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源自性天真佛。」
在《壇經》的〈忏悔品〉中,六祖惠能大師一開始便主動提出,要爲大衆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所謂「自性五分法身香」,就是:
1戒香:所謂戒香,就是要每一個佛弟子在自己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稱爲戒香。
2定香:所謂定香,就是要大家看各種善惡的境界,自心不亂,稱爲定香。
一、不爲境轉;
二、不爲物動;就是不被世間的財富、金錢所動搖。
叁、不爲情惑;
四、不爲勢嚇;自己有定,就能隨遇而安,這就是定香。
3慧香:所謂慧香,就是自心修行無礙,常以智能觀照自性,不造作諸惡,即使做善事也不執著,敬上念下,愛護鳏寡貧窮者,稱爲慧香。
4解脫香:所謂解脫香,就是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覺無礙,稱爲解脫香。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束縛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自己束縛還須自己解脫。我們能心無所緣,自覺無礙,這就是解脫香。
5解脫知見香:所謂解脫知見香,就是自心既然對于善惡都無所攀緣,也不沈空守寂,就必須廣學多聞,認識自己本心,通達諸佛的道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真性毫不變易,稱爲解脫知見香。從思想的本體裏,能夠不執空、不守寂、不攀緣、不分別、無人我對待,自然而然地不爲世間左右,那就是有了解脫知見香,也就是所謂實踐真理。
「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
《六祖壇經》說,佛弟子平日于佛前依下列叁段文忏悔發願,可以增長我們忏悔的力量:
「弟子○○,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迷妄所染,從前所有的愚迷惡業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弟子○○,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诳所染,從前所有的驕诳惡業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弟子○○,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染,從前所有的嫉妒惡業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忏悔的相狀有叁品:
下品忏悔:全身微熱而眼出淚。
中品忏悔:全身毛孔發熱出汗,從眼出血。
上品忏悔:全身的毛孔和眼睛都出血。這是最高的忏悔。
感應的原理就同「月現江心」。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
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風光,人人本具,反求內心,自能當下證得。
真正的歸依,就是要歸依自性叁寶,自他平等,無有高下,平等就是佛法。只要我們把心上的清淨光、無分別光、無差別光發揮出來,我們自己當下就是佛。佛不是要等死了以後才能成佛,在我們四大五蘊假合的身相上,你可以體會到無相、無爲,體會到自己的真如自性,那就是我們已證悟了法身、報身、應身,叁身一體的佛陀了。
唐順宗問:「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所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禅師回答說:「佛從無爲來,滅向無爲去,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爲衆生來,去爲衆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維,更勿生疑慮。」
進一步再問:「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無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佛光如滿禅師又再回答:「佛體本無爲,迷悟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衆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唐順宗聽到這裏,豁然有所覺悟。
只要你自己能夠無分別,佛的平等法性、真如本體,自然就會顯現。我們自己無心,我們自己的平等法身自然也會現前。六祖大師說,以自心歸依自性,就是要我們肯定自己,開發自己的真心本性。
所謂真心本性,性,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一種能。我們自己的本性裏面也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那就是我們的佛性。有道的人,他的性能就很好,他能早能晚、能飽能餓、能忙能閑、能有能無、能進能退、能大能小,他就是萬能的。只要我們把自己的本性覺悟出來,我們也是無所不能。如何開發自心本性呢?就是要參禅悟道。參禅悟道主要的功能,就是要把自性當中許多不善、不淨、不能的心去除;把嫉妒心、強求心、狂妄心熄滅;把輕視別人的心、貢高我慢的心、邪知邪見的心降伏。擾亂我們自性的煩惱、無明去除以後,心裏的般若之光自能朗照,如同烏雲去了,朗朗晴空自然顯現。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的真心本性就能夠發揮功能,就能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世間上,甚麼最有價值,甚麼最高,甚麼最大?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大如虛空,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布袋和尚說得好:「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腸需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只要我們心正、心誠,不求佛,佛自在我們心中,
