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凡法界,天、人、地狱、饿鬼、畜生,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十法界唯此一心,四圣是悟,悟的程度不同,分四个法界四种形相。六凡是迷,六凡的法界迷的不同。法身在凡夫没有减少,在佛也没有增加,法身永远如是不动不坏、不增不减。我前头讲了虚空那些意思,就是形容法身,拿虚空来形容法身,只有迷悟的差别,除了无明而非一切凡夫,断了无明而成一切圣人,断的究竟了就是佛了。
【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这段说你无明心生了,那就起业了,就造业了,依着你自己本具的明白,清净无染的真心起来不觉了。那个真心叫本觉,依着本觉而起不觉,就是在你根本无明痴心所生起的。这个道理很难讲得明白,讲不清楚,只能意会。例如在历史上,这类开悟的善知识很多。我经常说在唐朝的鱼朝恩,他请问国师这个烦恼从什么地方起的?他说:何者是烦恼,烦恼从何起?或者说无明从何生、何者是无明?国师没答覆他,你答覆他说不清楚。国师用个比喻,善巧方便吧!说:你个奴才都问佛法。他就骂这个宰相。那宰相就发火了,说:我是个奴才,我是皇上的奴才,一个宰相还万万人之上。这就是答覆他了,国师就跟他讲:无明从此起,此就是无明。你不是问我无明怎么生的?什么叫无明?这就叫无明。说,说不清楚,等他一发火,用事实跟他一解释,他当下就开悟了,他就明白了。在禅宗很多机锋转语,对什么机说什么法,对什么机说什么法。所以佛讲一切经,就八万四千法门对着八万四千机说的,无明是一样的。无明就是你不觉了,这个不觉从哪来的?从本觉来,从觉悟来的,觉悟才有不觉,相对而言的。
在你那个痴心,愚痴心,就是黑暗心,这个黑暗心跟法身本体,二而一,一而二。在《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体相用,体就是相,相就是体,体相而生起作用,作用就是体相,体相就是作用,三个即是一,心体心相。迷这个心,所以一切作用就是众生,悟这个心就是圣人了。因为在你迷体之后而起业,起业了,业就把你栓住了,这叫生死苦。你开悟了,明白了,修行,恢复你本觉,那叫解脱了。迷也是这个法身,悟也是这个法身。所以当你一心执着一切境界相,这个时候的心是妄心为主的,所以一切都是虚妄;乃至于你修法,乃至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全是妄,你修法也是妄心法,依着妄心而修的妄法。但是里头有真实的,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十法界一心。你的心起妄的境界,以妄心为主就是六凡;以清净心为主,生起一切法,那就是四圣。妄也是这个心,真也是这个心,受六道轮回苦的还是这个心,成佛菩萨声闻缘觉还是这个心,看你与哪个心相应,就归到哪个界去了。现在你妄,能够断一分妄,你就解脱一分,你烦恼就轻了。别人执着的、生烦恼的,你不会生烦恼,你没这个分别意念。因此都在你的执。断无明、断烦恼来断你的位置,圣凡没有一定标准的。你不烦恼了,你断了一切烦恼了,你就是圣人。你要生烦恼,你就是众生,烦恼愈重,堕得愈深;堕到地狱,堕到饿鬼,堕到畜生,那烦恼到了顶点了。我们在人类当中,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智慧,就是断烦恼的表现,有智慧的人烦恼就轻,没智慧的人烦恼就重。社会上也讲知识就是力量,没知识的人总是给那有知识的当佣人,看你知识大小,知识愈大,你主人的地位愈高。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
这是以本觉的心体的为法身,但是他是用善法熏真如,而增长了一切善业,那烦恼渐渐就轻了。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世间一切法都是生灭法,他想求个不生灭法。像我们这在座的诸位,我们都是求不生灭法的,都是想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这是学不生灭法的。那就听学,从闻到佛所说的法,完了就思惟,思惟我怎么去做,做就是修行,做完了你就成就了,成就就得道了。《大乘起信论》讲二种熏习,一个染熏净,愈熏愈粗,一天跟那个杀心重的人在一起,你渐渐杀心也重了;你跟贪心人在一起,那你贪心也就生起了。为什么要起贪心?没得智慧。这叫无明愚痴,你看破了一分,你轻一分。这方面轻了,那方面就重了。你贪瞋痴轻了,戒定慧就重了。贪瞋痴熏戒定慧,戒定慧就轻了,贪瞋痴就重了。
【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什么叫佛?什么叫众生?没标准的,看你的行为来定。你修一切善法都成就了,这叫佛了。你修习恶法,咱们中国有句老话恶贯满盈,他非下地狱不可,修恶业修得太多了。善法满足,就叫佛。善法还没满足,比佛差一点,就叫菩萨。断了见思惑了,就叫声闻缘觉。十法界是用他惑业的深重来分的,没得惑业了就是四圣。就是善恶来分别,善恶两途,两条道路,看你走哪条道路。
【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地藏王菩萨跟坚净信菩萨说,你当知道众生菩萨佛,这都是世间的假名,依假名而安立的差别。前头讲的法身之体,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有情无情,所以它是平等的,没有差异。
【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
前头说证得一实境界,什么叫一实境界?就是心体。地藏王菩萨讲那么多,就是讲的“心”一个字,这就是实相。但是这个实相怎么能得到呢?最初进趣方便。就是你趣向什么,你相信什么,你想做什么,做对了就趣向佛乘,就进趣方便。你把这种情况全了解之后了,你就开悟了。这叫析空,经过分析慢慢你懂了,这叫析空观。他当下顿悟叫体空,不假分析,当体即空。你认识到一切事物都空的,本来都没有,原来就没有一件物质,原来无一物,什么也没有,原来是空的。你增加很多烦恼,那就不空了。因为烦恼想断,又增加一些善业,断烦恼才证菩提。这都是不空,善随顺空义,恶违背空义,行善修道渐渐能达到空理,作恶就不容易了,就违背空理。这就是地藏王菩萨讲的,先把这个道理讲清楚,唯是一心。
