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另有一首偈語說:「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叁界空無物;若要求佛但求心,知透心性心是佛。」所以,即心即佛。但是,即使「即心即佛」,也不能著心,你一著心,那就是分別心,那就是凡夫的心,能夠不著心,當下即是佛心,即是禅心!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不分別」並不是要我們完全沒有是非好壞的觀念,而是要我們用無分別心,用平等的觀念來看待世間的差別對待。世間的是非、好壞、善惡、有無,如果你執著它,就會成爲障道因緣,修行不是逃避世間,而是在世間的五欲六塵裏,能不畏懼,不被五欲六塵左右,能在生死塵勞裏才有真如涅槃可證。所謂「熱鬧場中可以做道場」,能夠在鬧中取靜,才是真靜。所以,只要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假圍繞?
過去,禅師們的修行,所謂「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意思就是不必過份計較是非善惡,「要觀德莫觀失,要隨順莫違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計較過失。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
能夠一念歸于無念,一滴歸于大海,一心包容虛空,才是真正的禅定。
「內外一如」,就是表裏一致,身心合一的意思。六祖大師昭告參禅的人,參禅要緊的是,要能內外一如,也就是表裏一致。
參禅可以把心裏的力量訓練得自如,所謂「心能轉境,不爲境轉」。
在五欲六塵裏,你能夠覺悟的話,它就是真如法身。
禅,能泯滅這許多的分別,能讓我們把心安住在無內外、無表裏,乃至無身心的世界裏,如《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叫做內外一如,那就是身心一致,那就是一個統一的人生、統一的世界,那就是一個絕對超越、安樂、平等自在的世界。
禅要自然,早也如此,晚也如此,內也如此,外也如此,任何時候都是一種本來面目。
問趙州禅師:「前天趙王來時,您不下床;這次趙王的部下來,您爲甚麼反而下床相迎呢?」
趙州禅師解釋道:「你們有所不知,我接待客人有叁等:上等的客人,我睡在床上用本來面目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到客堂裏用禮貌接待他;第叁等的客人,我用世俗的應酬到前門迎接他。」
「當日趙州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爭似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參禅悟道,最要緊的,要能空有一如、生佛一如、身心一如、你我一如,自然就內外一如了。
寒冷的時候,不以爲冷;暑熱的時候,不以爲熱,這就叫做不動心。
我們能夠苦樂不動心,貧富也不動心,榮辱也不動心,不動心就是自主、自由、自在的生活。
「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參禅修道的人,永遠活在當下,所謂「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事情過去了,心裏面也不必再留有痕迹。
禅悟道首先要學不動心,這是非常重要的。不動心是一種力量,不動心是一種至高的修行境界。
修行不但要能不爲外境動心,同時更要不時的返觀自照。能夠不爲榮辱動心,不爲得失動心,不爲好壞動心,不爲是非動心。不動心就能做到「說時似悟,對境也不迷」了。
「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
所以,禅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禅,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禅內定,就是禅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禅;對內,心裏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
佛教的許多詩偈或古語,都可以用來說明「禅定一如」,今列舉數則如下: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內定) 拈花微笑,付囑摩诃迦葉(外禅)
◆應無所住(內定) 而生其心(外禅)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內定)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外禅)
◆猶如木人看花鳥(內定)何妨萬物假圍繞(外禅)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內定)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外禅)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內定)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外禅)
外禅內定,就是內外一如,就是禅定雙修;能夠禅定雙修,則外禅可以影響內定,有了內定,自然就有外禅。
和大自然結合在一起,隨緣放曠,任運逍遙,禅,就是一個「自然」。
禅師們「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大千世界一禅床,大地山河都可以隨遇而安。
禅,是隨緣而住,隨緣生活;禅,是逍遙,是無礙,是自在。
禅,不是從外在的坐相來看;禅,主要的是從心裏來淨化,來升華,來參透,來悟道。
禅非坐臥、非言說、非文字;禅,窮諸內心,心地一明,大地山河,森羅萬象,都在我心中。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到那個時候,再也沒甚麼可以滯目成病的了。
唐朝的裴休宰相,有一天請黃檗禅師到他家裏去爲佛像開光,黃檗禅師就對他說:「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開光呢?何不在你自己的心上開光呢?」
所以,禅,要我們不要心外求法。你能認識自性,自己就是佛。
自性是甚麼?那也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意思是說,大地衆生皆有佛性,只要把妄想執著一除,當下就是自性佛了。
甚麼是自己的佛性?以下列舉十點略作說明:
1常:我們的佛性,我們真正的生命是永遠不死,是恒常不變的。
2樂:在我們的佛性裏,只有絕對安詳自在的和樂。
3我:我們真如佛性的這個「我」,是永恒自在,且能自我主宰的。
4淨:我們的佛性,盡管在五趣六道裏輪回,仍不失其清淨自性。
5真:佛性真實不虛,你能體會到自己真實的本性,那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6實:佛性真實不虛,是實實在在的。
7善:佛性是絕對善美的,不帶一點汙染、邪惡、煩惱。
8美:佛性是最善美的,是最莊嚴的。
9廣:佛性廣大無邊,大如宇宙虛空,因此,你能認識自己的佛性,則十方世界任我們遨遊。
10靜:佛性在安詳寂靜裏,是隨緣而動,隨自然而生。
認識了常、樂、我、淨、真、實、善、美、廣、靜,那就是我們的佛性。佛性是超越時空,超越你我的對待法,然而凡夫衆生因爲有時間的觀念,有方位的觀念,有種種的分別、計較,因此不能認識自性佛。
如何才能明心見性,找回自己的自性佛呢?最重要的是必須放下我執、我見,拋棄一切迷妄、分別,如此才能超凡入聖,見自本性。
永嘉大師說:「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
《星雲大師壇經講話精華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