《心王銘》說:「了本是心,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自觀自心,自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馬祖禅師見他來意真誠,就開示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無別物;不了時,即是迷,了即是悟;迷即衆生,悟即是佛。」
學佛修行,說遠,須叁大阿僧祇劫;說近,當下即是。只要把妄心歇下,那就是佛。因此黃檗禅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
妙觀察智。此智是于應機接物時,能頓時觀察明了,不假功成,不涉計度,不起分別,所以說妙觀察智見非功。令諸根隨事應用,悉入正受,如鏡照物,不昧現狀,完成任務,所以說成所作智如同圓鏡。真如自性離諸塵染,清淨圓明,洞徹內外,如大圓鏡,洞照萬物,所以說大圓鏡智就是性清淨體;如來觀自他一切平等,以平等性智隨衆生的根機示現開導,令衆生悟證自性。在衆生因地中時,就可以先轉爲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所以說「六七兩識因中轉」,不過,「五八果上轉,六七因地中轉」,只用轉名言而非轉實性體,如果在心悟得轉時,不留余情,則我人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雖然外緣繁雜多起,而心卻常處在定中。
唯識,就是佛教的心理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若無心識的了別作用,即無世間萬法的存在。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用心,對于周遭的一切,必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爲叁界之內,一切萬法,唯有心識才能認識。
叁首偈語來說明八識,讓大家認識八個心王:
「五識眼耳鼻舌身,心識能合又能分,末那傳達作使者,賴耶如山似海深。」
「賴耶幕後主人翁,指派末那作先鋒,心居中樞總指揮,五識活動如追風。」
「兄弟八人共一村,村中諸事各持分,五個出外作買賣,心識居家獨自尊。眼觀耳聞鼻作探,舌味身觸心難安,末那執我作傳達,賴耶罪福怎能堪。」
心裏追憶過去,或是憧憬未來,或是對現前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等,産生認識、了別的作用,這就是心識。
眼、耳、鼻、舌、身、心,稱爲六識。第七識,稱爲末那識,是自我意識的中心,吾人一切自私的想法,與貪婪、倨傲、固執己見等惡習,全是由它發起;第七識能把前六識──眼、耳、鼻、舌、身、心所造作的,不管好與不好,統統傳送給第八識,猶如郵差,因此又稱傳達識。
第八阿賴耶識,又叫做藏識。阿賴耶識如同一座倉庫,不管好壞、善惡的種子,第八識一律將它含藏起來,將來發起現行,就是受苦、受樂。所以,世間一切幸與不幸,都是我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心,舉心動念之間所造作的善惡業所決定的,也就是善惡業果,自作自受。
心識就是我們自己生死的根本。我們的身體死了,眼睛、鼻子、耳朵腐爛了,但是有一樣東西卻不滅亡,那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識。這一個心識是流轉生死六道輪回的本體,有時候轉世成人,有時候出生爲牛,盡管形象不一樣,但是心識只有一個,沒有不同。因此,我們在世間上所做的好事、壞事,所擁有的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到最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只有隨著第八識所含藏的善惡業去投胎受報。所以有謂「去後來先作主翁」,指的就是第八識。
經雲:「心生則萬法生,心滅則萬法滅。」我們的心所想要的,往往因爲心的力量,就能變現,就能發揮力量。例如,動物當中,有一種動物有保護色,它爲了求生存,心的力量就能使它的顔色變化。又如一個人如果心裏清淨,不斷觀照道德,慢慢地,氣質也會變。心的力量,其大無比。
宇宙萬法本來是如如不變的,但是心識一起了分別,一切山河大地在藏識裏的變現就不一樣了。
以上這些事例,都是說明唯心、唯識的意義所在。
心不動,一切法不動;心不生,一切法不生。所以《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心裏變現出來的,如果我們的心識不起,也就不會有萬物的現起。所謂「了身何似了心修,了得心息身不愁,若爲心身自了了,身心何必更縫合。」
只要我們的心了知無心處,一切自然無法說。無心就是一切心,無心就是佛心。
學佛要修心,要讓我們的心安,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寬。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其實空才能有,房子如果不空,如何住人?如果沒有空地,如何起高樓呢?宇宙如果不空,森羅萬象如何存在?所以,空才能有,虛空很大才能擁有萬物。眼、耳、鼻、口、毛孔,如果沒有空間,人就要死亡。所以,空不但是擁有,更是存在的意思。認識了空,才能認識宇宙萬有本來的面目,空不破壞有,空是建設宇宙萬有的要素,這是菩薩的知見。
《金剛經…
《星雲大師壇經講話精華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