【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
你要修行,一个学唯心识观,观唯心唯识。在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在你一切时,包括二十四小时,昼夜二十四小时,你睡觉也好,吃饭也好,作梦也好,工作上班也好,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做的,对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对着色声香味触法,在这个中间你产生一个识别,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三个加一起叫十八界,一切时一切处你的作业离不开这十八种。这十八种由哪起来的?无明。咱们前头刚才讲过的,依着无明而起的,应该你观察这一切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八个种。这十八个,你的行、坐、住、睡眠、说话、语言,包括你一切动作,一样也离不开,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你也离不开。
【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行住坐卧、语言、动作,色声香味触法,这十二件事,你的一举一动,在这十二件事当中,你去学一学,全是心,全是识。你把这十二种观察了,离开我的心,离开我的识,一样也没有,不要在这个去起执着。怎么样把它破除,你不是想断烦恼吗?你在这十二件事上下功夫。你观察外边所有一切现相,包括你的言语,包括你的行动,包括一切人的言语、行动,就是行住坐卧一切作做,任何人都离不开。你眼睛看见的一切色相,耳朵听的一切声音,鼻子所受的香嗅,你舌根所感受的味道,耳朵所听的音声,心里头知道这叫法,心里知道一切事物都叫法,在这十二种事物当中,你观察观察,哪样离开你的识、离开你的心?在这上你下手。下什么手呢?作修行的功夫。离开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你还有什么东西?没有了,让这些止住。你观的时候让这些止住,让它不干扰你的心。
观的时候得有智慧,照了全是虚妄的,把你的心住在你的思惟起心动念上,让你心好的不去攀缘,不好的也不要去舍离。就是不起分别,好的不贪恋,不好的也不弃舍,这叫无分别一心。我们都趣向好的想得到,生希求想得到的心,你不高兴的事听都不想听,但是你非听不可,为了生活你必须得去做。谁愿意下苦力?没办法,为了生活。假如你生活看淡一点,一个一个你就追源溯本,先从你内心上起,心不计较这些了,欢喜的自己不求得到,得到是祸害,厌恶的也不求舍离,随遇而安,遇到什么境界就受什么境界。
但是要认识它,怎么样认识它呢?这些都是假的、暂时的,不是永久的。第一个观你这个肉体,顶多一百年,也有活不到,咱们依最大的限度拿一百年来定吧!不看自己,你观察观察别人吧!观察那个生的,观察那个死的,死了之后他把什么带走了,生的时候他带什么来了。咱们中国说句俗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类都是这样子,有的认识到,有的不认识。不认识什么样呢?贪求,没完没了,永远追求,给来生作业,就是这样子,到处都攀缘,这叫攀缘心。在他攀缘时候,自己还不知道,在造业,造生死业。
在你念念间都应当观察,你心里所缘念的,心里所想的就是缘念的,有些个好的缘念不舍,愈想愈大,求发财,愈多愈好,愈大愈好,没完没了。你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心很明白。得到,要得到个什么?你这个就用你另一个观念说,你得到,究竟能得到个什么?最后死掉了,还不是失掉了吗?外边一切境界相,像财富,你最后能得到吗?得到会失掉。你到死亡的时候,哪件能带得去!这是粗观察。细观察,一切有形有相所知道的事,无形无相的事,都是你心想的,是心的相;心相是虚妄的,没有一个实在的。在这个时候,你念佛念法念僧。特别是念法,念什么法呢?生灭无常苦的,一切法没有是个快乐的。咱们所贪恋的,再念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求不得,这八苦交煎,哪个你能离得了?你的思想就念这些个,这些个所有一切的唯心所现、唯心所变,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你这样念,你就正念现前了。
不论长短、好的恶的、得了失掉的,这些个见,无量的想法,你自己去观察,都是分别,自己心里在那分别。这一分别,问题就有了。你喜欢的好的,你想得到,据为己有。你不想得到的,不好的,你要排斥。你想想你这个思想,你把它拿出来自己认识自己,心有这些相吗?你观察观察你自己的心。如果我们学佛的弟子,学了佛,入了佛门,你想到佛法僧,有这个缘念。根本闻不到佛法的,闻到他也不相信的,他有这个缘念吗?他缘念是车、财,怎么样发财;色,色包括一切所喜欢的东西,一切物质,喜欢的想得到,不喜欢想舍掉;乃至事物的长短、方圆、大小、好恶,你心常想这些都是虚妄不实。
内心想不分别这些个,离开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没有一定标准的,你认为是坏的,他认为是好的;你要舍,他要贪。为什么?无始劫来的一种惯力。造业的心,那个心有种惯的力量。很多人,如果我们佛弟子看到这个是不对的、是非,有很多人看着对、不是非,那就矛盾了。有些是顺生死的,他去造业顺生死流。有些是逆生死的,不顺生死流,逆转它,像我们佛弟子就是这样子。但是无论哪一个,顺境、逆境、好坏、是非,都是心生的。所以大家经常都念心生种种法生,众生心生的,心灭种种法灭,把这一法离开心。这个心是妄,妄心,离开心,哪一法能够自己自立。法跟法有差别吗?没有差别的。众生的心要能达到这样子,你还有什么善、有什么恶。“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凡是因缘所生的,善法也是空的,恶法也是空的。如是观察一切诸法,唯心想生。若离开心,一法一相自见无有差别。有差别是众生心的分别,法本身无差别。
【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占察善恶业报经 12》全文阅读结束。